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阿牛个人资料-25位一线大哥出演,拍戏拍到生理极限,看着看着就禁不住泪流满面

    歌手阿牛个人资料-25位一线大哥出演,拍戏拍到生理极限,看着看着就禁不住泪流满面

美国著名武术杂志《黑带》曾评选出世界“十大教科书格斗”之一,引起了全世界功夫迷的热议。

在这份榜单中,十大打斗场景中有八个来自香港电影,前五大场景被李小龙、成龙等巨星包揽。其中包括电影《快餐车》中成龙与本尼·乌尔奎德斯的打斗,《猛龙过江》中李小龙与查克·诺里斯的“罗马竞技场之战”。现在,一系列的动作还是让人目不暇接。

但我们看到的永远是金字塔的塔尖。

香港功夫片辉煌的背后,是特定时代的特殊群体。几十年来,他们默默奉献,努力为影片增添了许多超越人类极限的特技和武打动作。

他们是武术,也被称为龙虎大侠。

如果说当时的香港电影可以对抗好莱坞,那么真正“碰撞”的其实是武侠的肉体。

这种“头对头”的碰撞有多残酷?

一部动作戏演完,导演不是喊“收工”,大多数时候是“切,救人!”

一些外国人来参观这个班级。一场戏过后,他们脱口而出:“你敢这么做吗?谁做这个动作谁就死定了!”

最近上映的纪录片《龙虎大侠》,是一群包括香港所有功夫明星在内的武术演员的集体记忆。

在热门名单中有许多耀眼的名字,如徐克、袁和平、洪金宝、成龙、甄子丹等。,香港一线明星超过25位。

正式上映后,影片口碑也相当不错,“热血、燃烧、看不够”的评价是最常见的词。

这是一代香港电影人的共同记忆,也是承载那个时代香港电影精髓的最重影像素材。

数十位武侠动作明星、武侠导演、导演前来畅谈香港电影鼎盛时期武侠不为人知的一面。

1.《龙虎大侠》出自哪里?

“龙虎大侠”一词源于粤剧。

其实功夫电影在香港的普及要从戏剧说起。这部电影《龙虎大侠》也阐述了这一历史变迁。

在六十年代及以前,许多戏剧团体南下扎根香港,为了谋生,在那里设立了许多戏剧学校。

而很多我们熟悉的动作演员和明星都来自这些戏剧学院。

成龙、元华、洪金宝等“七小福”应该是香港功夫片最著名的团体之一。他们师从于占元,一起在这所“中国戏剧学校”里练习和成长。

曾执导过《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的程小东和《体坛双料火星》的成龙都来自唐棣的东方戏剧学院。

以僵尸电影闻名的林正英来自粉菊花春秋戏剧学院。

这些戏剧学校储备了人才,为功夫片的发展创造了人才基础。最早的龙虎大侠几乎都出自这些戏校。

他们从七八岁开始训练,一直训练到十多岁或者二十多岁。老师们也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唱歌剧,几乎都是拍电影,所以就努力练习。

这群孩子长大了,赶上了好时代。1957年,邵氏创立了邵氏电影公司。在全盛时期,它有2000多名员工,14个工作室几乎每天都在拍摄。

这些刚出生的孩子,成龙、袁彪、袁华、元彬、袁德等等,开始忙碌起来。

那时候因为“技术门槛”的原因,武术挣的工资很高。他们白天能上满三节课,中班和晚班,打一场替身能挣150元。

我每天至少能打三个体术替身,所以那时候武功活儿多,收入也不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人一个月才挣几十块钱。

在纪录片中,元秋也展示了自己。当时在萧的片场,人们一看到她就喊“拍完片了”,因为动作体替身在别人的影子后面呆着。

但由于武打出身的演员动作基本相同,所以邵氏的动作片也逐渐趋于同质化。直到1970年嘉禾成立。

1971年,一个年轻人的诞生打破了香港功夫片的固有套路。他是李小龙。

《唐山大哥大》中,李小龙凶狠的打斗风格搅动了香港功夫片的格局。一时间,这个美国出生的年轻人成了全香港武术的偶像。

1972年,李小龙的《精武门》打破亚洲票房纪录,成功将香港功夫片推广到全亚洲。

之后,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获得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虽然后来意外离世,但即便如此,他的《龙争虎斗》在美国上映后依然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创造了惊人的票房成绩,让中国功夫片风靡全球。

李小龙去世后,香港功夫片陷入低谷。梁小龙说,从1974年到1976年,所有的港片都是文艺片。

香港很多武术家也因为功夫电影的没落而失业,有的甚至去卖血为生。

1976年,功夫片因两人的出现而复兴。一个是刘家良,他的《少林三十六房》风靡全香港。

因为刘家良是真正的硬桥硬马的功夫,所以给观众的感觉是相当犀利的李小龙式的功夫片。

另一个是洪金宝。洪金宝的戏剧风格偏向于功夫喜剧,这种类型的功夫喜剧也从1977年的《三德和尚与刘觅》中出现,这也标志着喜剧演员功夫喜剧的开始。

到目前为止,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香港功夫片已经火了20年。

成龙也走上了喜剧演员功夫喜剧的道路,从1977年的蛇形刁手和1978年的醉拳开始,乘着功夫片火的东风,一路走到了世界功夫巨星的地位。

港片的兴衰史,在《龙虎大侠》里,由程小东、马尔斯、梁小龙、唐季礼、元华来讲,但还是有点尴尬。

但通过这些曾经的武侠故事,我们真的更清楚地知道了香港功夫片兴衰的时间线,更明白了它们为什么兴盛,为什么衰落。

第二,职业有多高风险?外国人参观了班级,说:谁做这个动作,谁就死。

很多人知道龙虎武功的辛苦,都是从成龙的经历中得来的。

每一部成龙电影的结尾都会有一段花絮,记录了拍摄过程中的危险场景和大哥受伤的细节。

要知道,成龙已经是登上金字塔顶端的人了。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知道,演员在完成这些动作时所面临的困难和危险,远比故事片中呈现的要多得多。

比如成龙在完成每一个危险动作之前,几乎都是身双会先试,试完之后大哥自己上,所以那些普通的武术真的是冒着生命危险。

龙虎大侠里提到了很多这样的武功,Pigo印象最深的是火星经历的描述。

1982年,在《龙争虎斗》中,马尔斯扮演成龙的朋友阿牛。

在最后一次与反派的战斗中,火星遇到了两个危险系数极高的特技镜头。一个从二楼掉下来,背部着地。

因为相机可以拍地面,放不下缓冲器和保护器,只能摔。

这个镜头,火星说拍了三次,成功了。

下一枪更危险。成龙倒下的方式几乎一样。火星需要跑过去,垫在成龙下面当“人形肉垫”。

这个动作一共做了15次。

有时候不能准确的放在身体下面,有时候成龙也不能落到“预定”的位置。最后做了一次,火星的腰被压碎了。

这次行动后,火星两个月未能动弹,之后在医院慢慢康复,但也留下了病根。

1983年的《A计划》里,大家都以为成龙演过著名的三层钟楼坠落那一幕。

实际上,第一次,是火星坠落了。

因为火星的重量和高度与老大哥相似,洪金宝让火星先走,为成龙做了一个前停。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片里这个秋天有两个非常明显不同的场景。

第一个是火星。

这一跳,火星赚了5000元。在他之前,他试过另一个武术家,但是动作不对,尾椎断了。

火星自称很幸运,身体基本没什么问题。

第二次是头着地,这次是成龙自己跳的。

不管是火星还是成龙,他们真的是在用生命拍电影。不同的是火星没有露脸,但大哥是电影的主角,这可能是武侠的遗憾。

纪录片里有很多武术和类似火星的危险表演。

《永不服输》里有一个场景,一辆公交车突然刹车,三个人从车上掉了下来。当时没人敢拍这一幕,最后武术家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拍完之后,这些武打演员成了整个剧组最受尊敬的人,走到哪里都有人让座。

当时洪家班的危险系数最高。

武莺是敢死队的一员。

1983年《五福星》有一个坠落的动作。他不得不背对着玻璃摔出窗外,然后摔在路边,落地。

做完这些后,武莺被救护车带走了。

刘伟强,还有一部电影,武莺有一个特技动作,从三楼后面直接掉到下面的硬冰上。在冰上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就会掉下去。

武莺很清楚,如果这个行动完成了,他肯定会去医院,他是否有生命将被说。但为了电影效果,他终于倒下了。

当时武莺感慨地说:“是用生命换来的。”

因为武侠里有一句话叫“永远不要说不”,永远不要说不,哪怕拍戏已经拍到生理承受的极限。

如果不是看了龙虎大侠才知道这些幕后故事,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对这群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很难做到“肃然起敬”。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不顾一切地去做好莱坞演员不敢做的动作,香港电影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达到了一个黄金时代。

三、龙虎大侠人生的另一面

神龙大侠,听起来很帅的名字,却充满了辛酸。

在《龙虎大侠》中,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勇士的出身、职业、发展和传承。

我们遇到的龙虎大侠大多就像横店的群演一样。很多人没有“梦想”这个概念,更没有对未来的规划。

这些人大多小学没毕业,六七岁就出来了。因为家里穷,养不起这么多孩子,所以不得不早早走出去走向社会赚钱养家。

当他们听说武术可以赚钱时,他们就这么做了。他们大多没读过几天书,更没有什么文化知识。龙虎大侠对我们来说是专业术语,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

所以他们的人生也跟着香港电影跌宕起伏。

香港功夫片火的时候,比其他上班族还能赚到钱。

但是,他们没有理财意识。那时候他们的工资都是当天发的,所以基本上每天都挣钱,晚上才花。

喝完补贴,花完家用,又回去赌博赌马。用武侠“鱼头”刘芸的话说,只要他不活着,基本上就是在赌博。

他们是当时工资最高的“月光族”,确切的说是“日光族”,所以在底层,大家都没什么积蓄。

有的只能开黑车,有的打零工,有的甚至卖血。

武术是年轻人的事。过了30岁就不敢摔了,打不起来了。你的职业生涯将会改变。

能成为成龙那样的明星,唐季礼那样的导演,程小东那样的武术指导,李惠那样的太极拳老师,甚至元华、元秋那样的金牌配角,这样的武术家成千上万。能有多少人?

没关系,能力不够硬,也没有资源。武术家大多晚年惨淡,很多都随着2003年嘉禾的停办而消失在滚滚的社会大潮中。

即便如此,武术的精神和功夫是代代相传的。

香港功夫片没落后,香港很多著名的武打导演、导演都去了内地发展,很多人去了好莱坞。

正如甄子丹在纪录片中提到的,香港没有正统的功夫文化。经过40年的融合发展,中国功夫电影文化已经形成。

一批又一批新“武打”在横店有所作为,钱嘉乐也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动作特技协会,培养新一代动作演员,同时为日后香港动作片的重新崛起积蓄力量。

纪录片里一个年轻人说,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动作指导都来自香港,两代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功夫片完成了最大的传承。

在Pigo看来,《龙虎大侠》不仅仅是一部武侠的兴衰史,更能帮助我们回忆起那个时代战斗在底层,以血肉之躯支撑电影产业的那群人。

也是当代演员的“道德修养课”。能像武术家一样敬业的演员不多。

如果你爱过港片,爱过成龙、袁彪、洪金宝,梦想过成为功夫大侠,不妨去电影院看看这部特别的纪录片。

这是送给功夫电影和香港电影粉丝的特别礼物。

原创文章版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