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香港苏珊个人资料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香港苏珊个人资料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试想一下,一个人要被切成2.7万片,是怎样可怕的体验?

苏珊·波特在逝世前的15年里就时刻等着被这样对待。

因为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自愿捐献身体做人体数字化的人。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顾名思义,人体数字化指的是在电脑里合成的三维人体结构。

与普通三维模型不同,它的生物数据来自于真正的人体。

制作方式简单又残忍,就是将人体冷冻后,切成数万块薄片。

有的部位甚至还要先用锯子锯开分块,之后将切片扫描到电脑中,从而成为一具“数字化尸体”。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也正因如此,几乎没有人主动参与其中,就算它将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而苏珊·波特不光是主动参加,还在生前积极地筹备和了解这项计划。

如今她的遗体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得以永存……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苏珊·波特,一个从小就命途多舛的苦命女子。

原本她出生于美国,却被狠心的父母丢回了老家德国。

惨遭遗弃的她,由年岁已高的祖父母进行抚养。

可她4岁时,她的祖父就死于心脏病;14岁时,她的祖母也离开了人世。

无依无靠的她曾一度住进了孤儿院,并且常受到战火连天的威胁。

直到二战结束后,她才辗转去到了美国。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在那里,她嫁给了自己的丈夫哈利·波特,先后生育了两个女儿。

过去她因遭遇一次车祸,变得行走困难,从而坐上了电力轮椅。

等丈夫去世后,她不知怎地又遭到了女儿的无情抛弃。

2000年,72岁的苏珊再度回到了孤苦伶仃的状态。

兴许是那张不那么和蔼的脸,所以也没有多少人常接近她。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能整日陪伴在她身边,也只有在卧室里四处乱窜的猫咪。

但她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不卑不亢、敢与命运作斗争。

除了好好生活外,她还成为了一名努力争取残疾人权利的活动家。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珊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可视人计划的报道。

认真了解之后,她便带着坚定的眼神拨通了上面留下的电话。

接通之后,她说出的几句话让电话另一头的人吓了一跳。

“我想死后捐献我的身体。我想要被切割。”

被吓着的人是刚好主导该项目的负责人斯皮策教授。

因为这是自“可视人计划”实施以来,接到的第一个自愿参与的电话。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如开头所说,绝大多数人都没法接受该项目对遗体的处理方式。

只要稍微想象一下要将自己切成肉片,就不禁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难道这位苏珊奶奶就一点都不怕吗?

而这样让人瘆得慌的可视人计划又缘何产生?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我们知道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如果不了解人体的结构,医生就无法医治病人。

医学生第一个手术的“患者”便是大体老师。

而尸体作为一种珍贵的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要。

再加上尸体解剖完后就不能反复使用,“无语良师‘的数量越来越少,该怎么解决呢?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伴随着虚拟化世界的到来,此时有人便想出了数字化尸体的概念。

假如有一具虚拟的尸体,能让我们不断地对它进行解剖,之后只要敲击键盘,它就以数字方式“起死回生”,那该有多么地美妙。

基于这样的理念,美国于1986年就开始筹备了可视人计划。

5年后,它获得了美国卫生研究院22万美元的资助。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却很难等到自愿参与的捐献者。

直到1993年,一位德克萨斯州的男性罪犯在被执行死刑后,参与了这项计划。

这才有了世界上第一位“数字化尸体”,也叫做数字人。

然而,由于他身份的特殊,还引发了一场伦理争论。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第二年,一名死于心脏病的女性成为第二个样本。

但除了知道她的年龄是59岁之外,其他的一概不知。

外界也同样无法得知她是否完全自愿才参与的。

但不管怎样,这两具遗体均被逐层横切,制成了切片标本。

这些标本精细纤薄,男性遗体标本的切片厚度为1毫米。而女性遗体标本的切片厚度仅为0.33毫米。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受当时技术所限,两具遗体分别包含约2000(男)和5000(女)个连续横断面切片。

而它们的CT、磁共振成像和解剖图像等数据也上传到电脑公布于众了。

迄今为止,它们已向全球超过4000所机构提供了访问权。

尽管这两个样本是世界上细节最为丰富的人体重建模型。

但遗憾的是,它们仍存在瑕疵之处,比如标本中遗失了鼻软骨等14个部件。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所以,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院的斯皮策教授仍在招募新的志愿者。

毫无疑问,苏珊·波特的来电令斯皮策很是高兴。

但等对苏珊深入了解之后,他皱起了眉头。

原来苏珊不只经历过车祸,她罹患乳腺癌切除了双乳,还得过黑色素瘤、糖尿病和溃疡等。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如此多的疾病并不在斯皮策的意料之中,他想要是一具健康的人体。

况且考虑到苏珊可能承受不住面临切片的恐惧,便拒绝了她的捐献。

不过他心里清楚这将丧去好机会,因为医生必须要与患病的躯体打交道。

也就是说,迟早有一天,斯皮策会要采集这样罹患过疾病的样本。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似乎苏珊也看穿了这一点,她便再次表明自己捐献的决心。

斯皮策被她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打动了,也希望通过她的经历让更多人了解可视人计划。

所以,他改变主意答应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请求。

那就是希望能用影像、文字、声音,记录苏珊剩下的人生。

苏珊二话不说就爽快地答应了。

因为在她看来,自己的身体状况顶多还能活上一年。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很快,斯皮策找到一位摄影编辑科特·穆切勒(Kurt Mutchler)来记录她的故事。

通过摄像、录音以及跟访等方式,他们记录着苏珊对疾病的看法,以及她的个人喜好。

比如她有一只钟爱的泰迪熊玩偶,《浮士德》是她最喜爱的歌剧等。

这让未来使用她的遗体进行学习的学生,能对她有更鲜活的印象。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可以说,从那时起她的人生就在等待死亡中度过了。

但她并没有坐着等死,而是想方设法地了解自己死后将面临的一切。

为此,她主动要求前往斯皮策的实验室,观看学生解剖尸体的全过程。

一开始,斯皮策还担心苏珊了解具体操作后,会放弃捐献的想法。

不曾想,她非但没有恐惧,还每天尽可能多地跟斯皮策学习专业知识。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她主动要求查看将来拿来解剖自己的刀具、冷藏柜以及防止冷冻烧伤的聚乙烯醇。

后来,她也事无巨细地了解了此前两具遗体制作的全过程和成果。

当她知道冷冻遗体的最佳时间是在死亡后的四小时内,便特地制作了小卡片随身携带。

上面写着自己参加了可视人计划,并重点强调:

“如果我死了,请在四小时的冷冻窗口期内,把我的遗体交给维克多·M·斯皮策博士。”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这样一来,就能避免防止自己突然发生意外,从而导致可视人计划泡汤。

此外,她还跟医学生打成了一片,经常找他们吃饭,聊天,互赠礼物。

偶尔还会应邀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

当学生没空理她时,她也会像小孩子一样表现出不满。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都对苏珊表示出最大的敬意和爱戴。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为了不让他们日后有所顾虑,她也常将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请不要犹豫对我下刀”。

她的目的也很纯粹,就是希望自己能帮助年轻人成为更好的医生。

想到日后很多学生会观看和使用自己的身体,苏珊还常上台演讲、出席会议来强调同情心之于医生的重要性。

可就在她等待“自己”死去的时候,她又奇迹般地活了15年。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2015年,苏珊最后因肺炎在疗养院去世,享年85岁。

很快,她就转移到了实验室里的医院。

按照她生前的要求,实验室迎来那特殊的时刻时奏响了古典音乐。

在她的遗体周围洒满玫瑰的情况下,斯皮策进行冷冻遗体物理切割。

而这整个过程,也被《国家地理》杂志记录下了,并于2019月1月进行发表。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为了防止刀具出现意外,斯皮策先将她过去放进身体里的金属,一点点拿出来。

之后将她的人体框架分成四份。

即是用精密切割机细分切割这四个大切片,以便于为每张切片制作影像。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在苏珊去世前,研究团队已经拥有了一把自动解剖锯。

它制成的切片如发丝般细微,还能以24小时惊人的速度工作。

因此,将苏珊制成27,000份切片只花费了60天。

溅开或留在刀片上的躯体会收集起来,拿去火化。

在把每一片遗体,照下图片,录入电脑中后,苏珊会在电脑中得到永生。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如今,它成为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虚拟可视人。

但斯皮策的工作远没有结束,他需要对各个组织、器官、血管的精细进行描绘标注。

其工程之庞大,至少还得要2到3年的时间。

他们的目标是,希望有一天能拥有足够的尸体数据。

这样只要找到最合适的尸体,就能模拟出整个病理过程。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而这一套数据的作用也远不止满足解剖的教学需要。

它更有创造的地方是能进行一系列难以完成的“人体实验”。

我们知道医学领域,直接来自人体的临床数据是最具有参考价值。

可由于风险过大、违背医学伦理等原因,很多人体试验都无法进行。

可视化计划的使命便是打破禁锢,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可能。

继美国之后,我国也于2002年建立了首例男、女数据集。

香港歌手苏珊个人资料

除了精细的解剖结构,这种虚拟模型中还有各个器官的密度、热导率等参数。

这样就能使数字人成为虚拟实验最佳的受试者。

因为即便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极限条件,它们也能轻松胜任。

这对科学家而言,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

而比起对人类医学做出的贡献,像苏珊这样勇敢无畏、敢于奉献的精神更值得我们铭记。

*参考资料

Visible Human Project.Wikipedia.on 18 January 2019, at 16:37 (UTC)

New Scientist:Virtual human built from more than 5000 slices of a real woman

Vsible-human-susan-potter-cadave.nationalgeographic.com(本文大部分图片的出处)

Digital cadavers are replacing real ones. But should they?

倪晨,邱鹏,王锋,曹慧.数字化可视人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08):67-69.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