歌手伊琳个人资料 直播吧主播伊琳资料

歌手伊琳个人资料 直播吧主播伊琳资料

《寻找邓巴》

歌手伊琳个人资料

邓巴曾经是一个传媒帝国的领导人,年老昏聩之时把他的公司分给了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以便更好地享受“非执行董事长”的半退休生活,并因一时冲动而剥夺了他心爱的小女儿的继承权。转眼间,邓巴就被大女儿、二女儿和她们的情人送到了英格兰乡村的高档疗养院监禁了起来,与麻醉药物为伴。发觉真相的邓巴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始逃亡,以阻止两个女儿的阴谋……这个情节听起来是否有些耳熟?《寻找邓巴》改写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并延续了原作中传承父亲遗产的矛盾设置,试图从中发散出对于权利秩序与亲情的思考。

如果你看过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高分英剧《梅尔罗斯》(Patrick Melrose),或许就不会对《寻找邓巴》的作者爱德华·圣奥宾感到陌生。《梅尔罗斯》是他的自传小说:出身于上层阶级家庭的男主角梅尔罗斯在幼时经常遭到父亲的性侵,而母亲甚至成为“同谋”,成年后的他挣扎着从酗酒、吸毒、荒淫无度、歇斯底里和自杀倾向的漩涡中自我救赎。不难理解,从李尔到邓巴,这一书写父亲故事的改编将会激荡起作者怎样复杂的心绪。圣奥宾主动找到出版社“毛遂自荐”,向编辑表达了对重塑李尔——莎翁笔下最机能失调的家庭中这位最专制的家长——的兴趣,他也凭借自己“精准刻画和挖苦家庭关系裂痕的才能”而被出版社认为是这一改写的最佳人选。

在莎翁逝世400周年之际,英国霍加斯出版社推出了“霍加斯·莎士比亚系列”,八位现代作家参与改编莎翁作品,赋予这些经典故事以现代社会的背景和主题,使得莎翁戏剧得以在四个世纪后的现代舞台上继续回响。《寻找邓巴》便是该系列中的一本,出版社对操刀改编的作家精挑细选,其他七位分别是珍妮特·温特森 (改写 《冬天的故事》)、霍华德·雅各布森(改写《威尼斯商人》)、安·泰勒(改写《驯悍记》)、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改写《暴风雨》)、吉莉安·弗琳(改写《哈姆雷特》)、尤·奈斯博(改写《麦克白》)以及特雷西·雪弗兰(改写《奥赛罗》)。

《碗》

歌手伊琳个人资料

《碗》是作家金宇澄的非虚构新作,这一次他走出了上海的街巷里弄,写的是上海人在东北的故事。往细了说,是他自己在1969-1977年间离开上海去东北嫩江下乡的记忆。上海女知青小英在嫩江的农场离奇坠井死亡,之后被草草埋在了农场的青年坟地里。投井之前,她曾偷偷回到上海,诞下了一个女婴。30年后,小英的女儿来到了这群昔日知青的面前,与他们一同重回东北寻找未曾谋面的母亲的坟冢。然而荒烟蔓草,小英和所有死在那里的下乡青年一样,早已无迹可寻了。在这篇题为《碗——北方笔记》的非虚构作品里,金宇澄一边回忆当年的饥馑、寒冷、劳苦、空虚、压迫、死亡,一边在穿越岁月的遥望和感伤之后,简单却又沉重地作结:“人生只有一个回忆,还能忆什么呢,当兵的谈连队,犯罪的讲牢饭,下乡的一开口,可谓‘青春无悔’,其实长夜如磐。人的一生是有悔的,然而肠子悔青,同样无人理会。”

与《碗》同时出版的,还有金宇澄的另两部小说集《轻寒》和《方岛》,收录了他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短篇作品。金宇澄是一位以编辑身份“出道”的小说家,在颇受好评的小说《繁花》出版之前是《上海文学》的执行主编。这一次,他又多了一重画家的身份。三本书的内文插图与封面设计均有这位作者自己操刀,短促的句章与细密的画笔,一同将读者带入了他的回忆与故事中去。

《欧洲死刑史:1200-1700》

歌手伊琳个人资料

9月21日上午,“杭州纵火案”罪犯莫焕晶被执行死刑后,其律师在微博上发文称:“本案在事实和法律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实际上使得本案的定罪量刑并未合乎死刑案件的唯一性标准……在大家欢呼的时候,我的难过不仅和生命有关,也事关法律。”死刑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处,但目前在联合国会员国的195独立国家当中,有103个国家已在法律上废除死刑,仅有36个国家在实践中维持死刑,中国也是其中一员。

“死刑”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不仅仅与法律和刑罚有关,它是很多问题的综合体,包括基本人权、生命哲学、权力凸显、伦理正义和社会秩序等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在《欧洲死刑史》这本书中,德国毕勒菲尔德大学教授彼得·舒斯特(Peter Schuster)又开辟了一个探讨死刑的角度:宗教。作为一位专攻中世纪与早期近代史的学者,他充分查找调用了1200-1700年间欧洲各国的市政记录、刽子手日记、旁观者回忆录等珍贵史料,为读者展现了这一历史阶段内死刑罪名的多样,如偷盗、抢劫、通奸、乱伦、亵渎神灵、兽奸、嫖娼、未婚生子、女巫身份、同性恋、妓女身份、助巫、叛教、质疑教会、亵渎上帝、破坏城邦和平等等。刑罚的方式也不一而足,惨不忍睹,并阐述和列举了火刑、钳烫、绞刑、浸河、活埋、轮刑、锤砸、焚尸刑、车裂等酷刑的案例细节和历史现场。通过审视个人在宗教力量和国家机器之下的极端命运,除了呈现死刑的沉重与严酷,《欧洲死刑史》一书更试图从更深层次揭示在13世纪至17世纪末,欧洲社会是如何评判、看待人的存在和价值的。

《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

歌手伊琳个人资料

85岁的鲁思·巴德·金斯伯格大法官现在仍在工作。出生于1933年的她亲身经历了二战、冷战、越战,以及数次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也经历了几次世界性的女权运动,从当初没有投票权的女性一路走到了终身大法官的光荣职位上。1959年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获得法学学士学位的金斯伯格,因是女性而被大法官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拒绝入职一个见习职位。直到今天,她依然奋斗在平权运动的一线,“人们有时问我,你觉得最高法院有几个女性大法官才够?我说9个。”金斯伯格说,“大家都很震惊。可是,长期以来9个大法官曾都是男性,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在生命历程中,她两次战胜了癌症——大肠癌和胰腺癌,做了心脏支架,现在坚持每星期健身两次,80多岁还能一口气做二十个俯卧撑。她已经把自己的退休计划推迟到了90岁,并开始把年轻时的谨小慎微抛到一边,专注于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业,由此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拥簇,被年轻人当成精神偶像文在身上,甚至在Tumblr等社交媒体上掀起了空前的模仿热潮。“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Notorious R.B.G.)是粉丝们对这位女大法官的爱称,模仿的是美国知名说唱歌手克里斯托弗·华莱士(Christopher Wallace)的别称。

《异见时刻:“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一书由两位作者共同创作,一位是因创建了“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轻博客而引发热烈讨论的莎娜·卡尼兹尼克,一位是2011年获得西德尼奖的记者伊琳·卡蒙。她们用6个影响世界的关键法案和150余张珍贵图片,穿插采访、插图、网络流行词等内容,对金斯伯格的精彩一生进行了回溯,“写出了一些可以真正让人们愿意拿在手上阅读的文字。”这部作品出版后立即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这本人物传记也被视作是一部女性觉醒的历史。

《宋徽宗》

歌手伊琳个人资料

“艺术在中国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物:王朝兴盛时,它是文化繁荣的标志;王朝衰败时,它又被当作靡靡之音来证明统治者的昏庸与腐败。西方的君主可以是艺术领域的赞助人,但中国皇帝的艺术能力是否被承认则取决于他的执政能力。李煜如是,赵佶断不能幸免。”《宋徽宗》一书如是写道。

赵佶即宋徽宗,是北宋第八位皇帝,自称道君皇帝,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诗人、词人和收藏家,在书画方面造诣极高,自创“瘦金书”字体,往往被称为“一位投错了胎的艺术大师”。1964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评点了历史上知识分子型的皇帝,他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有人认为这是他对宋徽宗的评价。而在《宋徽宗》一书中,作者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似乎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伊佩霞是一名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主要研究中国宋朝文化和性别因素,现在华盛顿大学担任教授。她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南宋时期,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对抗蒙古帝国;南宋的失败,不是由于自己弱小,而是因为敌人实在太强大了。宋徽宗在即位早期即竭力超越朝廷党争,并在随后扩展了很多公共事业,诸如开设建立官学、医院、孤儿院、乞丐墓地等等,同时,他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艺术的繁荣阶段。

《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

歌手伊琳个人资料

鉴真在第六次东渡日本之时,携带了王羲之的行书摹本《丧乱帖》一幅、王献之的行书真迹三幅,以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这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鉴真本人也是书法名家,其“请经书贴”被誉为日本国宝。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从中国返国时,带回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将之推广。现在,书道和音乐、美术一样,是日本中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书法也已成为了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一种共同的艺术默契,两国书法常被拿来交流和博弈,木心曾在《素履之往》中认为,“‘书法’,只在古中国自成一大艺术,天才辈出,用功到了不近人情,所以造诣高深得超凡人圣神秘莫测。‘书法’的黄金时代过去一个,又过去一个,终于过完。日本的书法,婢作夫人,总不如真。中国当代的书法,婢婢交誉,不知有夫人。”

《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书法简史,选用200多幅书法作品,贯穿了3500年中国书法史——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草书,乃至于书法史的变调与解体。日本知名书法史学家石川九杨从宗教文字的诞生写到政治文字的出现,书法艺术的变化也伴随着以汉字书写为脉络的朝代变迁。石川九杨在序言中写道,“笔触是字的笔锋,由此还可衍生出笔法、笔意、笔势、笔力、笔致、笔压等,”他认为书法的美就是笔触的美,并以此为起点,延伸出了对于从王羲之到孙过庭、从唐初三大家到颜真卿、从北宋三大家到明代诸家、从清朝扬州八怪到近代齐白石等名家名作的笔触解读。

《如果你住在这里》

歌手伊琳个人资料

虽然城市面积占全球总面积不到3%,但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7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里。如今,每周有300万人正在搬往城市,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的想象正在随着实际体验而萎缩——高层、电梯、隔断间,以及千房一面的欧式或田园式风格。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创造了55座城市,他说,“人类居住在一座城市的理由,在于它能够满足自己的想象,而当这种想象无法继续维持时,便有了迁徙这种行为的发生。”我们对于城市的想象,可以从自己居住的房子开始,但应去向何处呢?

艺术家吉尔斯·拉沃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想象居住空间的可能。在《如果你住在这里》这本书中,16栋来自世界各地的奇妙房子正要把我们拉进去转转,去体验在其中游走的感受,聆听每一座房子和每一个城市的故事,想象居住在此你可能经历的生活。书中的房子由浮雕剪纸拼贴而成,经过手绘、剪切、上色和粘贴等多个步骤,吉尔斯将威尼斯的水上宫殿、蒙古包、荷兰的漂浮屋、福建土楼、印第安村庄、谷仓连接房、高脚楼和法式城堡,以充满想象力和艺术感的方式,一一搬到了读者眼前。

《时空的秘密》

歌手伊琳个人资料

2015年9月14日不是一个寻常的星期一,在这一天,地球上的天文学家捕捉到了来自遥远星系中黑洞碰撞的一个引力信号。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意味着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言得到证实,也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新的佐证。这一发现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科学突破之一,也让引力波这个词在街头巷尾和社交网络上火爆了起来。

《时空的秘密》讲述的也是关于引力波的故事。荷兰著名天文学记者、科普作家霍弗特·席林(Govert Schilling)选择去到引力波探测历史上的重要站点,为我们讲述这场穿越漫长岁月的科学冒险。这些站点包括日本的KAGAR探测器,智利的Atacama宇宙望远镜、南极的BICEP探测器,以及美国的LIGO天文台,它们串联起了这一重大科学发现的来龙去脉和成败荣辱,既为我们呈现了科学工作者的思考、努力和进取,也并未忽视先进探测仪器的伟大和重要性。

引力波探测器的设计难题是如何被科学家攻破的?引力波如何更新了我们对宇宙结构和起源的认识?席林试图以平易风趣的语言带我们走上这一程引力波之旅。前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剑桥大学天文系荣休教授马丁·里斯为本书作序称,“专业的科学家们使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可这对于很多人来说简直是一门‘外语’。不过,那些关键性的想法却能够被一些技巧娴熟的作家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霍弗特·席林就是其中很优秀的一位。 ”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