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什么意思下一句(见字如面的下一句是什么)

启信安康下一句是什么

启信安康下一句是见字如面。启信安康,见字如面是书面问候语,表达对别人的问候。意思是身体健康,生活安稳,见字就像见面一样。

见字如面下一句是什么?

关于见字如面下一句,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见字如面,见信如晤。见字如面,已是秋天。

这些文字也许并不特别,但说尽了无尽的思念。

“见字如面,展信如晤”是我国早期(明代开始)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多用于写信时。旧时家书是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亲情纽带,寄托着亲人之间无限的思念之情。简单八字,虽是书信里的常用语,但见到家人朋友的“手迹”时,就犹如同亲友“面晤”而谈的感觉。

中国书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尺素”、“雁足”、“鸾笺”、“鸿雁”、“鲤鱼”皆是古人对书信的别称。

古人写信,格式严谨,讲究礼仪,开头、结尾处尤甚。当今社会,E-mail取代了尺牍绢素,但仍然要如古人般注重礼仪。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涵养在信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见字如面,古人书信中的沉郁典雅、委婉深情,都在短短四字中得到充分展现。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你有多久每写信了呢?

见字如面

各位看到此信的亲:

        您好!

        见字如面。以前写信:起手顶格\”尊敬的\”、\”亲爱的\”某某,冒号;换行空两字写\”您好\”或\”你好\”,叹号;再换行空两字,开始正文的第一句话,最喜欢用的,就是这个短语: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看见这封信就好像看见写信人坐在对面说话——透着文雅,拉近情感,温存许多。也因为是手写,以前说\”文如其人\”,看着纸上的笔底龙蛇,猜想或回想此人的身份、神态、习惯、喜好等等,就仿佛能知道来信的意图和内容了。

看书,就是看一封长信,长信里的大意或写信人的意图,其实,也是可以这么猜的。

现代生活节奏快,可看可玩可做的事情太多,白天晚上,时时刻刻,可以说从无停歇。但大脑这个东西毕竟\”原始\”,太多太快简单的感官持续刺激,很快会让它疲劳无趣,从而导致懈怠、茫然、不开心,因此,物欲越多越丰富,大脑问题越多,表之于人本身,就是各种焦虑、忧郁乃至抑郁!

那么,如何让大脑保持愉悦和长久的快乐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它\”意义\”,尤其是给它探寻的\”意义\”。而最好的赋予\”意义\”的方式,就是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就是让大脑在不断地阅读中,沉浸在\”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持久意义探求和满足中,从而实现不断地成长。

然而,一说到阅读,读书,问题就来了:经典太费劲,没时间读怎么办?不太费劲的书,出的那么多那么快,读不过来怎么办?最重要也是最小心思的,如何能在最短时间内快速\”知道\”一本甚至几十本书,不求精通,旦求抓住重点?

有本叫做《假装的艺术》的书就深谙人们的这种心理,通过一些办法,让那些没时间深究经典、没能力掌握多种技能但愿意在人际交往中颇有谈资的人们,迅速建立自信,成就别样人生。

看到这里,你估计会问:这不就是教人\”装13\”吗?

这是一个好问题!

牛叉的人固然让人艳羡,但每个牛叉的人背后都是大量而长久的\”刻意练习\”啊!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但,你可以\”显得很成功\”!

我们大多数人对读书的态度是\”高山仰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但社会交际乃至人生晋级,又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啊!都说\”读书是最廉价的自我成长方式\”,但,没时间、太忙、有事、等一等、放一放等太多\”重要理由\”不是?如此,虽然不想\”装13\”,但当别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侃侃而谈而自己一脸懵圈像个\”傻叉\”时,内心更是崩溃的,对不对?

还是古人说的好:以色相诱,色衰而爱弛;以利相牵,利薄而义乖。色诱利牵,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但,至少领进门了不是?同样,没时间、没能力深读、泛读,那我有办法让你秒读——对,比速读还快,你愿意吗?

王总说:人生定个小目标,先挣一个亿!估计绝大多数人只有嘿嘿的份;那么,新的一年,我定了个小目标,即\”秒读10000本书\”,你愿意试试吗?

        此致

新年好!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求下联

原创一上联

上联:执书若人 言疏意厚(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

下联:见字如面 纸短情长(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横批:望眼欲穿

对联句尾 上仄下平 是规矩,长字在此句中与短字反义对应,只能读平声作下联尾。

见字如面,展信展颜

整理杂物的时候,发现一个鞋盒子,里面装了满满一盒子的信。

信封牛皮纸的居多,偶尔有白色的,纸质稍薄。牛皮纸的大都来自于有固定单位的朋友,而白色的则是随机从邮局购买投寄,大多来自家人。

邮戳大多是黑色的圆形,也有波浪形,还有军中的红色三角。

邮票也是五花八门,花花绿绿。在某个角落盖上邮戳,辗转奔波,直到递送到收信人的手中。

寄信人自此有了一份牵挂,但愿自己的心意能顺利到达。同时亦有了一份期盼,期待同样来自远方的回音。

收信人迫不及待打开信封,一抹笑意不经意就漾在嘴角眉梢。

见字如面。

展信展颜。

八岁的女儿对我拿出的这一盒“古董”稀奇不已,这些泛黄的旧物在如今已基本难觅踪迹。

想念的时候可以直接视频,面对面的交流已经让人不觉得有空间的阻隔。

但那种“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惆怅,那种“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的相思,再也找不到倾诉的出口。

坐在窗前灯下,用一整晚的时间写一封信的时候,该是多么郑而重之。那时,有习习微风吹过,窗外树影婆娑,或者月明星稀,或者万籁俱静。你想倾诉所有的那个人,似乎就在你身旁,你娓娓道来,他(她)侧耳倾听。写信,成了一种仪式。

给那个喜欢的人写信,桌上放着他的照片,窗外桂花的幽香若有若无。找来好看的信纸,字斟句酌,字字欢喜,句句衷肠。写好后骑自行车晃悠到附近的邮局,选好信封和邮票,郑重地投到邮筒里,一颗心也随着它辗转千里了。

终于收到了来信。偷偷地在办公室拆开,又不想马上就看,于是收到口袋里,时不时摸一下。好不容易等到下班,飞奔回单身宿舍,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心情随着那个人的话语波动起伏。一封信可以看很多遍,逐句解读,生怕有什么地方疏忽了。

然后又是回信。一来一往,情谊就这样颠簸流转,许是路程本身实在辛苦,所以在收到信时才会那么视如珍宝。

正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说的,那时没有一秒钟就可以到达的电邮,等一封信,漫长得如同一生,但是慢一点,才能写出优雅浪漫的话语,慢一点,才能仔细寻觅期盼的爱情。

正因为慢,才能沉静下来,静静等待,深深体会。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唯有经历过,才能体会个中滋味。

看着那些印证着岁月和时光的文字,那些或娟秀或粗犷或清新或笨拙的字迹,一字一句都温暖如初,散发着温润的微光。

我很庆幸,我也曾有过“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的日子,当如今生活的烟尘瞬间退去,它们并没远离。见字如见面,展信即展颜。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