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歌手个人资料 黄梅戏演员杨俊简介

杨俊歌手个人资料 黄梅戏演员杨俊简介杨俊歌手个人资料

【小编语】

杨俊,国家一级演员,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湖北省“文化名家”,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她先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连续十年在北京的“两会”忙碌中度过“三八”节。在代表履职路上,她同样展现出了魅力,演绎出了精彩。

审议报告任务紧,主旨精神要弄清,奋笔疾书写不停,聚精会神很走心,交流讨论辩分明,议案修正反复定,学思践悟基层行,十年履职含深情。与舞台上的长袖飞舞,顾盼生姿不同,她在“两会”的参政议政中,尽显知性、优雅与思辨。

杨俊说,“我们何以成为我们,离不开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滋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土文化、地方戏曲是百姓的文化根基,我们要尊重它,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事物发展规律。”这份代表责任很重要,就是要在传承经典、搏击市场的风浪中,为文化体制的改革完善,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始终保持着那份坚毅和果敢。

杨俊歌手个人资料

【2016两会】

  • 杨俊代表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品产量巨大,但精品供给不足,消费者精神文化产品渴求的旺盛与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的相对贫乏,形成反差。有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1万多亿元,缺口超3万亿元。

如何从供给侧发力,向市场提供更多高品质、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深入发掘、甚至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

杨俊代表:七年蛰伏让恩施妹娃走进美国百老汇

“观众是识货的,不是他们没有文化追求,而是能够触动他们、有质量的、能产生共鸣的文化产品不多。”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认为,如今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有数量缺质量,供给侧存在结构性失衡,造成了文化消费者喊“渴”。

杨俊说,文艺工作者必须直面公众要求越来越高、品位越分越细的现实,勇于善于创新,耐心精心打磨作品,才能让消费者“买账”。

杨俊以《妹娃要过河》为例畅谈了心路历程。

作为黄梅戏“五朵金花”,一度在七年时间里,杨俊没有舞台作品问世。“我觉得要有精品意识,宁缺毋滥。希望通过静下心来,潜心学习,排演出一部能代表鄂派黄梅戏方向和特色的剧目。”

直到黄梅戏曲故事片《妹娃要过河》诞生,“这部戏将鄂东黄梅戏和鄂西风情有机结合,将土家歌舞的野性张力与黄梅戏的温婉缠绵有机融合,貌似跨界混搭又浑然天成。融入土家族风味的《妹娃要过河》,让看惯了《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的观众眼前一亮。”杨俊说。《妹娃要过河》也把湖北黄梅戏带入一个新的高度。该剧获得了第一届湖北艺术节暨第十届“楚天文华大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杨俊也再次获得戏剧艺术最高奖——文华奖。“好的作品源于创造,是内容、形式、业态、营销创新的结合。以创新创造塑造精品,应成为文化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着力点。”杨俊表示,“得益于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才使得鄂派黄梅戏被拍成电影,走出国门,成功入围今年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并受邀在美国百老汇演出。”记者 翟兴波

(摘自《湖北日报》2016年3月14日“以工匠精神打磨艺术精品”——代表委员热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更正:

一、《妹娃要过河》是在成功的舞台剧基础上又被成功地搬上了银幕。

二、杨俊老师的单位是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不是戏曲研究院。

虽然此文有些瑕疵,但是不影响其成为一篇好文,感谢《湖北日报》记者。

  • 杨俊代表:对小众的戏曲艺术要“扶一程、送一程”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拥有楚剧、汉剧、黄梅戏三大地方戏曲剧种。有些剧种自我创新后能得到观众认可和喜爱,可以适应市场并发展壮大,比如黄梅戏。但汉剧和楚剧,受地方文化和观众群的限制,市场并不乐观,只能保护性传承。院团改制后,财税扶持、养老保险、人员安置等转企改制扶持政策和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致使转企改制的地方戏曲院团生存问题比较大。政府对小众的戏曲艺术要“扶一程、送一程”,加大经费投入,增强改制剧院生存资本,让地方戏曲也有春天。如果实行“一刀切”,把它们直接推向市场,前景堪忧。因此,要进一步落实转企改制院团改革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政府要加大对转企改制文艺院团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地方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只有在政府、院团与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下,地方戏曲才能走出困境。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3月11日第5版“践行讲话精神 推动文艺繁荣——代表委员为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建言献策”)

  • 杨俊代表谈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杨俊代表谈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提高国民素质,传统文化艺术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遗憾的是,对于传统文化,青少年往往缺乏好感与欣赏力,很多孩子也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感叹道。“我们戏曲人从小学戏,深知因‘口传心授’而习得的本领之不易,所以每一位戏曲工作者行事都规规矩矩,这便是道德修养,是艺术的力量让我们形成良好的人品。”

(摘自《中国文化报》3月11日“人大代表建议: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杨俊代表谈文艺创作

杨俊代表谈文艺创作: “关于艺术创作周期,我认为艺术创作是一个相对艰辛且漫长的过程,绝不是靠一夕之功一蹴而就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说,“我们时常说‘打磨’二字,就是要让一部作品慢慢地脱胎换骨,经历一次次拔节后才能成‘精’。这里一定要杜绝‘政绩工程’,尊重艺术生产规律。文化艺术作品要出精品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那些被世世代代保留下来的经典折子戏,不就是在一次次经过历史的磨砺后才传承至今,成为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吗?”(摘自《中国文化报》2016年3月8日1版“代表委员聚焦文艺创作:有方向,需攀登”)

  • 杨俊代表建议文化体制改革

杨俊代表建议文化体制改革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要“一刀切”。(《湖北日报》2016年3月9日)

  • 杨俊代表谈雷锋精神文化产品供给

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加强雷锋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杨俊表示,雷锋像如同一个文化符号驻扎在人们的心中,塑造了一代代人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守护好这个家园,不让它出现断裂。(《长江日报》2016年3月5日)

  • 杨俊代表:加大对检察官风采的宣传

我对检察工作提一点建议:工作越透明就越能得到理解和信任。扩大宣传可以扩大法律的威慑和力量。老百姓需要更多活生生的案例。例如,湖北省检察机关对刘汉刘维案件办理的宣传,使百姓看到检察机关的职能和办案程序的规范。(《检察日报》1月5日 湖北省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曹建明检察长座谈发言摘要)

杨俊歌手个人资料

【2015两会】

  • 杨俊代表:创造适于地方戏曲发展的文化空间

地方戏曲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切实保护和扶持,还要根据各地的现实情况和需求,创造适于地方戏曲各剧种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空间。文化部等国家部委要加强对《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实情况的督办检查,督促各省市尽快制定贯彻落实九部委《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转企改制院团改革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解决转企改制地方戏曲院团改革发展的后顾之忧。(正义网)

  • 杨俊代表:对地方戏曲该放手放手该保护保护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两年杨俊一直关注地方戏曲发展问题。她介绍,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拥有楚剧、汉剧、黄梅戏三大地方戏曲剧种。其中有些剧种自我创新后,可以适应市场并发展壮大,像黄梅戏。

但汉剧和楚剧,受众市场并不乐观,如果实行“一刀切”,把它们直接推向市场,前景堪忧。

“该放手的就放手,让它们去市场中搏击风浪,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该保护就要妥善保护好,像对待非遗那样。”杨俊说。

杨俊12岁学习黄梅戏表演,被誉为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是国家一级演员。(《长江日报》2015年3月11日 特派记者:胡雪璇 刘嘉)

  • 杨俊代表建议文化体制改革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杨俊在政府工作报告小组讨论会上发言时呼吁,要加大对转企改制地方戏曲院团扶持力度。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09日 )

  • 杨俊代表谈传统文化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代表说,对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其分门别类,弄清楚哪些是需要传承的。“我们从事传统文化事业的人应该拓展认识,了解当下、关照当下。只有对时代、对群众的需求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06日15 版)

  • 杨俊代表:不信地方戏传承不下去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代表:不信地方戏传承不下去

去年,我当上了湖北戏曲艺术剧院的院长。本以为,当院长会很轻松、很高兴,但全然不是那么回事。这个院长,当得压力大啊!

压力来自多方面。首先我要负责那么多员工的生计问题,地方戏本就不是赚钱的行当,员工的待遇上不去,我的心理负担很重。

更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是戏曲的没落。我心头一直有个疑问:如何把传统戏和百姓需求结合起来,让这些文化遗产活化传承?这个“老大难”问题,常常让我有无力感。过去的一年,我这个演员“转行”成了“调研员”,东跑西走。我觉得,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有义务、有责任为地方戏曲做点事情。我不信传统戏曲传承不下去!

我在调研中发现,单纯依靠市场,难以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转企改制绝不是把艺术院团向市场一推了之,而应打造能够从容应对市场竞争的文化生力军。今年,我提出了《关于组建湖北地方戏曲研究院的建议》,地方戏曲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切实保护和扶持,还要营造出适于地方戏曲各剧种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只有在政府、院团与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戏曲才能走出困境,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2015年03月04日 16 版)

  • 杨俊代表:让改制地方戏曲院团也有春天

“政府对小众的戏曲艺术要‘扶一程送一程’,加大经费投入,增强改制剧院生存资本,让地方戏曲也有春天”

“财税扶持、养老保险、人员安置等转企改制扶持政策和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致使转企改制地方戏曲院团生存问题比较大,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况”。面对这一现实情形,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提出,“政府对小众的戏曲艺术要‘扶一程送一程’,加大经费投入,增强改制剧院生存资本,让地方戏曲也有春天”。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拥有楚剧、汉剧、黄梅戏三大地方戏曲剧种。杨俊介绍,有些剧种自我创新后能得到观众认可和喜爱,可以适应市场并发展壮大,象黄梅戏。但汉剧和楚剧,受地方文化和观众群的限制,市场并不乐观,只能保护性传承。如果实行“一刀切”,把它们直接推向市场,前景堪忧。该放手的就放手,让它们去激荡市场的活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该保护就要妥善保护好,象非遗那样。

杨俊说,改制以前国有院团演职员工是事业编制,工资、福利有保障。改制后,院团员工在事业、企业两种身份中感到摇摆不定:如按企业职工身份定位,广大在职职工、退休职工的“五险一金”没有完全到位,沉重的医疗费用就压得单位喘不过气来;因身份已转成企业,其它事业单位加薪,转企的员工又因身份已变无法加薪。

“同样的工作,却没有同样的待遇”,除了改制院团演职员工的“身份认同感”的不确定外,政府对改制戏曲院团财政拨款方式发生变化,一些院团靠自身经营性演出往往难以支撑其发展。

杨俊称,作为国有地方戏曲院团一直定性为事业单位,承担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发展的任务。地方戏曲院团转企改制后,财政拨款收入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再加上经营状况不佳,大多数院团连演职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还谈何进行扩大再生产,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同时,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方式呈现多样化和市场化特点,消费费方式的转变使得舞台表演艺术有效消费需求不足,“院团演出市场被现代文化消费方式严重挤压,生存空间大大缩小”,改制院团的生存发展极为艰难。

对此,杨俊代表建议,进一步落实转企改制院团改革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政府加大对转企改制文艺院团扶持力度,特别是地方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只有在政府、院团与社会大众共同努力下,地方戏曲才能走出困境。(人民网北京3月4日电 记者:荣先明)

杨俊歌手个人资料

【2014两会】

  • 杨俊代表:送戏下乡还缺辆“换装车”

作为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得主,曾经的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的全国人大代表杨俊日前见到记者时,没说黄梅戏,却先聊起了楚剧。杨俊目前担任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该剧院除了黄梅戏团,还有楚剧团、汉剧团。

“这是前些天我们楚剧团演出的情景。”杨俊拿出发表在微信朋友圈的照片,第一张,舞台上的演员水袖飞舞,顾盼生姿;下一张,大雨正酣,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百余名观众看得起劲。杨俊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昨晚我院楚剧团结束回程途中,不知前方什么原因,导致被困一整夜。今天一大早又冒雨赶至孝感演出点继续为乡亲演出。你看,台上台下传递着暖暖的爱。真的,有种感动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在杨俊看来,下乡演出,虽然没有大舞台的风光,可看到乡亲们冒着雨、打着伞,看戏叫好,苦点累点就不算什么了。

楚剧的土壤在基层,在乡村。当村头响起阵阵急促的锣鼓点,不用说,准是省里的剧团来了。循着声音,村民从四面八方聚到了舞台前。“去年,我们下乡演出440场。有的地方一演就是好几天,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看戏,就像过年一样。”杨俊说,对于很多留守老人来说,看戏不仅是一种消遣,而是寄托着他们对生命的希望,“留守老人盼到了这么一出戏,唤回了儿时的记忆,这一天都会感到特别满足。”

“过去,因为没有车,想下乡下不去;现在,我们配备了流动舞台,到社区、到农村,车厢打开就是舞台。”对于演出条件的改善,杨俊很欣慰,但也有一件经常遇到的“尴尬事”,让她一直挂心,“我们到乡下演出,舞台一般搭建在田间地头比较空旷的地方,离村比较远,换衣服只能跑到厕所里,可农村厕所卫生条件差,换衣服太不便了。”眼下,杨俊最大的希望就是能配上一辆带拉帘的“换装车”,方便演员换装。

“中国的传统戏曲是中国人的文化记忆。老百姓有看戏的需求,剧院有演出的需求,我们要建一座桥,把老百姓和剧团连接起来。”杨俊说。(《光明日报》2014年3月9日 记者:杜羽)

  • 杨俊代表:地方剧种传承发展的春天到了

“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感到非常振奋。地方剧种传承发展的春天到了!”3月6日,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如是说。

近年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政府在这场浪潮中并没有抛弃相对小众的戏曲艺术,而是‘扶一程送一程’,加大创作经费投入,增强剧院生存资本。去年省里拨付给湖北省演艺集团创作经费800万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杨俊面带喜色。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拥有楚剧、汉剧、黄梅戏三大地方戏曲剧种。杨俊介绍,有些剧种自我创新后能得到观众认可和喜爱,可以适应市场并发展壮大,象黄梅戏。但汉剧和楚剧,受地方文化和观众群的限制,“不是努力就能生存”,市场并不乐观,只能保护性传承。如果实行“一刀切”,把它们直接推向市场,前景堪忧。该放手的就放手,让它们去激荡市场的活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该保护就要妥善保护好,象非遗那样。

由政府购买的公共文化服务,象文化惠民活动,惠及普通老百姓,使他们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搭建起观众和市场的桥梁,受到社会好评。但这也造成了文化演出单位常态性演出市场的不足,一些本来有市场的演出慢慢受到冲击,地方剧种受其影响更大。杨俊坦言,“长此以往,必是不良循环。”如何有选择地扩大市场和保护性平衡发展,使强的更强,弱的变强,值得深思。

杨俊有一大本关于文化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的剪报集,平时有空就会学习领会研究。“地方剧种需要保护,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更需要顶层设计者有接地气的全面调研和科学认证,制定有章可循的分门别类的剧种发展方式。尽量避免走弯路,真正扶持它们的发展壮大。地方剧种的春天一定会早些来到!”她有这样的热切期待。(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4年03月07日 作者:吴彬彬、李希帆、程评)

  • 杨俊代表:传统戏曲要养一批 放一批 扶一批

脱下戏服的杨俊,戴着黑框眼镜,穿着牛仔衬衣,干练中透着优雅,这是她作为著名黄梅戏演员的另一面。

谈到这两天的感受,她说:“最累的是眼睛和耳朵。”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在昨天的小组会上,向大家证明了可以“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她对传统戏曲走向市场提出的建议,发人深省。“文化体制改革不能一刀切,以地方戏曲而言,我建议要养一批、放一批、扶一批。”杨俊说,像汉剧这样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剧种,需要养起来,传承保护;像黄梅戏这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剧种,可以放其发展;像楚剧这样有一定群众基础但走不出湖北省的剧种,需要扶一把。

从一个黄梅戏演员到现在分管楚、汉、黄梅戏三个剧种的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上任大半年的杨俊说自己还处在亢奋和恐慌期,没时间疲惫。从艺术家转到管理者,她说牺牲肯定有,收入少了,给舞台的时间少了,压力却大了。比如来参加两会,既是学习的机会,更是为地方戏曲鼓与呼的机会。“戏曲是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它不该消亡。昆曲、越剧成功的例子也证明,只要找对道路,一样能受市场肯定。”作为黄梅戏“五朵金花”中唯一仍坚守舞台的人,杨俊还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着湖北地方戏曲的市场之路。(为人民发声 是节日最好的礼物《楚天金报》2014年3月8日)

杨俊歌手个人资料

【2013两会】

  • 杨俊代表谈戏曲招生

杨俊:这关系到戏曲的未来,将面临人才断层。虽然戏曲进校园了,但声音还不够强大,需要政府大力推广。像黄梅也有本科教育了,文凭高了,但本体艺术上不够,文化水平和艺术技艺这两者千万不能脱节。大学戏曲招生,很多人是冲着文凭而去,不一定是冲着事业发展。大中专院校培养的戏曲人才,能否为剧团服务,我打个问号。现在坚持在舞台上的,可能不是当年学员队伍里条件最好的。条件好的面对的诱惑太多,可能就转行唱流行歌、演影视剧了。《甄嬛传》里就有黄梅戏演员。还有一些人毕业后去了企业文化岗位。(新民网《戏曲招生遇冷保护还是断奶》)

  • 杨俊代表谈文化

作为文艺界代表,深知文化化人,艺术养心。不能用经济发展速度来要求文化发展速度。不可以用庸俗文化误导大众。用快餐形式来消费文化就很难有文化高峰。(人民微博 2013年3月5日)

  • 杨俊代表谈会风

记者仔细观察湖北团代表驻地和会场,发现只有简单的会标,没有任何装饰物。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调研员杨俊说:“不搞文艺演出,就不用花心思准备文艺节目;不安排宴请,自助吃得更舒心。让代表集中精力开好会、建好言,这样的会风真好。”(《楚天都市报》湖北代表团传达改进会风15条 不搞演出不宴请)

杨俊歌手个人资料

亲爱的美俊:在这属于女人的节日,要记得好好爱自己哟!

杨俊歌手个人资料

亲爱的姐妹们: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1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