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手李霞的个人资料 李霞歌唱家个人资料

民间歌手李霞的个人资料 李霞歌唱家个人资料


郭仲隗纪念馆开馆仪式

在参加郭仲隗纪念馆开馆仪式上,我和潘老师就聊说能不能把李霞生的一生再写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我们新乡这个这么有名望的老人,在北京的巜京华美专》的同学都不知道新乡还有这么一位有名望的前辈,历经苦难。李老长寿的一句名言是(我就是让当时斗我,批我、整我,迫害我的人走到我的前面,当时斗李老的时候还在地上划一个大圆圈,问道日本人、国民党、共产党都找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李老在回忆这段时光的时候百感交集,对当时斗他的情况记忆犹新。可以说痛不余生。对这样一位老艺术家所受的遭遇倍感同情,尊敬之心油然而生,和潘老一聊就有了再编的想法,本文来源于新乡县文史资料,现作连载:


民间歌手李霞的个人资料


潘长顺

编者按:民革党员李霞生先生(1909~2000),新乡县大块镇小块村人。1930年至1933年入京华美专跟齐白石等名师学画,与张恨水等人共同创办过私立美术学校—北华美专,并任教半年。解放后任过河南中山书画院 名誉院长等职。

李先生首先是一位抗日志士,其次才是一位画家。1938年日寇南侵,国民党军队纷纷退往黄河以南。李先生毅然逆向返乡,组建抗日游击队,奋勇抗敌。新乡沦陷八年,李霞生以令人敬佩的民族气节,拒绝了日伪诱惑,拒不任伪官,出污泥而不染并亲手活捉过大汉奸头子孙萌寿。无论被日本宪兵关押,严刑拷打,还是被汗奸政府扣留,还是被国民党国防部特务队关入监牢,乃至将抛入卫河的险境中,他都没有屈服附敌,出卖革命,和他的老师李苦禅一样,是位铮铮铁汉。这在中国画坛上,可以说是极为罕见的。作为一位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他地确是学生的师表了。

他的画品高,乃是缘于人品高,也是因为长期坐冷板凳的结果。有了他的画,方知此言不谬也。

民间歌手李霞的个人资料

李霞生先生


百岁风云千岁宴,一流人物二流堂


李霞生是新乡市的著名画家,按他自己的说法,已经"九十有四了",天假其寿,已近百年。不管其在艺术领域如何,单从近现代史的角度看,他的一生可以称作新乡的-部活历史。他生于清末,经历了清宣统年、袁世凯称帝、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阅历丰富。

在豫北,新乡县是个小县,大块镇小块村又是个小村。就是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却出了三位名人,他们是新乡市第一任市长李毅之、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潘广、齐白石早期弟子李霞生。(最近又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所谓一流人物二流堂,即指声望不著。老画家老科学家们不像今天的歌星们善于炒作,唱不出新名堂便惹是生非,便打官司等等,引得记者们一报道便声名远扬了。"二流堂"原为抗战时期,一帮青年革命艺术家在陪都重庆谈艺论道之所。画家李霞生写在画上的堂号为"昨非楼",为大隐士陶渊明诗"今是而昨非"变化而来,含有不断否定自己的积极进取精神。李霞生每每回眸百年风云,总是喟然长叹,觉得"道阻且长",过于坎坷。论革命,当年的热血青年,奋斗了70年,职务只及副科级(新乡师范总务处副主任)。家中房屋因作党的地下交通站,被日本鬼子烧掉了。现住乡间的二层小楼,是他在台湾卖画所得修筑的。两子一女,至今仍是农民,没吃上"商品粮"。最为奇特的是,他除解放后的冤狱外,竞然"全方位"住过日本人、汉奸和国民党的监狱。

新乡地区出过不少著名书画家,比如当代著名画家靳尚谊、卢光照、秦岭云、夏风(版画家),稍后的侯德昌、张凭、夏硕奇以及抗战前的张丕振、杜小甫等。他们的根基虽在新乡,但却是京沪美术院校的教育成果,吃的是"南北大菜"。

民间歌手李霞的个人资料

郭仲隗纪念馆


李霞生先生历经沧桑,言语仍不失幽默,他似乎看出了南北文化的差距,风趣地称:南方人有了钱著稿(著书立说),北方人有了钱娶小(纳妄)。

抗战前的新乡专员唐肯说,我的家乡武进县,一年的教育经费比你们全河南的经费少不了多少。老百姓贫穷愚笨,教育投入不足应是原因之一,出版了一套规模可观的丛书《中州文献》,成为河南出版界一大盛举。1922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着意抓社会风气的改变,禁烟禁毒,勒令妓女从良,毀庙兴学,一时社会风气大变。

1929年7月,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百泉村治学院",彭庭禹任院长,梁漱溟任教务长,并在北平出版《村治月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的学员纷纷前来就读。

1930年5月,冯玉祥、闫锡山、张学良来书院讲演。书院距李霞生家仅十余里。

民间歌手李霞的个人资料

《豫北日报》


1929年11月,《豫北日报》创刊于新乡。老同盟会员郭仲隗、张善与、杨一峰、石维藩、王常彝、王宴卿等地方士绅为该报董事。国民党政要于右任为该报题写了刊名。1926年春,新乡县成立了师范讲习所。


李霞生生于 1909年阴历二月初三。幼年的李霞生受身为中医的父亲影响,聪颖好学。1926 年考入师范讲习所之前,在家上私塾时,曾受教于新乡有名的才子、块村营的龚世进先生。龚先生为清末秀才,出口成章,他的诗词在新乡一带广为流传。李霞生和张丕振跟他上学,记下 不少诗词和顺口溜,一学期下来能记上几本子; 而记得最牢的,不是龚先生的妙篇佳作,而是滑稽诙谐的句子。这里略举一二例:一次龚先生拉肚子,随口吟出:"肚中无云怎响雷,好似婴儿临盆时;提裤紧走两三步,斜墙撇出一枝梅。"还有一次过春节,一家生意铺请他写春联,生意铺的字号是"合顺永"。他略加思索便信笔写出"合伙生意各顾各,顺流而下谁管谁",横批为"永不发财",令店家瞠目。

龚先生在学生面前不摆师道的架子,平日授课亦多诙谐幽默,这给李霞生等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间歌手李霞的个人资料


1922年,新乡县只有一所小学,称为高等小学堂,地址在现在新公园西门北墙外。校长石介候,是块村营人那时候上学的人不多。李霞生来此上学,主要是为了陪堂兄李九臣在这里上小学。李九臣即李毅之,后来的新乡市第一任市长。1924 年毕业后,李霞生和李九臣同赴卫辉府(现在称卫辉市)考中学。那时卫辉比新乡大,教育也较发达。李霞生报考河南省立第五师范,李九臣报省第十二中学,两人雄心勃勃,结果均名落孙山。当时他们兄弟二人住的是茶馆。似乎祸不单行,他们的被褥在茶馆被盗。年幼的兄弟二人向店家掌柜交涉,店家拒不承认。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便写信到县政府告状。那时县政府 叫汲县公署。这是李霞生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诉讼 。

等了三天,杳无音讯,他们便跑到县公署找县知事说理。县知事叫左叙五,他接见了这小哥俩,告诉他们事情已开始过间只因茶馆掌柜没在家,没传来人,只有等等再说。不料兄弟二人眼一瞪道:"谁说不在?他在茶馆门口站着,还瞪我们呢!"左叙五听后说:"你们走吧,我解,并愿意赔钱。处理期间,调解人透露:"这是家黑店,县衙捕班的老总(相当于今天刑警队长),在汲县有势力,没人惹。这一回你们却把他搬倒了。回家后李霞生向父亲讲这件事,父亲对他说:"知事在新乡县当知事时,曾在咱庄买了不少稿田,咱庄大部分是他家的佃户。他听说你俩是小块村人,自然不会输官司了。店家当然不了解这层关系,李霞生也算是碰了一回好运气。

正值打官司之际,私立涯县洪泉中学开始招生。这个学校好考,凡考不上学的学生,他们都收。由于没学上,李霞生哥俩只好上淇泉中学。适值1926年春,新乡县师范讲习所开始招生,李霞生便转考人该校;李九臣不愿意上师范,便留在了淇泉中学。1927 年夏季,李霞生由师范讲习所毕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进入新乡东关县立第二小学教书,还兼任县党部文书的职务。县党部是1926年秋季,李霞生、李九臣自淇泉中学回新乡,带头成立的,称中国国民党新乡县党部。这是新乡国民党机构之初始。国共两党分裂后,县党部执行委员杨跃武不同意李霞生兼任文书,让一个叫张寿庵的人取代。在县党部改选时,李霞生为了出这口恶气,暗中联络各区分部反对改选,不料有人在临选举之前向省里派来的监选委员韩秩五告密,遂使此举失败。一般有正义感的党员如王隆选,写信将倒戈的赵绍五痛骂一顿,最后以赵绍五多次向李霞生道歉而告结束。

1926年春和李霞生一道考人师范讲习所的,还有新乡县西河村人张丕振。此人一生刚强,不甘人后,爱追求新知识。讲习所的校长叫罗子明。此人精明强干,学识渊博,很有声望。教员中有个高显环,淇县人,是CP成员。因组织被破坏,不得不利用各种关系隐藏在学校教书。


民间歌手李霞的个人资料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青年学生血气方刚,感觉敏锐又了无牵挂,为正义事业勇往直前,值得讴歌赞美。杨鹤亭、郭文煊、李毅之、王锡璋、郭海长、张丕振、傅德明、李霞生等莘莘学子们曾作出了令我们当今青年无比崇敬的革命事业。1927年,共产党员李毅之等由汲县来到师范讲习所"横向联系",开展工作。张丕振首先参加了共青团组织。张丕振毕业时,中共上级党组织从焦作派来一位党员,负责新乡县党的工作。他们在块村营傅德明家里召开党团员联席会,传达上级关于中共党员下农村做农运工作的指示 (即农村包围城市)。张丕振积极响应这一号召,1928 年初到城北寺庄顶小学担任校长兼教师。其他同志也先后去各乡村学校任教。李毅之到鲁堡,傅德明到辛庄,夏绍禹到块村营,何兆彩在西河。他们相互呼应,张贴标语,散发传单,传递信息,交流经验。每逢庙会,他们便沿铁路 线用石子将传单压在路旁。1928 年下半年,中共地下党交通员被捕投敌,汲县纱厂党团组织惨遭破坏,很多同志被捕,并被押往省会开封。李毅之等人在新乡无法存身,只好离开学校。张丕振等六七个人北上避难。张丕振1928年考人北平京华美专国画系。李霞生的小学同学杨鹤亭于1929年考人北平私立中国大学。他们对李霞生1930年考人北平京华美专深造,起了重要作用。

李九臣(李毅之)是共产党员,国民党清党时他逃匿北平,后来在北大上学改名李毅之。李霞生1927年因为共产党嫌疑被排挤出国民党县党部,无法在新乡县城存身,便于1929年到大召营小学去教书。

大召营小学校长是李霞生上小学时的老校长石阶侯,他是新乡的名人,后来当过新乡县的县长。


第二排右三为李霞生第一排中 为谢瑞阶

一个星期天,李霞生来到学校,见无人便在教务处等 候。过了一会儿,有一个人进来问他:"你是到这 里来的老师吗?"见李霞生点头后,此人从怀里掏出一片红纸,要求李霞生替他写个订婚的小帖。李霞生在师范没学过这 玩艺,只好回答不会写。此公一见便道:"连 小帖都不会写,那就不能当老师。"李霞生并不示弱,答道:"不会写小帖也能当老师。我不是来教学生写小帖的,学校给我的 聘书上也没有代写小帖这一项。" 那人竟发火了:"就是不能当老师!'李霞生说:"不是你请我来的,要是你恐怕还请不动我。我也不是来来给你写了小帖的。结婚离婚自由,个人做主父母也当不了家,小帖有什么用?此人对石校长说李霞生不是好人,要求校长辞退他。石校长并没有辞退李霞生。后来,李霞生知道该人人是学董,从此两人谁也不理谁。学校有个姓任的老师,比李霞生早报到两三天,时不时爱对李霞生品评一番。在李霞生到校第二天下午,学生站队放学时,学校叫他给学生讲话。讲完后,这个任老师在学生面前挑李霞生讲话的毛病。接下来的总理纪念周上,学校又叫李霞生讲话,这位任老师又挑李的毛病以抬高自己。李霞生感到此人十分讨厌,便鼓动学生将他赶出学校了之。

1929年暑假,老同学张丕振从北平归来,告诉李霞生他上的是美术学校,又将自已在美专所画的作品拿给他看。李霞生看过吃惊不小。李霞生原来见过张的画,画得 一般, 不料张在北平上了半年学便超过自己。这给李霞生以很大触动,看来想提高画艺必得名师指点,于是暗下决心,辞去教书工作,赴京深造。

1930年初, 李霞生踏上了去北平的求学之路。初来乍到,人地两生,投奔谁,一时成了大问题。虽然他想到了此前已来北平的同乡李毅之、何兆彩、傅德明(即新乡人杨念的城前于我市桥北小学的革命烈士)、王仲成、张还源、怒其伟等,但他们也都是把据见时的穷学生,前往一10一求助又能好到哪里呢?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于穷困潦倒之中他遇上一位山东籍好心人。此人姓虞,名焕卿,为人忠厚,当时在北平电话局工作,对来北平求学的有志青年,常给以慷慨的资助。

在北平刚落脚,李霞生就迫不及待地前往京华美专报名。李霞生报名时不报原名李近臣,却报称姓霞名生。京华美专是所私立学校,校址在中南海的西畔,校长王月之,是画西画的。李霞生所在班有50多名学生,学生们的启蒙教育主要是临摹老师的画稿。对李霞生启蒙教育影响较深的是邱石冥老师。他是个近视眼,戴的眼镜镜片很厚,性格直爽。邱石冥是四川人,瘦长身材,学校老师中数他最年轻,当时约30多岁,已经成名,代表作是月季花。邱第一次见李霞生作的画,对他说:"要学画必须从头开始,力争把家乡带来的那一套旧习气全部抛弃。就是说,要去掉匠气,免去俗气;匠气不除,是画不好画的。"

李霞生原以为自己基础不错,得到邱老师的指点后,悟性顿开,经常在下课以后,到邱老师家虚心借稿临摹。邱石冥擅长小写意,笔法细致,着色艳丽,技法之高,令人称道。李霞生每每借得老师的名作,便苦临默记,几近废寝 忘食之境地。邱石冥有幅得意之作《百花折枝图》,常常借给李霞生临摹,李获益匪浅,竟被同学们戏称为"小邱石冥"。由此可见,在京华美专的求学生涯中,李霞生是洒下了勤奋汗水的。待续

附潘长顺诗一首 ,以表达对这位忘年之交的老人深深怀念之情。

名校高徒冠古今,轻灵淡墨已绝尘。

山川人物不露尾,屏绝画坛浮燥心。


平原新投文化艺术梁涛整理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