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罗大佑个人资料简介 罗大佑评价黄家驹

歌手罗大佑个人资料简介 罗大佑评价黄家驹

好音乐,有着天然的粘性和魔力。在听过的众多歌曲中,有这样一类旋律,它们会在后来的某天毫无征兆地冲入脑海,然后我们很自然地哼唱起来,但很快就发现,哼唱并不能解渴,于是又急不可耐地翻出原作打开欣赏,也许要循环个三四次才心满意足。你不得不承认,音乐,能打动人心才是硬道理。

旋律是一首歌的基础,是作者向听者传输情感的重要途径。什么是旋律?旋律也称曲调,是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通俗点说,旋律就是作者在音符间融入构思和情感,然后将这些音符串成一条波动的线。音乐家手中的音符,相当于作家手中的文字。

好旋律的歌,可遇不可求。每天都会涌现出大量新歌,有的被传唱开了,有的落寞无名,有的经久不衰,也有的昙花一现。不同的歌曲,命运也不尽相同,不排除有运气的成分,但运气并不能永远存在。

01

那些石沉大海的作品就不说了,只说流传度较高的作品,大抵有如下三种现象。

迅速走红,迅速衰落。你肯定知道,这是那种短时间内爆火的口水歌,旋律很容易入耳,副歌不断反复。人们听了,也跟着哼哼唧唧唱了,可很快就烦了,从此再也不想听,再听会觉得尴尬别扭,甚至反胃。

时下有很多歌手挖空心思想写出这样的旋律,以求迅速走红。

不主动听,也不会忘。曲调朗朗上口,歌词恰好契合了你当时的心境,或潸然泪下,或轻松开怀。这样的歌也许能听上几个月,但终究还是会消失在耳边。日后再听时,还能想起曾经听它的场景和感受,虽然并不反感,但也不会想起来去听,吸引力一般。

这样的旋律较为多见,经常是一批批冒出,一段时间后渐渐沉寂。

不听不快,类似成瘾。经常听,反复听,却依然听不够,可以说百听不厌,而且每次听都会被感动,每次听都有新发现新共鸣。此类作品,不仅旋律出色人声动听,连乐器的solo与和音也令人沉醉,哪怕已经听了几年几十年,也丝毫不觉得腻。

此类旋律有浑然天成之感,不是费尽心思地拼凑,而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样的歌,还有另一个称呼,叫做经典。能被称为经典的,总是少数。

为了不拉仇恨,前两种作者就不举例了。那么哪些人能写出第三种作品呢?随手列几个名字吧,罗大佑、周杰伦、张雨生、李宗盛、黄家驹……在华语乐坛,能进入这一梯队的名字并不算多。

02

拿黄家驹留下的作品来说,仅旋律这一项就格外迷人。

记得20年前,第一次听到Beyond的「真的爱你」,即便当时的听歌量并不大,我也能听出这是一首在乐理和技巧方面很简单的歌,但就是喜欢,超享受。20年过去了,虽然这中间听过不计其数的其他作品,可我还是会常听这首歌,每次都是安静地欣赏,每次都被深深打动。

在成蹊看来,家驹谱写的旋律有如下7个特点。

1、往往第一次听就能打动你,很有点瞬间走心的意思。如大地和海阔天空。

2、对各类感受的刻画细腻入微,代入感和画面感极强。如无泪的遗憾和城市猎人。

3、情绪直接,悲喜分明,基本上不会模棱两可。如谁是勇敢和金属狂人。

4、既能做到符合常理的线性,又能带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如长城和灰色轨迹。

5、同时具备好听和耐听的特性,要知道好听和耐听在多数情况下是相悖的。如光辉岁月和Amani。

6、记忆深刻不容易忘,甚至会促使你去主动重温。如快乐王国和狂人山庄。

7、擅长使用弦外之音,在音符之外能带给你某种启示,以达到深层共鸣。如命运是你家和早班火车。

上面的作品只是随手举的例子而已,符合标准的作品简直不要太多。

歌手罗大佑个人资料简介

把大家耳熟能详的金曲搁下不提,单说家驹写的demo小样也是别有滋味。没有歌词的半成品显得淳朴明净,旋律线非常抓耳,情感的表达也更为直接。

03

截图来自悟空问答,我只输入了“为什么黄家驹”这6个字,然后……

歌手罗大佑个人资料简介

这的确让人感到费解。写曲时,作者们拥有的资源几乎完全相同,同样的音符,同样的技巧手法,差不多的硬件设备,可为什么出来的作品生命力竟有着云泥之别呢?

众所周知,家驹写的旋律保质期超长,下面成蹊来深入聊一下背后的原因。

对旋律具有高敏感度

对旋律的敏感度,是音乐能否悦耳动听的主因。

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敏感度也不同。有人对色彩敏感,有人对文字敏感,同样,有人对音符敏感。

曾有人这样评价皇后乐队的主唱佛莱迪,别人绞尽脑汁才能写出一首让大众疯狂的曲子,而佛莱迪却能信手拈来,而且是批量创作。

有些人,就像是为音符而生的,闲庭信步之间,佳作脱口而出,只能赞一声天赋使然。

Beyond经纪人陈健添在一次采访中说,“家驹的创作天分非常突出,他脑袋里有太多音符在转动,导致有时晚上不能睡觉,只能爬起来写歌。”

歌手罗大佑个人资料简介

作曲时,家驹不需要太多昂贵的设备,有一把吉他和一部录音机就够了,用录音机录下他哼唱的曲调,后期四人再进行细致编曲。「遥望」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聆听遥望的旋律时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这不像是编写出来的曲子,更像是自然流淌出来的,无尽的思念弥漫其间,丝丝缕缕久久不散。

除了老天爷赏饭,对旋律的敏感度还要通过大量创作实践来提升。这一点无需赘言,看家驹留下的作品数量就知道了。

何为出色的旋律?起承转合顺畅过渡,抑扬顿挫高低有序,渲染情绪时不刻意不夸张,勾勒画面时形神兼备,完成度高,无拼凑感。对一首音乐作品而言,旋律太重要了,没有这个基础,再好的编曲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由于受西方摇滚乐的影响颇深,所以家驹谱曲多采用基于布鲁斯的五声音阶,五声音阶降低了突兀感,更加优美和谐。

想更深入了解家驹对音符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去听听他写的纯音乐或吉他solo,旋律简约不落俗套,身临其境悲喜共通,让人听了毫无抵抗力。

只写内心的真实感受

音乐人的创作初衷,是音乐能否持久耐听的主因。

无灵感不创作,无情绪不发声,如果音乐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歌曲质量必然大幅度提高。可问题是,当下流行的很多歌曲,听不到一半就知道是在无病呻吟,这样的歌怎能动人?一旦背离真诚形成习惯就会陷入套路,比如很多歌手都是套和弦和拼接主旋律的高手。

创作旋律是用音符翻译内心情感的过程,灵感来了情绪到了,旋律是自然涌现的。就像家驹说得,我感受的,思想的,会用歌唱出来,我现在对这件事情有感觉,我会大声地唱给大家听。旋律是作者和听者交流的媒介,最终让两者完成情感的对接转移。

从非洲归来后,家驹写过一首歌叫「可知道」,旋律里满是压抑和担忧之情,高潮部分的冲破感尤其强烈,他一遍遍呼吁着人们关注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

这也是一首不复杂的歌,甚至可以说极简单,但这就是他的真实想法,他希望那里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变,他希望任何角落里也不要再有苦难,这便是他的创作初衷了。

我总说,通过音乐可以走进家驹的内心世界深处,因为音乐里的他就是鲜活的他。

试想一位歌手没有任何创作灵感,靠拼凑或硬憋写出一段旋律,既不精也不诚,找来一个编曲班子,做成了华丽的歌,然后妄想它能够传唱几十年?抱歉,这不合逻辑。

音乐之外附赠的思考

通过音乐输出的想法,是音乐能否引起深层共鸣的主因。

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技巧再厉害,也会浮于表面。艺术到最后一定不是拼技巧,而是拼想法。

如果你留意过身边的某些情歌,你会发现听的时候还能接受,但是听完之后空落落的,歌里唱的分手或缠绵是那样单薄,单薄到似乎根本不需要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可能几句话就够了。说穿了,没有深度没有思想。

很多人都听过Beyond的「喜欢你」,这也是一首情歌,而且它已经31岁了,可如今还能跻身于热门单曲的行列,不奇怪么?

喜欢你的旋律起伏不大,更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处处透着无奈和伤感,铁汉柔情,孤独徘徊。在理想和爱情之间该作何选择?好像怎么选都是错。喜欢你会让那些曾经被迫放弃感情的人获得强烈共鸣,会让那些朝梦想发力狂奔的人泪如泉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感同身受心有灵犀。

这的确是一首情歌,但并不止于情歌,既不止于温暖的缠绵,也不止于苦情的分手,它带给人们的思考是,错过了一个人,还可能破镜重圆吗?为了挚爱的理想,我们付出过多少?假如因为理想而失去爱情,我们会认可吗?孑然一身去闯荡,我们能承受沿途的凄凉吗……

像喜欢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家驹的很多作品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歌曲背后隐含的东西也许是你之前未曾留意的,正是这些隐含的东西,才是他想对你说的心里话。

歌手罗大佑个人资料简介

为什么黄家驹写的旋律好听又耐听,保质期还那么长?相信你现在已经有了答案。去音乐里找吧,那里的答案比我写的更加详尽。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