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尘墨个人资料-这些抖音上不为人知的宝藏歌手,堪称真实版中国好声音

    歌手尘墨个人资料-这些抖音上不为人知的宝藏歌手,堪称真实版中国好声音

山对山,崖对崖,蜜蜂采山花。

三百首诗,天真地想,伊人在水中央。

民歌,人民的歌,是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所唱的民歌就被记载在《诗经》中,并一直流传至今。2000多年后,在Tik Tok上,人们唱着“月明皎洁,思我山中情人”。

Tik Tok的民谣歌手用视频记录生活中的原生态民谣。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看起来画质粗糙,乐器普通,但他们的声音是真正的“民歌”,是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有生命力传承下去的真正力量。

1.世界上的一声长啸。今年30岁的蒙古呼麦人都楞扎那,出生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他组建了一支名为大象的摇滚乐队。和每一个有摇滚梦想的歌手一样,他住在北京的livehouse,倡导“真实一点”的摇滚精神。与其他摇滚歌手不同的是,杜冷的摇滚音乐有一种奇特的低音,不借助任何乐器,从他的喉咙和胸膛里滚出来,仿佛雷声从草原远处滚过来,又仿佛万在遥远的天空里。

一些Tik Tok的网民说,当他们听到他的声音时,感觉就像他们在一瞬间到达了广阔的草原。在Tik Tok,他自称为“呼麦象”(Tik Tok: humai8888)。

从一个喉咙里同时伸出两个声音,相辅相成。杜冷哪吒的“绝技”叫做“呼麦”。这种流传于内蒙古和阿尔泰山区的传统发声方法,与其说是“唱”,不如说是“吹”。通过特殊技巧使气流振动,不仅能保持浑厚沙哑的音高,还能发出比基因高四个八度的哨音旋律。

据考证,“呼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匈奴游牧时期。在辽阔的阿尔泰山脚下,人们看到了天地万物,并与之和谐歌唱。风、草原、树林、河流、牛羊、大地……草原上的人们通过向内寻找,用自己的身体还原和敬畏自然。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魏晋诗人陶渊明说:“登上高东,便在临清作诗。”听到它的人,都觉得它“高如攀天之巅,低如茫茫海底,宽如地极”。多年来,这项歌唱绝技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经过众多研究者近20年的考证和研究,确认古“萧”只是“胡麦”,胡麦仍在部分草原地区流传。

随着Tik Tok教的兴起,呼麦不再是蒙古族民歌神秘而闻所未闻的唱法:很多会唱呼麦的民谣歌手,或者研究呼麦的音乐学院学生,都在Tik Tok上发布呼麦的视频,赢得一片惊呼。

胡,一个24岁的蒙古族男孩,哼唱了十几秒,赢得了网友近60万个赞。大一军训,长得还挺明星的弟弟也来了一段草原喊麦。操场上瞬间爆发出掌声,收获了不少“粉丝”。曾经的牧民抱着马头琴,闭上眼睛,轻轻哼着麦子,哼着家乡的歌,即使身在异乡,也回到了那个熟悉的音乐萦绕的地方。

一位网友曾这样描述呼麦:“如果你在歌手身边三米以内,甚至更远的地方,整个人都会感觉被声音包围,呼麦的声音会从四面八方钻入你的脑海。好像能听到声源的方向,又好像分辨不出来。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风和大地会一直向你袭来的压迫感,但又不压抑。只觉得富饶辽阔,产生一种宗教感。虽然四周都有声音,但却营造出一种宗教感。”

呼麦大象拥有8000多名粉丝,收获15000个赞。当他参加电视节目的视频被粉丝和@ Humai Elephant发布在Tik Tok上时,他总是笑得很开心。在Tik Tok,他经常教网友如何“喊麦”,因为这个噱头的背后是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和传承。

2.孩子们唱彝族民歌今年六一儿童节,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岳乐乡的一群孩子给Tik Tok唱了他们的歌。

小学的六一儿童节活动上,彝族男孩女孩们穿上民族服装,唱着彝族民歌《大木下》,嗓音稚嫩。

Tik Tok网友“文古小胡”(Tik TokNo。:714770815)听着孩子们的歌,用小视频拍下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发布在他的Tik Tok页面上。Tik Tok网友说:这是地球上的一群仙女。

《大木峡/》(骄傲的木下)是流传于凉山彝族地区(冕宁、岳西、喜德等地)的一首民歌。歌曲讲的是一个小女孩为有一个有能力、有求必应的哥哥而难掩的骄傲和喜悦,表达了兄妹之间的深厚感情。这首彝族传统民歌,唱出了彝族人民的音乐、文化和纯真善良的心。

彝族歌手日海·武直(Tik TokNo。:hairiwuzhidy)转发这个Tik Tok,为孩子们点赞。

彝族是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很广。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都有不同的彝族聚居区,有黑彝、白彝、红彝、花腰彝等。此外,彝族的彝语有许多方言,而口耳相传的彝族民歌往往是记录部落传说、历史和文化习俗的重要文化资料。

一位Tik Tok用户留言说:“我们毕业的时候唱了这首歌。”一首亲切的民谣,充满了青春的回忆。

3.董的大歌不仅仅是民谣,还有生活烟叶、甜米酒、糯米;依山傍水的侗族村寨,群居,村头村尾的古树,跨溪的“花桥”,村中散落的鱼塘;每到夜晚,鼓楼灯火通明;在节日期间,村民们载歌载舞——人们看到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听到了举世闻名的“宋东-石庆林”(Tik TokNo。:drf170)在Tik Tok。

Tik Tok用户“宋东-石青林”决心传承和保护侗文化,给了他一个向外界展示的机会和窗口。

“音乐如清泉般闪耀,旋律掠过古老的梦的边缘”——这一精彩的描述正是评论家们用来赞美侗族大歌的。

侗族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侗族山歌的合唱,侗乡又被称为“山歌之乡”。《三江县志》记载:“侗族的唱法特别有效……他们按组互相和谐,声音好的唱相反的音,声音低的只唱声音高的,这样声音就能被压制,很美”。

侗族男女共享民族服饰,演唱侗族古老而年轻的民歌。董姐姐的视频获得了近2000人的点赞,评论区也成为了多叶侗、榕江侗、天竺侗等众多侗族人聚集的区域。,都在寻找自己的朋友,而许多其他民族的朋友也沉浸在侗族的山歌和侗族的淳朴民俗生活中。

一段由网友苗董风格上传的董大歌15秒视频,总播放量超过82万,总点赞数超过6.5万。在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下,网民说,“什么是民族的就是什么是世界的。”

4.最美土家族女脚轮,让100万人唱土家歌谣。在重庆黔江区小南海镇,有一栋面积约六平方公里的平房。一条木条夹住了绕山流淌的小溪。溪水清澈,滋润万物;两侧山峦高耸,山形奇特;岸与岸交错,形成美丽的田园风光。这里有200多户人家,近千名土家族人。这就是“十三寨”,中国第一个土家族生态博物馆。

“幺妹,我住在隔山一水一崖的十三寨。土家喜鹊啼,两蝶在花台。”简单的词,没有伴奏,没有麦克风,鼓掌,跳动,观众卡在空隙里,喊着“嘿!嘿!哎!”。一个穿着土家族传统服装的甜美女孩以一首《我的姐姐住在十三个村庄》赢得了满堂喝彩。

这个女孩就是秦(Tik TokNo。:qcf520)。因为唱功好,她被选为重庆市第十三届土家族村寨的女寨主。

她的声音清澈高亢,将土家族姑娘的爽朗俏皮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首民歌在Tik Tok播放了很短的时间,只有16秒的音频。一百万Tik Tok用户在他们自己的视频中使用了这首土家族民歌。身着土家族服饰的Tik Tok,在山川间荡秋千、唱歌,山谷间的回声让鸟儿们乐不可支。或在小桥流水旁载歌载舞,少女的欢腾与俏皮表露无遗。

为了弘扬土家族文化,推广土家族歌曲,秦从去年九月开始演奏《Tik Tok》。她把自己的民谣放在平台上,没有精致的布景和专业的设备。秦凭借自己的好嗓子征服了众多网友,获得了“民谣女神”的称号。

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常以文字对比、排比,表现出语言的艺术美。曲调优美真挚,形式多样,浓郁的民族风格穿插在节奏中。然而,如今,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记得这些曲调。2014年11月11日,土家族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网友听了秦的歌说:“我醉了,回味无穷。我很想再听一遍这首歌。”

现在,Tik Tok引进了土家族的头饰道具。只要进入“我的家乡有山歌”活动视频,用户就可以亲自上阵,做一次“小姑娘”。

5.唱花波青海“你开着你的车,我拿着我的小包,我们两个去青海茶卡盐湖,在浪尖上走来走去……”每年七月,青海的“花儿”传遍山野。

树林,河流,邻居,朋友,聚一聚,喝酒听花,白天唱花,晚上唱大戏。以“花”为媒,这种盛大的夏日聚会是西北人的消遣。

在Tik Tok上,用户喜欢“苹果姐”唱的《郎清海》(Tik TokNo。:65594290)最多。她以青海华尔小调为基础,自己作词,并改变了青海方言对大陆朋友来说很难的唱法,在普通话中加入了当地方言,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种民间曲调。她演唱的bgm,如《青海的波涛》《金苹果令》等,在Tik Tok已被使用近20万次。

这个行走在西北部的女孩说,在她的家乡青海,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温暖与和谐,每一眼都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面。多民族的团结融合,有说不完的故事传说和唱不完的青海花儿。

“花儿”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中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份的民歌。是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的人民在思乡、勤劳等各种生活环境中即兴演唱的民间艺术。2006年,《华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除了在田间劳动、在山野放牧和在旅途中即兴歌唱之外,人们每年还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大型的民歌比赛——花会。

Tik Tok的用户“全景青海”(Tik TokNo。:828281413)在青海花博会上表演了一个年轻人的歌舞,总播放量超过407万,赞3.5万。

看山唱山,看风景唱风景。不需要提前填词、编曲,几乎所有的“花”歌手都可以即兴创作。痴迷“花儿”这一民间艺术二十多年,苹果妹把小时候在田里放羊做农活的家乡调带到了城市的舞台上,唱起了自己的“心里话”。苹果姐说,歌词里只唱了有限的几张图,这样的风景,人性,温暖,单纯,数不胜数。

在Tik Tok仍然有许多普通民歌的爱好者。全国各地的民歌也在Tik Tok广为流传。据不完全统计,Tik Tok有102万条国家级非遗民歌短视频,产生37亿次播放,获得1.24亿个赞。

2019年,字节跳动所有产品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合作,成为中国原生民歌艺术节新媒体合作伙伴。本次民谣节的主题是“乡愁、乡愁、怀旧”。Tik Tok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同发起了“我的家乡有山歌”的话题。欢迎大家一起玩,一起展现乡音乡情,一起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