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高琳个人资料-文史 | 王向荣:留下最纯正的陕北民歌

    歌手高琳个人资料-文史 | 王向荣:留下最纯正的陕北民歌

王向荣一直虚心向民间艺术家学习。多年以后,当他回忆起当年跟随孙斌先生学习美术的情景时,他说:“老两口一辈子也没盖过两床被子。师父,她记得我记不住的字。她说,嘿,不是这个词。她甚至给我的老师递了个口信。师傅去世的第三天,老师的母亲也走了。下葬时,两人合葬。”

“陕北歌王”王向荣有两层含义:一是籍贯;其次是指他在陕北民歌艺术领域的成就。事实上,做了几十年艺人的王向荣的影响力和名气早已超越了陕北的局限,在众多权威媒体上被誉为“西部歌王”。2008年,王向荣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

王向荣唱的民谣都是老歌,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很老的歌。经过王向荣的演唱,这些歌曲仍然能够征服生活在现代的听众。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民谣具有穿越时空,直击人性深处的力量。其次,他天才的独特表现。真正从事艺术的人,对艺术创作的自由都有一种渴望。陕北民歌《信天游》其实蕴含着一种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就是想唱就唱,想唱就唱。王向荣是在民间艺术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歌手,他受到陕北民歌中所蕴含的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的启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热情奔放、嘹亮悠扬、醇厚深沉、浑厚独特的演唱风格。

母亲是他最好的老师。

1991年前后,电视纪录片《看长城》的播出,让玉林民间艺术团职业歌手王向荣更加出名。这部纪录片由四集组成,其中一集“塞外故里”围绕王向荣的故事展开。1952年,王向荣出生在榆林市府谷县一个叫马鲁泽的小村庄。在这里,当你站在村外的小山上向北看时,你可以看到山脊上蜿蜒的长城。王向荣母亲娘家就在长城以北,属于“口外”;而他的父亲,一个强壮沉默的陕北汉子,为了养家糊口,曾经常年“口外”到人口稀少的内蒙古打工做生意。王向荣十二三岁时,父亲因劳累过度、缺医少药去世,抚养王向荣的重担落在母亲瘦弱的肩上。

在纪录片《看长城》中,我们真实地捕捉到了王向荣母亲的感人形象。这是一个身材矮小、步履蹒跚、小脚的老人,和一个开朗、坚强、慈爱的母亲。

王向荣

作家穆迪在一篇名为《王向荣之歌》的文章中,对王向荣的母亲做了生动感人的介绍:“凡是看过纪实电视剧《望长城》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一幕: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妇人,从荒凉光秃秃的黄土山上的一个老土洞里走出来。站在土院子里,她的肤色、神态、衣着让你立刻觉得她就像一坨黄土。随着镜头的进行,你看到她的时候,她也会唱歌,而且有口音。她还会捏面人,给面试官一些面人,让他们带给她儿子…这个时候,你的眼睛会湿润。她是王向荣的母亲。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王向荣诞生在这样一个可爱的‘黄土疙瘩’里。这个地方和陕北其他很多地方一样。自古以来,人们就爱做秧歌,唱民歌。”

这位一生未曾走出黄土地的母亲善良、勤劳、节俭,却苦于贫穷。这不仅影响了王向荣一生的性格,也使他从小就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同时,热爱歌唱的母亲也成为王向荣走上艺术道路的重要启蒙者,王向荣成名后多次谈到母亲的贡献。他说:“我妈妈是我最好的老师。”

王向荣的哥哥王尚荣回忆说,“弟弟五六岁的时候,坐在妈妈怀里,就能和妈妈一起唱一系列的民歌,比如打马鲁鲁、十对花、荡三摆、种白菜、女人翻身、禁洋烟等等。七八岁的时候,弟弟跟着父亲放羊,上山后就把《五兄弟放羊》《西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歌都唱完了。”

有一次,王向荣接受笔者采访时,习惯性地盘腿坐在酒店的床上,抽着烟,讲着母亲的故事。后来,他好像累了,靠在床上,开始哼妈妈教他的童谣:

野鹅,野鹅,四处走走,

红色衬衫,紫色纽扣;

我在你家屋檐上捡了些豌豆,

两袖拿起碗。

哦,睡觉,

猫打盹,打盹。

狗烧火,

鸡捏窝,

捏两块糖,

我气得都不吃饭了,

在锅盖上…

来自王向荣内心的歌曲是舒缓和温柔的,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力量。他在记忆深处捕捉到了什么?这不仅仅是一首歌,而是一种温暖和怀念。我感觉他好像不是在唱歌,而是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里,听妈妈唱歌。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妈会唱很多童谣。我只记得我经常唱的几首。”

向人民学习

父亲去世后,“文革”中“武斗”开始,王向荣无法继续完成学业,只好告别在府谷中学的学习生活,回到家乡。1969年到1975年,他当过民办教师,辗转于五六所农村学校之间,一年挣60元。

虽然老师的收入不高,但他的工作实践提高了王向荣的文化素养,他可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民歌。

王向荣来自民间,愿意走近民间艺术,走近那些乐在知生、乐在苦中的民间艺术家。他在民间艺人身上看到了艺术的神奇和力量——一个平时苦着脸的人,表演时喜形于色的表情是一种诱惑。还有一种当地的表演叫做“冥想室”。这是一种群众在节日自娱自乐的戏剧表演,几乎在每个村庄都能看到。有了一些著名的艺术家,他们还可以逐村演出,以获取利润。王向荣喜欢这种本土的“冥想”表演。哪里有庙会,他就去哪里,投身于对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的追求。

当时,方圆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是孙斌。孙斌住在府谷县一个叫文庄泽的村子里,离马鲁泽20多英里。1972年冬天,20岁的王向荣决定向他的老师学习。他带着烟酒去了孙斌。那时孙斌已经80岁了。他个子不高,瘦瘦的,留着白胡子,还算矫健。他的妻子和他同岁,身体健康。

孙斌老人对王向荣的来访非常高兴,并立即同意了王向荣请老师的请求。孙斌和他的妻子住在一个有大炕的大土洞里。王向荣住在老人家里,和老人朝夕相处,潜心研究艺术。外面天寒地冻,窑里的炕却很热,老汉在台上传播他的艺术——像炕。有了主人就像有了另一个家。学徒期满后,冬天,王向荣在孙斌的老人家里住了几天。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王向荣已经能够和老人一起表演了。虽然演员都在炕上,但是表演非常认真细致,现场唯一的观众就是老师的妈妈。

王向荣大师最喜欢的节目是当地人民喜爱的秧歌剧《钉缸》。他们每个人都唱了一首生动的歌:

鸡蛋有两端,

一个母亲生了三个儿子。

他学会了铁匠的手艺,

第二,他学会了建造木屋,

我生三哥的时候还年轻,

从孩子学会熟练钉圆柱体开始。

别的工作我就不说了,

带上最后一批货,去任何地方。

我走着用我的眼睛去看,

不知不觉来到了王家庄。

熊被放在光滑的地面上,

尖叫着盘子,碗和圆筒…

在孙斌,王向荣学会了几十首二人台和陕北传统民歌,如《打樱桃》、《打女婿》、《吃醋》、《听房间》、《一把扇子的故事》、《软糕面》、《西行》、《珠帘卷》等。王向荣一直虚心向民间艺人学习,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式拜师。他由衷地钦佩孙斌的性格和艺术作品。多年以后,当他回忆起当年学艺的情景和师徒之情时,他说:“老两口一辈子也没盖过两床被子。师父,她记得我记不住的字。她说,嘿,不是这个词。她甚至给我的老师递了个口信。师傅去世的第三天,老师的母亲也走了。下葬时,两人合葬。”

走向成功

在丰富的民间艺术环境中,王向荣积累了大量的财富。1977年,他终于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今年,他所在的新民乡举办了文艺汇演。他自告奋勇,上台表演,一曲终了,他嘹亮的歌声竟然通过扩音器传到了10里外的玛鲁泽格格村。台下的观众更是兴奋不已。然后在府谷县演出,也是一鸣惊人。

1978年冬,为了参加玉林的文艺演出,王向荣和府谷县队的演员们每天都在紧张排练。王向荣的搭档岳洋·本是一名挑衅的女民兵队长,而王向荣在她面前总是被绑在身后。少女对此不满,指责道:“你这么娇气,连手都握不住,怎么练好?人们经常行动,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你干脆不参加彩排,直接回家。”业余演员王向荣对舞台表演和生活的区别有了新的理解。排练结束后,王向荣满怀信心地参加了玉林地区的文艺演出,他演唱的《牧羊五兄弟》获得了一等奖。1980年代表陕西省在北京参加全国农民文艺汇演,演唱的《兄妹聚会》受到首都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王向荣在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陕北民歌演唱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1984年,玉林市民间艺术团成立,王向荣得到时任玉林市文化局局长的“伯乐”尚爱仁的赏识,被招进艺术团当专业歌手。据尚爱仁回忆,“会上发生了争执。张、李增恒和都超龄了。是否招他们进艺术团,年龄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门槛。我坚持民间艺术团不要成立,除非这三个人进来。没有这三个人,精华就没了。”尚爱仁还写了一套赞美陕北民间艺人的顺口溜。其中,赞美王向荣的顺口溜是:

王向荣停羊后,

有一副好嗓子,

高亢,圆润,真实,

顾唱到玉林市,

Xi安唱红进京,

在电视上拍电影,

牧羊人成了大名人。

成为专业演员后,王向荣对陕北民歌的演唱在艺术上更加完美,演出也更加频繁。他在全国各地的许多重要演出中演唱。他还把陕北民歌带到世界上许多国家,让外国朋友领略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2006年,中国唱片公司发行了《陕北歌王王向荣》专辑。这张专辑的录制是该公司50多年制作理念的一次突破,也可以说是在中国录音史上写下了新纪录。民乐专家乔建中在这张专辑的出版笔记中指出:“这张专辑收录的30多首陕北民歌,没有一首是王向荣几十年来从前辈那里学来的,没有一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的。一个字,一个打压,一个提拔,都倾注了他创新精神的血汗。”

对于每个听众来说,王向荣歌唱的魅力可能是不同的。但对王向荣来说,他认为他的歌声要打动万千观众的心,最重要的是“用情”。他常说,“我是带着爱唱的,唱的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唱的是老百姓的悲欢离合。”

留下陕北最纯粹的民谣。

在谈到传承时,王向荣说:“我们要把最纯粹的民歌留在陕北。”所以培养青年歌手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提出了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要发自内心地热爱陕北民歌;第二,有好的天赋;第三,人品好。这三个看似不起眼的要求,可能是王向荣过去几十年最本质的经验。

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寻找这个。他经常说:我学了一辈子的歌都吸不完,但是现在有才华又肯踏实学歌的好昕薇太少了。2008年11月,他第一次招收了冯小红和李纯如为徒弟,并很快接受了周进平和张辽的军队。经过几年的考核,2015年6月24日,再次招收王建宁、郜林、丁慧成、苏文、刘美玉、颜金元六位歌手为徒弟,并在Xi安举行了拜师仪式。

出师仪式上,他激动地说:“我爱陕北民歌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我知道每个徒弟的性格和特长。要做我的徒弟,首先得人品好,其次得有才华。”他老师在台上的座右铭是:做个好人,做个好人;唱首好歌,好好唱。

后来山西歌手高桂鹏也拜师学艺,成了王老师的弟子。

现在,王先生已经过了听的年龄。只要外面没有演出,他就在家教徒弟唱歌。他说:“我现在不求名,不求利。在有生之年把最纯粹的民谣传递给他们,是我最大的使命。希望能和弟子组成团队,挖掘、整理、弘扬陕北民歌。作为这个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我不能眼睁睁看着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掉。”

来源:2021年第4期,各行各业杂志

作者:霍文多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