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甘肃歌手杜丹和吉他手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甘肃歌手杜丹和吉他手

音乐纪录片《大河唱》历时三年,终于面世,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进行了世界首映。

在国内上映几天来,好评如潮,

有人说它“每一帧画面都带有泥土气息”。

这部片子因民族摇滚音乐人苏阳而起。

他也是全片的叙事线索,

影片以他串起了四个西北民间艺人的故事,

他们分别从事陕北说书、秦腔、皮影和花儿,

这些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都深深影响过苏阳的音乐创作。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人

影片由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操刀,

这个工作室曾出品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喜马拉雅天梯》等爆款纪录片。

几个清华学霸沿黄河出发,从源头无人区到入海口,

跨越70万平方公里,

与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

三年里积累了1600小时的生活影像,

和几十万字的田野笔记,

最后凝聚成一部90分钟的纪录片。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苏阳和杨植淳

一条采访了音乐人苏阳和影片导演杨植淳,

听他们讲述了创作初衷,

“音乐只是外壳,内核是这片土地上的人。

什么是河?河其实就是人,

再浩瀚的黄河,

都是由每一滴水和每一粒沙来组成的。”

自述 苏阳、杨植淳 编辑 陈星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自述 苏阳

《大河唱》是我们聊着聊着、聊出来的一部电影。

最早是2016年5月份,我想做一个叫做“黄河今流”的艺术项目。我一直对西北民歌感兴趣,从2000年开始,十几年来不断去黄河沿线采风,积累了很多资料,想用演唱会、艺术展和图书出版的方式,系统地展现一下我了解的西北民间音乐。

就是在策划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一起聊,看一块能做点什么。那天下午我们决定拍一部纪录片,把我采风的那些音乐都带出来了。紧接着我就给出了推荐的民间艺人的名单。2016年7月,片方就请了一个音乐人类学的教授进行了前期调研,三个月之后,片子就开拍了。

真正开拍以后,慢慢发现,其实这些被采风的民间艺术家才是最有趣的。最后,我退居二线,变成了片子里的一个线索人物,负责把他们的故事串联起来。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秦腔班主张进来(中)表演“打台”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陕北说书人刘世凯

看了片子,我才了解了他们的私生活

片子里的四个民间艺人,都是我认识十年以上的老朋友。

秦腔班主张进来,在银川很有名,我90年代中期就听说过他。因为我媳妇当时也是秦腔剧团的,他们等于是同行。张进来是最大的一个班主,每天都在演出,我媳妇那个团好多人下班之后偷偷跑到张进来那里去搭班,赚点外快。

陕北说书人刘世凯,我们是在酒桌上认识的。我下去采风,和一个朋友喝酒,他在文化馆上班,天天往乡下跑,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我问,有没有唱小曲唱得特别好的,他推荐了刘世凯。打了电话,老刘就来了,来了之后不喝酒,只唱歌,我们留了联系方式,后来我没事就老去他家,听他唱歌。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魏宗富的皮影戏在环县很出名

环县皮影在西北皮影里面是代表。过年的时候,每天天一黑,皮影班子就会在街上挨家挨户地演。那次,我一晚上看了十几个摊子,老魏就是其中一个。他算是唱的比较好的,在当地也有点名气,我就跟他搭讪。

当天晚上他就把我领到县城旁边一个小旅馆,坑坑洼洼的,伸手不见五指,卖给我好几张他自己刻的盘。他挺有商业头脑的。我们认识了以后,他没事就给我打电话,老兜售他的各种皮影资料给我。

花儿歌手是我专门去宁夏固原找的。以前认识那些花儿歌手要么年纪大了,要么去世了。偶尔有一次过年吃饭,一个搞音乐的朋友跟我说,他的高中同学就会唱花儿。我说,叫过来一起喝酒啊。一般花儿歌手喝完酒都会唱,那天玩的特别晚,我就这样认识了马风山。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花儿歌手马风山

决定拍片之后,我挨个去跟他们打招呼,说会有人去拍摄你们,感觉他们还挺愿意被拍的。

拍之前拍摄团队没有定性,自始至终没有剧本,就是发生了什么就记录下什么。所以素材量很大,有1600个小时,剪成成片是90分钟。

他们每个人的私生活我都了解得特别少。看了成片,我才知道原来老刘结过两次婚,两个老婆都去世了。每次去他家我就奇怪,怎么老婆一直不在,但我也没好意思问。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说书人刘世凯的两任前妻都去世了,他要死后把自己和她们葬在一起

我们在一起基本就是唱唱歌,讲讲段子,不说自己,也不聊什么很正经的事情。我在北京搞乐队、出专辑这些事,我也没跟他们说过。在他们眼里,我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民歌爱好者吧。没事就跟他们一起呆着,吃吃饭,听听音乐,帮他们整理整理资料。

有一次我在银川演出,他们四个人都去了。老刘听我唱《珍珠卷帘》,说苏老师嗓子挺好,但是唱的不如他。我想是因为我口音不准,他觉得不正宗。老魏和张进来好像没有表过态,但是马风山还挺喜欢听的。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节奏感

片子一开头,就放了我和一个鼓手对于一首曲子的节奏应该怎么打的争论。我们说到西方人的节奏和中国人的节奏的区别,这实际上也是我做音乐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

大家可能以为,中国人的音乐节奏感差。其实不是中国人没有节奏感,是中国人的节奏感的表现方式不一样。我们的语言的节奏本身不是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而是不规则的。而我们的音乐的节奏,正是从我们语言的节奏中来的。

我写过一首歌叫《像草一样》,里面有一段曲子的节拍和韵律来自秦腔,用到了秦腔的“苦音”,是介于两个音之间的半音,这个东西很微妙,会说陕西话的人可能更能理解。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其实中国很多民歌的调子,都是从当地方言里来的。每个地方的人有自己独特的呼吸,说每一句话的节奏、呼吸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不能被简单量化规范的。

陕北人唱信天游唱得正宗,因为他说陕北话,一开口就是那个口音派生出来的那个调子。“贺兰山下一马平川,花落花又开”用普通话念出来就不是西北的韵味儿,用宁夏话唱出来就成了秦腔。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从民歌开始,我终于学会了唱自己的歌

我一开始是搞摇滚的。大家提到我,可能觉得我是“西北民族风”的代言人。但其实我出生在浙江,7岁半才来到银川。15、16岁的时候去西安上学,成年以后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西北人,浙江话完全听不懂了,一到饭点儿就想吃面条。

1995年我结完婚,23岁,自己组了个乐队,在迪厅演出。那是宁夏第一支摇滚乐队,我们主要模仿西方摇滚乐,比如枪炮与玫瑰、Bon Jovi、恐怖海峡等等。那时候我披着长发,梦想着成为一个重金属吉他手,基本上就是贾樟柯《站台》里的那种小城文艺青年。

做了几年,我的音乐走到了令人厌倦的套路。我写了几十首歌,但是如果把唱词去掉,听起来和一个普普通通的国外乐队没什么不同。我开始想办法找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来听,2000年前后,因为偶然的一些机会就接触到了民歌。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我第一次尝试改编民歌是2002年的《宁夏川》。其实灵感来自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首民歌,里面有一句经典唱词: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

我亲眼看到,宁夏很多地方自然条件其实是很苦的,从地名就可以看出来:大水坑、喊叫水、草泥洼……

金川银川米粮川,这么富庶的景象,应该是人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吧?我顺着就写了这样的词:宁夏川,两头尖,黄河的水流富两岸,盼只盼那个吃饭不靠天。

这首歌一唱出来,就很受欢迎,大家都在台下跟我一起唱。从此之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和了解西北的民间音乐,并且把民歌的元素运用在我的音乐中。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秦腔在当地算是大戏

2004年,我写出了《贺兰山下》,这是我自己比较偏爱的一首作品。实际上这首歌受到了秦腔的影响。

我最喜欢的秦腔是《下河东》里的“三十六哭”、《斩李广》中的“七十二个再不能”,还有《斩单童》。这三个都是秦腔的代表作,分别斩了三个大将,全都是悲剧,我觉得表现力上比摇滚乐更真挚更彻底。

后来老狼介绍我签约了唱片公司,2006年我发行了我的第一张专辑《贤良》。里面同名单曲《贤良》很多人都特别喜欢。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贤良》专辑封面

其实这首歌严格来说不算原创,脱胎于一首花儿《十劝人心》,“石榴子开花嘛叶叶子黄呀,姨娘嘛教子女贤良”,歌词主要劝诫人们孝敬父母,兄弟和善,不要赌博酗酒。

我就顺着那两句开头的歌词往下写,主歌的旋律也还是那个旋律,副歌部分有我自己的创新。

《大河唱》里面拍到了我和民间艺人一起唱民歌的场景,大家可以看到我很多歌曲的原始面貌是什么样子的。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花儿会”上满山坡都是人

唱出《诗经》里的中国

2008年的夏天,我去了甘肃松鸣岩的“花儿会”。这种“花儿会”就像《大河唱》里拍的那样,漫山遍野的绿草坡上,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接龙比赛一样,一唱唱好几天“花儿”。

我们现在说话是文本的,但是花儿、信天游的语言方式是“赋比兴”的。比如一首非常流行的花儿《袖筒里捅了个千里眼》:“哎袖筒里捅的是千里眼呀,远山照成个近山,阿哥是孔雀虚空里悬呀,尕连手呀,尕妹是才开的牡丹……”

阿哥自己比作孔雀,尕妹比作牡丹,是非常美的意象,也是花儿中最常见的意象。我第一次听海原县最有名的花儿歌手、七十多岁的马生林唱花儿时,他唱道:“二尺八的棉帽头上戴,恐怕北山的雪来……尕妹是牡丹花园里长,二阿哥是空中的凤凰,悬来悬去没妄想,吊死到牡丹树上……”

我后来把这个意象化用到了《凤凰》这首歌里:“尕妹妹牡丹我花园里长,二阿哥是空中的个凤凰,我悬来悬去的,个没妄想。”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再比如花儿里的“大眼睛令”:“出去了大门往树上看,喜鹊儿盘窝,我把我的大眼睛想着。”

看到喜鹊曼妙的飞姿,想起自己大眼睛的恋人。这种思念的心情,如果换一种叙述,可能就需要几十个字、几百个字才能说清楚,可是一句“比兴”,就好像一下子画了一幅画给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效果。

专家说,“赋比兴”是《诗经》开始就有的传统。不能说我采风采到的这些民歌一定和《诗经》有关,但是《诗经》总结了那个时代的语言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民歌里留存下来。

“赋比兴”也是非常中国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西方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想要什么就直接说出来了,我们总是要借助比兴,比较含蓄委婉。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大河在我们所有人的心里

2018年7月,我去南美哥伦比亚参加了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在那里我们完成了《大河唱》最后一场戏的拍摄。

麦德林国际诗歌节是世界四大诗歌节之一,有28年的历史。这是他们第一次邀请中国音乐人参加开幕式,我的演出被放在压轴位置。

麦德林邀请我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特别注重文字方面的表述。2018年诗歌节的主题是回归本土信仰,可能正好契合长久以来我的那些音乐作品的意味。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我唱了一首《胸膛》。这首歌从思维和表达方式上都是受花儿的影响,但是音乐形式上完全变掉了。我没有用唢呐、大鼓,只用了一把吉他。

“一对对山鹰打了一仗,翅膀就折了,不知道跌落的那一个,疼的是翅膀吗?胸膛。一对对羊羔回到了圈,妈妈只舔了一个,不知道剩下的那一个,冷的是身上吗?胸膛……”

那一场演出,是我参加过的所有音乐节里最热烈的一场演出。我唱的中文歌词,南美观众当然是完全不懂的。他们对于什么是花儿也没有任何概念。这个时候打动他们的,应该就是音乐本质的东西了。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演出结束之后,诗歌节的主席老伯伯上台,非常激动地说,大河在你心里,大河在我心里,大河在我们所有人心里。后来,我们就用了“The River In Me”作为电影的英文名字。

这个片子里的每一个人,包括我,都是吃着黄河水长大的。什么是河?河其实就是人,再浩瀚的黄河,都是由每一滴水、每一粒沙来组成的。就像我2017年的新歌《河床》里唱的那样,“日月星辰,不停轮转,生在尘埃,谁能回到尘埃……”

一粒沙看似微小,却蕴藏着无穷的能量。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自述 杨植淳

我是北京人,18岁上大学以前没去过西北。之前印象里,西北都是张艺谋、陈凯歌电影拍的那样,是一种狂野的暴土狼烟的感觉。

我第一次见拍摄对象、道情皮影班班主老魏的时候,他正在演一出皮影戏。结束了之后我坐在他的三蹦子车后头,要跟他回家住。车从21国道驶出,一直在山路上绕来绕去,路边都是漆黑一片。

往远处看,群山被月亮照亮,山顶似乎泛着白光。我才意识到在夜晚,月亮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光源。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西北真正的模样,它是非常温柔的一个状态。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提到西北,不能不说黄河,我们这部片子也叫做《大河唱》。黄河在我们脑子里的固定印象就是壶口瀑布那一段,浑浊的,澎湃的。但其实真实的黄河远远不止不是这样。

它最开始的地方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流,然后一直流下来,中间也有很平静的河段,也有很奔腾的河段。

到了入海口的时候,那个地方其实是一片油田,油田旁边有一片芦苇荡,芦苇荡的远处还有一些石油的磕头机。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大河唱》实际上是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个影像人类学课题,我们全程采用人类学做田野调查的方式拍摄:与被拍摄对象同吃同住,每天一起床就开拍,一直拍到睡觉。像种地一样,把摄影机买在土里,真实记录下所发生的一切。

魏宗富是我的主要跟拍对象之一。他们家在山里,地方大,我们住他闲置的窑洞。因为我们随时随地拍摄,他们家就相当于多了一个人,我们要无时无刻去关照他们的感受,所以要学会怎么跟他去交流,要进入到他的生活中去。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皮影艺人魏宗富

一开始还好,拍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感觉出来,他稍微有点不耐烦了。他不能理解我们这个片子为什么要拍这么长的时间。有一天,他就问我,小杨,咱们这片子大概要拍多久?

他是一个四代传下来的皮影艺人,其实是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认可的。我想了想,找了一个纪录片给他看,焦波的《乡村里的中国》。我告诉他,这片子大概也拍这么长,贯穿你这一年,展示你怎么去演皮影,你的生活。

从那之后,他就觉得这事对他来说很有意义,也很配合我们的工作。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回来之后,我还继续跟他们保持联系,老魏有时候来北京,我都会去接待一下。他还会经常问我意见。有时候他被请出去做活动,他没办法判断这个是真假,就会问我这个人是不是骗子。比如有人给他发一个信息,是录一段视频,要求“10s到30s”,老魏说这个“s”是什么意思,我就跟他说,是秒的意思。

后来老魏收到非遗办的邀请去上海演皮影戏,联络的时候,因为他的口音的问题,没有办法沟通,我就一直帮他联系。到上海之后,我也带着他,去演出、去玩。这件事过后,我俩有了一种同甘共苦的感觉。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拍完杀青的那一天,我坐老魏的三蹦子车离开。当时艳阳高照,整个大地被照的特别亮,风沙也刮在脸上。我戴着耳机打开了一首苏阳的歌,那首歌叫《喊歌》,中间有一段唱腔是喊出来的。那段唱腔跟老魏唱的道情皮影戏中的一个段落的曲调是一模一样的。我听到那段的时候,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西北足足呆了2年的时间。拍摄的间隙,我经常站在山上,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着风景,觉得自己就像一动物,特别自由自在。

我也第一次意识到人和脚下这片土地的关系。你解决你生存生活的一切源头就是这片土地,就是山下那条河。它们决定了你有没有饭吃。对你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而言,它们是伟大的,也是神秘的,恐怖的。

小歌手杜丹个人资料

在这些人身上,我也看到了还活着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他们的生活方式一直没有变,还是依托在这片土地上耕作而生活,依旧去唱歌、看戏。遇到困难了,仍延续一种非常原始的做法去祈求上苍,用最朴素的愿望去安慰内心。

这些人才是我们最关注的对象。《大河唱》里讲述的音乐只是一个外壳,把这层外壳剥掉之后,我们想让观众看到的是这些人和这些人的生活,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他们到底为何而唱,又在唱着一些什么。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