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维佳的个人资料,鄂温克族诗人维佳

“松花江畔,曾是中国工业脱胎换骨嬗变的重要现场。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为中国工业实现过诸多零的突破,在汽车、飞机等重工业领域开创了数百个中国第一。从前的人们,习惯把东北称作‘中国的总装备部’,这里生产着能够制造机器的机器。今天的东北,钢铁般的意志从未消沉。”

可以说,一条松花江,见证了山河造物乃至中国制造的奇迹。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七集大型系列纪录片《松花江》于9月7日至9月13日每晚20:00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不拘泥于科普领域内的地理历史与地域风光,《松花江》从生态自然、民族文化、文明赓续的角度,进行全景式观察解读,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与生动的故事,讲述生发于这条“天河”沿岸的人们与江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故事,展现新时代东北人勇于创造、拼搏进取、力争上游的时代风貌。

乡土视角,俯瞰黑土地的“野性”魅力

松花江的名字源于满语“松阿里乌拉”,意为天河。这条天河奔腾2300公里,流经七成东北大地,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连同她的最大支流嫩江,以及无数条根脉纵横的小支流,哺育着沿岸生灵,护佑生命的延续,从森林草原、湖泊湿地,到平原田野、城市乡村……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交汇地敖鲁古雅,年过半百的鄂温克人柳霞和维佳姐弟住在山林中,遵循游猎传统,过着野性生活;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乡,当地最有名的桦皮船制作技艺传承人郭宝林带着家人制作桦皮船,不用一颗铁钉、一段铁丝,一切全取自樟松和桦皮;哈尔滨的冬泳爱好者们一早便聚集在松花江畔的冬泳池,破冰开池,在冰碴里畅游……

“我们总是看不透一条江,因为我们只生活在这条江的某一段。”从南源长白山至北源嫩江,沿着河流的方向,纪录片《松花江》摄制组走过了松花流域的每一处角落,上山下河、爬冰卧雪,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寻找既属于这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又与万千大众与众不同的精神所指。

在过往的严寒冬日里,食物单一,数量缺乏,冬捕就成了松花江人补充体能的最主要的形式。直到今天,这种由来已久的冬捕方式在大小水面上从未停歇。从午夜12点到旭日东升,极寒的温度下的冬捕者们在察尔森水库上不断清理出鱼口的碎冰,机器声、吼叫声、号子声,构成冬日松花江独特的生命之声。

《松花江》将流域内人民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以文字和画面进行描摹,夹杂当地特有的东北风貌,“保护区的饲养员日常‘撸虎’,喝一盅烫过的高粱酒后在彻骨严寒的江面上冬捕,每年一次的采冰堆砌出世界上单体最大的人造冰雪主题公园建筑”,如打开陌生又熟悉领域的一扇窗,让每一个对东北充满好奇的人忍不住驻足探望。

通过大量的特写、纪实镜头,真实刻画了灵魂安身此处的东北人,《松花江》展现了一幅不同于以往的祖国河山与四季风景。与此同时,着眼于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配合富有地域特色的东北方言同期声,为纪录片增添了耐人寻味的乡土视角。

端出刚刚出锅的东北粘豆包和烫好的高粱酒,捕鱼人围坐一桌期待丰收;唱着随口哼出的歌,驯鹿姐弟为每一只诞下小母鹿的驯鹿妈妈举杯痛饮,庆祝新生的降临……乡土视角的应用不仅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文化记忆,同时对于推进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也有着重要价值:当某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完整地延续至今,它便有机会演变为更为丰富的文化形态并且得以延展。

虽然这群生于“天河”之境的东北人,来自不同的民族、村落或城市,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爱好追求,但在松花江的孕育之下,他们承接着辽阔黑土血脉之中的独特魅力,并让这份血脉的延续时而平静细腻,时而豪爽奔放。

对话自然,奏响和谐共处的生命之歌

在松花江流域,很多民族都以渔猎为生,将自己视为山林之子。而今天,人与动物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猎杀变成保护,求生存转向护生态。

夜幕中的吉林省珲春市曙光村,迎来了一名“不速之客”。小豹看似饥肠辘辘,吉林珲春东北虎自然保护区巡逻队员郎建民把准备好的火腿肠喂给这只小野兽吃,随后工作人员用网兜和毛毯兜住小豹,送到曙光村附近的山林中,准备将其放生。“干这行18年了,跟野生老虎面对面的次数才6次,跟豹碰着过两回,这么算吧,平均三年一次呗,常年你跟野外想碰着老虎,很难的一件事情。”

生活在这片野性十足的大地上,人们从来不畏惧动物凶猛,而是愿意与之相伴相生。1998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在中国启动了野生东北虎保护项目,20多年来,野生东北虎豹的生存环境持续改善。在松花江流域,人们在亲近这些野生动物的同时,也更加希望它们的生命能获得呵护并得以延续。

无论是守着35只驯鹿的柳霞和维佳姐弟俩,还是临水扎帐狩猎时感叹“敞亮”的郭宝和戈小华夫妇,亦或是查干湖冬捕23年绝不涸泽而渔的鱼把头张文……河流伴随着生命与文明,生息与繁衍,即便在极度苦寒的境遇里,他们也未曾想过离开,并总结出一套与自然共生,互为进退的生存法则。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现了松花江流域所孕育出的辽阔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灵动的生物样态,更凸显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们和处于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物种之间的生命奇遇。

当现代都市丽人们因能与“喵星人”度过慵懒惬意的时光拍照打卡时,东北虎园饲养员师法芹成了虎子的专职“奶爸”,由于虎子出生之后吃奶困难,饲养员们只能对它进行人工喂养,虎子也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将其视为“亲人”。另一边,经过大半年的实习工作,哈尔滨极地馆驯养师崔齐不但完成了游泳考核,也逐渐掌握了驯养师的工作,从准备饵料到清理水池,再到与白鲸默契的动作练习,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坚持,终于突破了表演橱窗的间隔,成为白鲸值得信任的朋友。

世间所有相遇,不仅仅是久别重逢,更是命定般的决定性瞬间。松花江畔,那些驯鹰人、饲虎者、企鹅奶爸、白鲸舞者,全都以一种感恩之心注视着那些生灵:天地之间,人类不能独活,有你相伴左右才是最好的风景。

延续梦想,指引“钢铁意志”的精神赓续

当年,一群以梦为马的理想主义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曾经荒芜的松花江岸边,建起了一座座魔法般的工厂。《松花江》的镜头也对准了那些长时间让东北人引以为傲的辉煌记忆:第一辆汽车的下线,第一袋化肥、第一桶染料、第一炉电石的出厂……

松花江绝不仅仅是一条江,纪录片《松花江》用7集33个故事的体量讲述了关于这片黑土地与这群东北人的生命传奇。

“我们的目光所及,松花江流域不仅有雄奇瑰丽的风光,还有那些与江有关的人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在我们的头脑中生发出纪录片人‘记录时代’的精神内核。”策划初期,主创团队就确定以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做较为系统的记录,攫取镌刻在日常生活中的纹理和生命价值,在民族文化的生活方式谱写中探寻流域内的人的情感基因和性格品质。

吉林石化是中国化工行业第一个真正的联合企业,染料厂、肥料厂、电石厂、机械厂、钢材厂,共同让吉化成为当仁不让的“新中国化工长子”。吉林石化污水厂生化车间五班班长刘海军深知污水处理来不得半点马虎,“到了今天,老一辈吉化人,不仅教给了后人一个完整的一个物质吉化,也是价值连城的精神吉化,作为新中国的化工长子,吉化出人才,同时出经验,做榜样,至今仍然没忘了自己是长子,长子就有长子的责任和担当。”

这也是松花江所带来的启示:曲曲折折向前,辛辛苦苦搬运,兢兢业业劳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松花江这条“主动脉”既柔软又雄壮:封冻后寒冷刺骨,破冰后又热气升腾;冰上粗犷豪迈的东北人,沿岸力争上游的东北人,全都体现在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之中,历经千百年时光,塑造出一种既庄严凝重又热情奔放的性格:既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也无惧命运可能的挑战。

从12岁花样滑冰运动员魏舒冰在无数次的摔倒站起中向梦想靠近到冬泳爱好者们于冰天雪地释放着热血与豪情;从花敖泡水利工程和历史文化的相遇到查干湖上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从“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铁人精神,到承载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而创造奇迹的“中国一汽”……33个故事刻画了东北人生活的剖面与根植在血脉中的中国式生存哲学。

冰雪之下热情似火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梦想,在累月的奋斗中生根发芽。

透过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日常生活片段、不同时代中一代代东北人的故事,《松花江》展示的是中国人普遍的生存状态和民族情感,片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观众感受到质朴而动人的力量。而今天的东北,钢铁般的意志亦未消沉,每一个亲历者的过往传奇,都将成为创造未来的合力,河流亦有丰枯之期,且待怒河春醒之时。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