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李森个人资料照片 歌手李森老婆简介

歌手李森个人资料照片 歌手李森老婆简介歌手李森个人资料照片

刚刚过去的七月,多条引起社会关注的新闻释放出了亲密关系里的危险信号。

杭州来女士失踪案告破。结婚多年的丈夫许某因家庭生活矛盾,趁妻子熟睡时将其杀害,并分散抛尸。这起案件被警方定性为“有预谋的故意杀人”,不少人回想起许某在此前接受采访的表现,感到不寒而栗。

镜头面前,他神色泰然地讲述妻子失踪的前后经过,笃定“一个人她出不去的,按她的智商”;跟来女士的家人讲,“找不着就不用找了,出去玩几天,可能就回来了”。有媒体报道,被捕前一天,碰到同小区的居民,丈夫还骑车笑着打招呼。

如此反常的表现,透露着一种过度的自信:许某不相信警方的侦查手段,以为自己可以无罪逃脱。

消失的爱人

杭州来女士失踪案发生后不久,在四川安岳,又一男子对身边熟睡的妻子痛下杀手。话题#It's always the husband#迅速登上微博热搜。“It’s always the husband.”出自美剧《重案组》,是剧中的警探锁定杀妻案嫌疑人的经验之谈。

歌手李森个人资料照片

出乎普通人意料的是,亲密关系因为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冲突。所以从被害人的亲密关系查起,是侦查的常规逻辑。婚姻之外,同居、恋爱等或长或短的亲密关系,都有可能成为滋生暴力的隐秘角落。社会新闻中从来不缺少案例。

8月4日,云南勐海县警方通报,发生在上个月的应届女大学生失联案件取得新进展。女生男友洪某与另外两名男性合谋,将女生诱骗至勐海县郊外的山林中杀害并埋尸。没有这次意外,她本应该在8月1日参加江苏省的自学考试。

在亲密关系暴力事件中,女性似乎更容易受到伤害。张蔚是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的在读博士,他提供了2012年《美国亲密关系和性暴力研究报告》的数据:在全美,每3到4个女性中有1个会受到亲密关系暴力的伤害,每7个男性中有1个受伤害。

男性当然也会受伤害,僵化的男性性别角色认知,还会让人忽视男性的处境。他们被要求强硬,不被鼓励展示脆弱。导致他们在遭受亲密关系暴力后,面临更多的社会压力,较少发声或寻求帮助。

其实在亲密关系的冲突中,男性与女性做出攻击行为的概率是极其相似的。但往往是女性承担了亲密关系暴力中大部分的严重后果,比如重伤和死亡。性别社会学研究者王向贤经过调研发现,丈夫施加严重肢体暴力的概率是妻子的2倍。

这也许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亲密关系暴力事件中,消失的总是女性。

恶意,难以言明

我们无从知晓为什么有人会杀害自己的爱人,现实情况往往都是复杂的。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也可能在激情状态下被原始的恶意吞噬。

张蔚曾经接触过这样一则案例:2010年,深圳有对同居近20年的情侣,在一场与往日无异的争吵中矛盾升级,男方拿起厨房的菜刀,砍向另一半。三刀落在脖子,一刀落在头上,女子当场身亡。

当事男子曾经有过婚姻经历,又遇上生意失败,被害者与他共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两人具有特别的感情基础,只是在日常琐碎中累积了负面情绪,在外因的触发下失控。犯罪心理学者在审问中发现,该男子表现出了一些较为偏执的想法,喜欢钻牛角尖,但并没有达到人格障碍的等级。

亲密关系中,男女实施暴力的动机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通常将暴力作为一种控制手段,从经济、社交关系、行为等方面,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还有一部分是情感宣泄,将不满与焦虑等情绪发泄在伴侣身上,或者是进行报复。女性以宣泄情感为主要动机,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感受,控制反而是其次。

亲密关系暴力不一定会上升到严重的刑事案件,但不能因此忽略施暴者的恶意,以及对另一半的伤害。特别是疫情的影响,让亲密关系暴力在短期明显变多了。有豆瓣网友的留言传播得很广:“疫情期间家暴受害者不知道是如何度过的”。疫情期间,社交距离和隔离措施受限,人们在密闭的空间里相处,很难不滋生暴力的情绪。

隐秘的角色焦虑

亲密关系暴力的发生率不容忽视。王向贤在2011年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即使在普遍认同“性别平等”的地区,仍然有39%的女性遭受来自伴侣的暴力。

超过半数的男性受访者认为“男人应该强硬,必要时用暴力维护尊严”“男人不应该打女人,除非女人挑战了男人的声望”。

在这种僵化的角色认知中,男性需要在亲密关系中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当理想的男性角色土崩瓦解,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香港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讲述了一位焦虑到失控的丈夫,不惜毁掉一切的故事。主人公李森认识了来自四川乡下的漂亮女孩晓玲,为了她与前妻离婚,重新组建家庭。在晓玲产下双胞胎女儿后,两人搬到天水围的廉租房生活。

歌手李森个人资料照片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

李森曾是一名忙碌的装修工人,因为地产行业的破败失业,只能去河边钓鱼。与此同时,能力稍强的晓玲成为酒楼的服务生,在工作中应对自如。这样的落差激起李森的妒忌心,因为担心妻子红杏出墙而严密监视。在家里则殴打、强暴妻子,发泄负面情绪,满足自己“像个男人”的心理需求。直到最后,干脆将妻女杀害,而后自杀。

电影后半段有一处有意思的转折:李森的前妻很凶,李森以前怕老婆。这也许揭示了他在与晓玲发生关系后,立马与前妻离婚的缘由。李森在晓玲及其家人身上,找到了久违的优越感与支配感。他不再是底层的装修工人,而是她们口中的“工程师”。当两人在香港一同生活,现实颠覆了李森的主导地位,让他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失控了。

电影中的李森既是亲密关系中的施暴者,也是男性角色焦虑的受害者。

识别潜在危险者

近期在网络上走红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有一句名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张三”,也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有幽暗的一面。

尽管魔鬼般的冲动会蚕食人的理性,但杭州来女士失踪案仍然只是小概率事件。亲密关系里的危险者,也并非无迹可寻。

张蔚提到,过于自信、认知绝对化、偏激、共情能力差、低自尊水平等,都是容易施加亲密关系暴力的人群特征;不遵守社会规范、经常说谎、有很强不安全感的人格障碍人群也应该避开,不要让其进入亲密关系中。

歌手李森个人资料照片

心理学者刘昭的《恋爱求生手册》在网络上热传

犯罪心理学者武伯欣强调,亲密关系交往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即使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也藏着点点的“蛛丝马迹”。比如了解伴侣对待争吵和冲突的方法,当双方正确地认识到亲密关系当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哪些,就可以站在这一点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但是,现实的困境仍然是存在。对婚姻关系中的受害者来说,逃离的过程艰险万分,甚至还付出血淋淋的代价。7月29日,在河南商丘,曾因丈夫家暴跳楼的刘女士,终于如愿收到法院的离婚判决书。事情要从去年的八月份说起,刘女士遭到了结婚以来的第三次家暴,丈夫拽着她的头发把她拖到二楼。

情急之下,她选择跳楼逃生,导致全身多处骨折,双下肢瘫痪。经历了长达九个月的恢复,她提起离婚诉讼,而后在网络上曝光,终于逃出生天。

亲密关系暴力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法律的支持,还存在证据收集困难的问题。许多受害者在暴力发生后,会经历较长的思考期,没能在第一时间验伤,导致证据很快灭失。

根据媒体报道,刘女士在丈夫第一次家暴时,曾因丈夫认错态度良好选择了原谅,“好像多数女人都会这样选择”。这其实就进入了心理学上“暴力循环”的怪圈。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是周期性的,施暴者先是通过不断打压受害者,用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当受害者逃离或寻求外界帮助后,施暴者会突然变脸,开始认错,重回恋爱初期的甜蜜。而后回归平静,但很快又会开始新一轮的暴力。这个周期会随着循环越来越快,导致很多人陷入“要离离不开,要分分不掉”的状态。

歌手李森个人资料照片

《煤气灯下》电影海报

亲密关系具有蒙蔽性。人在感情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因此武伯欣建议,需在增强自我认知方面努力,用认知的理性来调节情感。此外,保持独立性,减少依赖,开放社交。最关键的一点,在需要时勇敢求助。

作者 | 王一鎏

编辑 | 黄靖芳

排版 | GINNY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