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范琳琳个人资料-学术研究︱范琳琳:甘肃文县玉垒花灯的考察与分析

    歌手范琳琳个人资料-学术研究︱范琳琳:甘肃文县玉垒花灯的考察与分析

作者:范琳琳。

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会会员,天水音乐家协会会员。2007年毕业于Xi音乐学院,获得民族音乐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其中《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已被列入校级精品课程。国内权威及省级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专著2部,主持并参与多项省、市、校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多次获得省级奖项,获得天水师范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甘肃文县的雷宇灯

调查和分析

范琳琳

摘要:初步调查表明,雷宇花灯是流传于甘肃省文县雷宇地区的一种花灯戏,属于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两种民间歌舞。

关键词:花灯剧;灯笼载歌载舞;雷宇灯笼

花灯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民间歌舞的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底蕴。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相传唐朝薛刚造反时,练武打灯笼掩人耳目,就是元宵节的开始。在宋朝,包公放粮,人们打红灯欢迎他。可见,元宵在宋代就已经是节目了。明朝皇帝朱迪曾在皇宫里玩灯笼,这表明这种舞蹈在明朝已经流行起来。据可靠的民间资料,至少在清朝光绪年间,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乐舞丰富。好像明清时期就流行灯笼。三百年来,元宵节从歌舞变成了小戏,突破了歌舞的规范和模式,逐渐形成了元宵节的规范和模式。这一转变终于在50年代末完成,《元宵节》以完整的系列出现。在这种转化中,关键是程序核心部分的转化。花灯歌舞节目有一个由唱出某个主旋律组成的核心,这也是花灯歌舞的结构核心。改造的时候,往往是先从程序外围改起,核心保持很久。直到成为戏剧情节的核心,变成灯光秀。花灯舞转化为小戏,却依然兴盛。可见,艺术发展中新形式的诞生,即旧形式的消亡,并不一定是唯一的规律。说明无论是花灯舞还是花灯戏,当它们发展成一种模式时,都有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层次。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各地对花灯的叫法也不同:云南的花灯,贵州的贵州花灯,四川的灯展。本文是对甘肃雷宇花灯的初步调查。

1调查的起源和发展

甘肃省南黄文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古称尹平,是甘肃省的南大门,素有“陇川锁钥”之称。文县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湖广填四川,四川填文县”。这句话不无道理。文县南部的雷宇地区与四川接壤。在这里,山、深沟、森林、河流被山川包围。那么,雷宇灯笼来自哪里呢?是受四川灯笼的影响吗?

带着这些问题,作者进行了几次实地采访,做了最初步的普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1是移民引进的。据当地老人说,生活在雷宇地区的人的祖先来自四川酉阳,从他们搬到这里已经有12代了。人们说话仍然带有浓重的四川口音。元宵唱戏是当年从四川老家迁来的先民带来的一种民间戏剧。按照25年计算,一代人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公元1750年),也就是说从清末开始,这里就开始唱花灯了。在中国历史上,这一时期恰逢甘、贾移民高潮,而开荒置家的四川主体,则是五地杂糅、重建家园的时期(《汉州志》、《嘉庆年间风俗》)。从这个角度来看,引进移民是符合历史的。

1.2外国艺术家介绍。这个说法可以用当地老艺术家讲的两个传说来说明。一个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个有钱人家有个才子,平时很喜欢民间戏剧。考试的时候,我给村民许了个大愿。如果我能上高中,我会重建玉雷关的“三关庙”,唱大戏庆祝新庙落成。后来不出所料,他高中就当上了州政府官员。花灯艺人在排练的时候,一个在川剧团唱过歌的画家从四川来了。他非常能干。他不仅重新制作了服装,还传授了很多川剧的表演技巧。从那以后,雷宇的元宵节名声大振,元宵节也在这个地区流传开来。另一个传说是,大约60年前,陕西南部的阿沁剧团来到碧口演出(碧口离雷宇只有几英里)。后来,剧团分道扬镳,两位艺人逃到了雷宇地区。当地人让他们去辅导李庄人表演。这一次,在两位专家的指导下,雷宇灯展的质量再次提高。当地一些老人还记得,当时有一出戏叫《借头高关》。

据说早些年,这个剧刚开始的时候,每年春节前后到十五元宵节才演出。节日习俗讲究比赛灯笼,一些乡镇制作的最好的灯笼总是挂满前后舞台。一是照亮舞台,二是展示和观赏灯笼。这就是该剧名字的由来。因为花灯最早是由玉垒发展而来,文县人俗称“玉垒花灯”。一开始只是一个情节简单,人物少,人声少,场景小的花灯舞。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艰苦艺术创作,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不断吸收“川剧”、“秦腔”的一些表演形式、声乐特点和地方民歌、小调,丰富了其声乐的表现力。因为它符合当地人的欣赏习惯,而且简单易学,所以在方圆各地广为流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这种深入群众的民间戏曲越来越繁荣。近年来,为了推广这种流行的民间戏剧,县剧团经过加工改进,搬上了专业剧团的演出舞台,甚至排演了一些现代戏,在县城和全县各地演出,使这种民间戏剧传播得更广了。

从以上情况可以说明,花灯戏借鉴了川剧、秦腔,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创作、不断演变、不断发展,与当地民歌、小调融合,从花灯舞发展到花灯戏。

2演唱音乐和伴奏乐器

2.1演唱音乐

雷宇花灯戏的唱腔是由生活中的角色和腔调、旦、净、丑以及表现特定戏曲动作的民歌组合而成。统一的特点有四个:旋律的发展规律,过门的音乐,每个角色结尾句的合唱,背景唱一首“哟嗬嗬嗬嗬嗬”的帮助。短语的统一结构是比较整齐的上句和下句,四小节八拍。这个灯会的唱腔一开始听起来有点过于统一和单调,但是仔细听就会听到它非常注重在统一中求变。它通过基本音乐语言的发展变化,塑造各种人物形象,表现具体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性格和心理活动等。,从而使具有统一风格的花灯戏各个角色的演唱风格都有自己的口音特点。

除了角色唱腔外,还有一些“情感特定的唱腔”是花灯表演中各种角色常用的,如“苦调”表示悲伤的情绪,“负调”表示人物的无意识。这种唱腔与一般的角色唱腔在节奏、旋律、过门速度、唱腔上都有所不同,情感色彩也比一般的音调强烈得多。作为一部角色反映各种社会生活内容的剧,显然只有上述基调难以满足剧情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艺术家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融入了许多接近戏曲音色风格的民歌和小调来演唱,使其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并日益丰富多彩。

我们现在听到的雷宇花灯声音洪亮流畅,不同角色的口音大多从较高的音域开始。整个旋律的运行,加上音乐的伴奏,给听者一种豪放而清晰的感觉。其中有明显的四川话口音和地方民歌小调的融合。浓郁的“川味”方言,以及高亢的唱腔,颇似川剧。至于川剧《元宵》对雷宇元宵节的影响,笔者将在以后做进一步的调查。

2.2伴奏乐器

玉灯的伴奏乐器什么都不是。音乐伴奏乐器主要是艺人自己制作的“童子胡”。同时,还有竹笛、胡俟等民间乐器伴奏。“尖子湖”的风格与二胡相似,只是共鸣箱的形状比二胡更大更长,弦乐器比二胡更短。其固定弦与二胡基本相同,两弦为五度c – g调。(或d – a音)这种乐器的音色浑厚洪亮,音色和人声有一种奇妙、优美、和谐的魅力。基本上是伴随着歌唱的旋律来演奏的。在伴奏中,一些技艺精湛的表演者往往会根据演唱声音的音调进行花腔表演,以丰富声乐演唱的效果。

在武术领域,打击乐器主要用作伴奏乐器:扁鼓、电子锣、马洛子、大柴、大鼓和天宫(即罗京)。打击乐主要是打开场锣鼓来伴奏武打动作,其次在咏叹调中用一些小的打击乐来配乐,增加舞台气氛。

3个剧目

过去元宵节的剧目几乎没有留下文字材料。多年来,艺人的排练和演出都是口口相传。据几位老艺术家袁俊德、袁克荣、袁贵德说,他们过去已经演出了50多场戏。其中大戏30多部,小戏20多部。文学方面有:《白日庭院》(反映妓女悲惨遭遇的故事)、《双捉孩子》(反映继母虐待前妻子女的故事)、《龙凤配》(爱情故事)、《万寿山》(反映父母孝心的剧)等。武侠方面,有《济阳关》(反映东汉刘秀故事)、《石门关》(反映宋代忠臣奸诈斗争的神话剧)、《邪头阵》、《洪州之战》、《青石岭》等十二部。经常保留的折子戏有17种,如生日、三访亲戚、杜桐子见姐姐、王麻子打样等。

从调查的剧目来看,与国内一些主要剧种相比,雷宇花灯戏的数量并不多,但就积累的剧目来看,有活泼滑稽的折子戏和大本戏,人物众多,故事曲折,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题材广泛。它主要描述人们经常遇到和关心的生活主题,如“在阿杜酒桶里遇见一个姐姐”和“崇拜生日”等。,都是情节有趣的作品,表现了各种家庭,亲戚朋友看到的一些人情世故,伦理道德。同时,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根据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石门关和宋戴。在这些剧中,通过历史和童话,社会时代,阶级关系,忠奸斗争,善恶报应等。被显示。这些在民间长期流传中逐渐成型和丰富的剧目,其故事具有强烈的大众性。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虽然大部分剧都有健康向上的主题,但也有少数带有一些宿命论和封建迷信色彩。

4艺术形式和特点

经过几代艺术家艰苦的艺术创作,雷宇花灯已经基本具备了戏剧的一般形式特征。今天,根据它的剧目,一出戏中许多角色和演员的表演,音乐演唱,服装,道具,化妆等。,虽然仍是山民工作之余的艺术活动,但他们表演的剧目也展现了一幅广阔而深刻的社会现实生活图景。现在,它不仅有简洁、浓缩、活泼、搞笑的小剧,还有人物众多、故事曲折的大剧。基本是成熟的灯展。在艺术上,它有着不同于一般戏曲的形式和特点。

4.1情节的不确定性

因为雷宇灯会的艺人都是不脱离生产的农民,所以他们演的戏一般都没有正式的文学剧本。他们的排练主要靠“母子”(也就是负责排练的导演)口授,教演员“讲戏”,这也导致了戏的剧情、细节、语言的不确定性。也是一出戏。在一个演出团体中,由于演员水平的差异和排练人员的变动,也造成了演出剧情的不稳定。

4.2音准歌词的“固定性”和“多样性”

一般灯会的人物唱腔都是以生活、旦、净、丑等角色为主。各种角色都在唱着自己特别的传统唱腔。比如皇帝上台要念的固定诗词,总是一些固定的例子。这些例子可以用在任何戏里的皇帝身上;再比如花旦的缝纫,总有一些例子,也可以用在不同的戏里。除此之外,一些常见的戏剧动作仍然使用一些多才多艺的定调歌词,以满足剧情需要。比如一种叫“唱酒腔”的唱腔,可以用在任何戏的任何喝酒场景,还有“走腔”、“绣腔”,也可以用在任何戏的同一个场景。一些老演员也会根据自己的角色、性格、不同的剧情来改变固定的歌词。

4.3情节表现中的“即兴”

灯会的彩排通常是在演出前的剧情表演中“即兴”进行。灯会的彩排多是在演出前几天,邀请演员一起“演”。有时候对于一些熟悉的剧,只是坐在一起说说而已。即根据剧情要求,交代谁先演,演完之后做什么,说什么等。演出时,角色上台后,根据安排好的要求即兴发挥、表演。这种方法给了演员充分发挥演技的机会。当然,这只是规定剧情范围内的即兴表演,绝不会妨碍大剧情的正常进行。

灯会之所以形成了这些不同于一般剧种的艺术形式和特点,是由参加演出的农民艺人排练和表演的实际环境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他虽然是个艺术家,但常年要参加农业劳动。通常没有太多的时间排练要表演的剧目,所以他们不得不采取一套适合自己情况的方法来排练和表演。这些特点贯穿着简单、易操作、易记忆、易表演的优点,从而形成了雷宇灯会区别于其他灯会的一些形式和特点。

结束语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甘肃省文县雷宇地区流行的花灯是由民间歌舞、民间社火、转型发展而来的。其间,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随着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艺术实践的逐步提高,音乐戏剧化程度不断提高,使音乐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完成了从民间歌舞到完整地方戏的过渡,成为雷宇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

还有很多问题,笔者还有疑问:雷宇花灯在唱腔上是如何直接受到川剧花灯的影响的?西北秦腔对雷宇花灯的发展有影响吗?玉灯是如何与当地民歌和小调融合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将继续对雷宇花灯进行深入调查,争取更多新的收获。

给…作注解

[1]玉雷关贯穿陇南山区白龙江和白水江的汇合处。古代有一座三官庙,供奉“天官、地官、水官”。

参考

[1]蒋敬。中国戏曲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5月。

[2]于聪,,金水。中国戏曲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

[3]常景之。中国戏曲及其音乐[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

[4]元·。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0月。

[5]戏剧研究[j].第22系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6。

[6]中国大百科全书[z]。戏剧与曲艺卷,1983年8月。

编辑:蔡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