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岳歌手个人资料,衡岳高清壁纸图片

1924年3月20日下午3点,清华学校全体教职员学生集会在学校大礼堂,鸣钟三响,全堂肃然,乐队奏响旋律,礼堂响起合唱声“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

这是清华的师生们第一次正式演唱自己的中文校歌《清华学校校歌》。在这以前,学校只有一首英文歌《TsingHua College Song》作为代校歌,然而这由外国音乐老师编写的歌,后来一直被清华的同学们认为不够有中华气蕴。直到1921年底,学校正式对外发布征集中文新校歌的启事。2年后,“西山苍苍”校歌当选。

校歌全文如下:

北京人常把位于北京城西、北边的太行山余脉的燕山山脉叫做“西山”,比如香山公园、卧佛寺、碧云寺、西山八大处等名胜古迹,清华距西山大约10公里,当年学校的周围是空旷的田野,在清华学校的室外,一眼就可以能西山。由于距离近,西山的景点就成了清华学校的“后花园”,师生们经常去旅游,许多暑假不能回家的学生也会短期住在西山脚下,度过炎热的夏天,当年的清华人与西山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电影《无问西东》里的“无问西东”,就出自这首清华历史上第一首正式校歌的歌词,第三段“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校歌的撰写人,是清华的国文教授汪鸾翔先生,由何林一的夫人,张丽珍女士编曲。

新校歌确立以前的1922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北京城里一派兵荒马乱,住在清华园里的汪鸾翔先生,常常在家里听到北京彻夜的炮声,学校的围墙外,流窜着大量的散兵游勇,社会治安极坏。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歌里的“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汪先生特地为这首歌写了一篇注解,《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以陈述自己的写作意图。他在“真义”里提到对北京现状的担忧“种种惨状,一出清华园门之外,即可见之。”,也痛彻心扉地呼吁“吾言至此,吾泪涔涔,吾心怦怦,吾之秃管亦振荡而不宁。诸君!诸君!诸君!”最后阐述了该校歌的创作初衷——“吾人幸尚不堕入此等恶趣之中,宜如何发奋救人?”

如何奋发救人、救国?校歌里说“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汪先生说校歌不偏重于尚武,在学校就谈教育,现在的教育,就是为了未来的自强。

在电影里,“无问西东”被引申为保持初心,不盲从时代,做一个无愧于自己选择的人。如同校长梅贻琦教育迷茫的吴岭澜时所说: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然而汪鸾翔先生写下“无问西东”一开始的含义,其实仅仅是指文化上的。他的原话是:

“地有东西之分,文有竖横之别,然而好美、恶丑、好善恶恶,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见众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风俗习惯上之差别耳。本性既同一,则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换灌输。而况乎文与行交修,德与言并重,东圣西圣,固有若合符节者哉?”

一句话概括就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在文化与德行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不管怎么样,中文校歌在1924年的春天正式定下来了。中文校歌的诞生,让各个年级流行起了写级歌的风气,每个清华的学生,都想为自己的母校和年级写上自己见解和祝福。从学生到校长,都对这首校歌格外重视。有两个学生还曾发表过专门针对校歌的评论,大赞清华终于有了一首用母语谱成的校歌。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在校歌排练期间总是亲自来到礼堂观看。曹校长养了一条黑狗,一次来观看排练时,顺便遛狗,碰巧遇到另一位来观看排练的老师也带了自家的白狗,白狗黑狗一见面就又吵又打,干扰同学们的排练,曹校长只好大义灭“亲”,一脚把自己的黑狗踢开,这才让排练继续下去,这件事甚至被登上了那一期的《清华周刊》。

从这以后,清华的大小集会、节日、晚会,都会有一个唱校歌的环节。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来清华做了一次演讲。这场演讲,在电影《无问西东》里影响了主人公的人生选择。包括在后来的评价中,人们更为津津乐道的,也是当时充当翻译的文采斐然的徐志摩,和清冷美丽的林徽因。不为人所知的是,在演讲后的学生俱乐大会中,学子们盛情邀请泰戈尔与大家聚餐,开餐前,同学们自发唱起了校歌,唱完中文,再唱英文,甚至还有学生唱起了级歌,一波接一波,众人精神为之振奋。

一排左起:王文显、张歆海、徐志摩、张彭春,二排左起:辜鸿铭、泰戈尔,三排右为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

汪鸾翔先生版本的清华校歌,可以说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足以称得上是含义隽永之作,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也曾遭遇坎坷。

1928年,罗家伦成为清华新任校长,清华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认为这首校歌一无理想,二无意义,且“文字亦多不通”,决定更换校歌。他不但亲自编写校歌,还请杨振声和吴宓两位教授修正,之后又由赵元任先生谱曲,在清华庆祝19周年校庆时正式演唱。然而这版校歌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因为罗家伦校长在就任清华2年后就辞了职,更换校歌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大学为躲避战乱南下昆明,联合创办西南联大。为了鼓舞学生,教授老师们决定编写一首专属联大的校歌来振奋士气。原清华的教授冯友兰先生就拟制了一首歌词,尽管后来没有得到采用,“西山苍苍,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其中“西山苍苍”就沿用了老校歌的开头,可惜此时的西山已不是彼时的西山,物是人非,不变的只是清华师生对于西山以及老校歌的眷恋。

西南联大部分教员合影

后来,抗战胜利,联大解散,清华搬回北京,复校,分离两岸,经历文革,停课又复课……在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再也没有人关注这首曾经鼓舞了一代代清华学子的老校歌。

再后来,当高楼大厦把清华一眼就能望到的西山遮挡得严严实实,当大家听腻了一轮轮摇滚民谣和流行,现代的人们又开始怀念起曾经古腔古韵的“西山苍苍”。2014年,教育部批准了新的《清华大学章程》,其中第六章中规定了校歌为《清华学校校歌》。至此,汪鸾翔先生作词的校歌得到了现在清华大学的确认,才终于成为正式校歌。

只是现在的清华学子,可能很难再感受到“西山苍苍,东海茫茫”的意味了。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