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王敬轩个人资料 王敬轩生日音乐会

歌手王敬轩个人资料 王敬轩生日音乐会

开 篇

本期专栏作者【董宏猷】

歌手王敬轩个人资料

董宏猷

白壁斋,宏猷书房之谓也!借《大武汉》一角,设书话专栏一,清茶一,书友三五,品茗谈书,岂不乐乎?

开篇之时,东湖樱花正开,

谨捧碧水书香,就教于读者诸君也!

晨起阴冷。夜半似下过雨雪了。这当是今年的第一场雨雪。开窗透气,却闻窗外传来熟悉的歌声。仔细听来,竟是《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我最喜爱的歌曲之一。我的声带尚未手术之前,但凡朋友们雅集,我常常会情不自禁的放歌,沉浸在蜜也似的银夜里。这首五四时期的流行歌曲,作曲者是赵元任先生,作词者,则是五四时期鼎鼎有名的刘半农先生。

歌手王敬轩个人资料

刘半农

说起刘半农,大家熟知的,是他在《新青年》时期,与钱玄同两人策划的“双簧事件”。那时,新文化运动刚刚起步,守旧派恪守旧的传统,对新文化运动大加伐责。民国七年(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发表了《文学革命的反响》。以守旧顽固派的身份,陈述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与弊端,攻击《新青年》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刘半农则发表了《答王敬轩》的长篇文章,针对王敬轩所列的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以犀利的笔锋逐条批驳,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这场由《新青年》同仁化名进行的辩论,轰动一时。刘半农也因此名声大噪。

刘半农,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城,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清宣统三年,曾参加辛亥革命,在革命军中任文牍。民国元年2月,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而返乡。同年3月,刘半农与其弟刘天华至上海谋生,在开明剧社任编辑。后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民国六年,刘半农在《新青年》三卷三期上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这篇檄文为胡适、陈独秀的新文学主张推波助澜。同年,27岁的刘半农以高中肄业学历,被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员,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民国九年(1920年),刘半农带着妻子朱蕙和女儿刘小蕙,一同前往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朱蕙仪容不凡,生性开朗谦和,是一个贤惠的好妻子。尽管她比刘半农大三岁,但两人感情融洽,恩爱和谐,同年8月,朱蕙又为刘半农生下一对双胞儿女育伦和育敦。刘半农一人的留学费,一家五人同用,生活自然清苦。但刘半农夫妻和睦,并不以为苦。《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就是在这年的9月,写于英国的。

这首感情深沉的诗,开始时叫做《情歌》,后来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五四以前,汉字中的“他”本无男女之分,刘半农在诗中首创了人称代词“她”,取代女性,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她”也同诗歌一起,广为流传。此次,中国的女性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人称代词。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看,一个“她”字,便足以使这首诗永垂不朽了。

有意思的是,当《教我如何不想她》传唱开以后,引起很多人的遐想。许多人认为这是刘半农写给一位女性的,甚至有些年轻的女子猜想词作者一定是位风流倜傥的才子。有一天,刘半农应好友李抱枕的邀请,参加一个歌咏团音乐会。一曲唱罢,组织者热情邀他上台与观众见面,并介绍说,这就是《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作者刘半农先生。台下顿时一片热烈的掌声。正当他鞠躬致意时,耳边突然飘来一位年轻女子的声音:“哦,原来是一个老头儿。”

刘半农听见了回家就作了一首打油诗:“叫我如何不想她,/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不折不扣的现代白话诗,用了歌词的形式,同时融进了民歌风。这与他最早呼吁对中国民歌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保存是分不开的。早在1918 年,以北大歌谣运动为开端,刘半农不仅作为歌谣运动的发起者和主持者,而且倡导新诗创作要向歌谣学习。他身体力行,首倡歌谣的征集与研究,使民间文学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除了歌谣,他还收集俗语,甚至收集各地骂人的方言,想编一本骂人专辑。为此,他曾在北京某报纸上刊登启事,征求各地的骂人语言。赵元任见到启事后,立即赶往刘半农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刘半农痛骂了一顿。随后,周作人也赶来,用绍兴话再把刘半农骂了一顿。挨了这么多的骂,还嫌不够,又去拜会章太炎,求骂。章太炎就用汉代和唐代的骂人话骂”他,还告诉他,这句骂人话是谁说的、典出何处,一直从上午骂到中午。

作为学者与作家,刘半农除了收集与研究,还亲自动笔创作。《瓦釜集》就是他用故乡江阴的方言写的民歌。这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写作的民歌体新诗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歌手王敬轩个人资料

《瓦釜集》

我收藏有刘半农先生的《瓦釜集》,北新书局一九二六年四月初版。封面,是钱玄同的题字,马叔平选器,陈万里制像。序歌,则是一板正经的周作人用绍兴方言写的,十分生动有趣:半农哥呀半农哥,/偌真唱得好山歌,/一唱唱得十来首,/偌格本事直头大。今朝轮到我做一篇小序,/岂不是坑死俺也么哥?/–倘若一定要我话一句,/我只好连连点头说\’好个,好个!\’。

刘半农的自序也有趣,是写给周作人的信。他说道:集名叫做\’瓦釜\’,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的\’黄钟\’,实在太多了。刘半农认为我们要说出谁某的话,就非用谁某的真实的语言与声调不可;不然终是我们的话。他之所以要用江阴方言与江阴民歌的声调来写新诗,是因为想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与蔑视,打在地狱里而没有呻吟的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 《瓦釜集》抒写的,就是劳动者的爱与恨。因此,他用方言写的民歌,纯朴而自然:姐园里一朵蔷薇开出墙,/我看见你蔷薇也和看见姐一样。/我说姐倪你勿送我蔷薇也送个刺把我,/戳破仔我手末你十指尖尖替我縍一縍。”

今年是中国新诗一百周年的纪念年。作为一个热爱诗歌,并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作家,仅以此文,并以即将出版的诗集,作为一瓣心香,献给中国的新诗。真正的诗人,其实是不需要头上的桂冠与光环的,也不需要到处混圈子,混活动的。一如半农先生的民歌体的诗歌,虽然瓦釜,虽然野草,却有着大地与泥土的芳香。

2017年12月1日

于汉口白壁斋

文 | 董宏猷

图片 | 来自于网络

排版 | 王时青

校对 | 肖瑶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