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歌手吕念祖大号是中华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歌手吕念祖大号是中华

阅文配乐:《万里长城永不倒》——叶振棠、徐小明、黄元申(三版对比演唱)

写这类“科普”文章最忌讳过早揭开谜底。但这次我要反其道而行,首先就把答案告诉大家!

现在的歌为什么不好听?或者说好听的作品越来越少?甚至在每年全网发行新歌多达数万首的情况下,听众能记得的一巴掌就能数过来?

答案就一个字:“钱”!

其他媒体人曾经写过不少类似文章,他们从各种角度深入剖析了个中原因。

无论是从专业角度、社会角度、甚至科技和大数据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都用了晦涩难懂的方式。每个字都认得,连在一起就不容易理解了。

本期恋歌bar,依然秉承用最通俗、最啰嗦的语言,举实例说明问题的原则,用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来解开这个“世纪难题”。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大概又要开启“延展”时间了。没办法,不这么写,我不过瘾啊。

容我先啰嗦点别的,再引出那首歌。

几年前,为了更新车载优盘里面的歌曲,我从某音乐网站下载了大量流行音乐,发现了一个现象。

那就是歌曲的好听与否程度在随着时间递减!用句老话儿形容: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有人会说,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了啊,还用你说?

可里面的道道儿就得我来说了。

因为新买了大容量的优盘,原先存储的各类音乐也有点听腻了。偶然下载香港歌手翻唱的日文原版时,发现大量非常精彩的歌曲!便一首一首按日本歌坛年鉴专辑细品起来。

听了几首60年代咿咿呀呀的日本演歌之后,觉得不是我的菜。遂从70年代开始搜集。

这下不得了,挖掘出海量的宝藏歌曲!

首先要明确一点:任何时代都从不缺乏好歌手。以前是,现在依然是。演唱风格可以随趋势变化,但基本发声技巧不会变。

所以在刨除歌手这个首要因素外,就要分析其他原因了。

为了容易对比,我们依然用日本歌坛来对标香港歌坛。

我发现七十年代的日本流行歌曲,乐队非常厉害!

声明一点,本文说的乐队指的是大乐队。温拿乐队、达明一派、蓝战士、太极、Beyond这种不在讨论之列。

众所周知,日本的电子科技一直走在时代前沿,同时也延伸到音乐领域。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合成器是美国人在五十年代发明的,但日本人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发扬光大。在七十年代已经把这东西应用到很多音乐作品中了。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1976年的日本电影《追捕》主题歌,通篇没有歌词,就一个啦呀啦,伴奏却异常精彩!融合了大河剧与现代音乐的配器风格,至今仍是一首经典作品。

除了电声乐队四大件之外,日本七十年代的乐队非常庞大,动辄十几人乃至数十人!

那时的日本歌坛,受大河剧影响,乐队中多加入大量铜管乐器,再加上人数众多的弦乐队,极大丰富了配器层次。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可毕竟还是落后的年代,编曲者需要达到的许多音色,电子合成器无法模拟,只能用真正的乐器来演奏。虽然低效,却给作品增添了巨大的真实感。这种魅力是合成器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

由于各家唱片公司实力不同,一定要考虑到发行成本问题。乐手薪酬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开支。

尽管如此,在技术限制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双重因素下,日本乐坛仍然坚持这一做法。

这个好传统流传到了香港乐坛。

七十年代的香港歌坛,古装武侠剧盛行,所以配乐很少加入电子音效,除了贝斯和鼓这两个配器中必不可少的顶梁柱之外,动用了大量弦乐手和民乐手。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那首作为本文范例的作品:81版《大侠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

再次重申,这首歌指的一定是叶振棠1981版

关于这首歌,有一个“曼德拉效应”:叶振棠和徐小明究竟谁是原唱?

有人说徐小明是原唱,还特意解释叶振棠是港版主题曲,徐小明版本是引进内地时使用的。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我是东北人,不知道当年广东作为文艺前沿大省,最初引进时播放的主题曲是谁唱的。反正1983年初秋我在家看的时候,是辽宁电视台播放的,就是叶振棠的版本!即使我那时很小,但绝对不会记错,播出时天天在电视里听,公园马戏团开场前放的也是这个版本,印象太深了!

人的记忆力有可能出错,但对于旋律的记忆是很难弄混的。

至于徐小明的版本是他在永恒唱片时期录制的,发行于1983年12月1日。而《大侠霍元甲》在香港的首播时间是1981年9月28日。

从时间上可以看出,徐小明或者是唱片公司高层,见到该剧在内地的影响力,所以才在主推《霍东阁》和《木棉袈裟》的专辑中加录《万里长城永不倒》。在配器上也能明显听出来,和《霍东阁》同出一辙,满满都是电鼓当道的年代味儿。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甚至徐小明录制这首歌的时间还晚于剧中霍元甲的扮演者黄元申,发行于1983年4月28日的翻唱专辑《大号是中华》。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黄元申的版本听完只有一个评价:粤语发音挺标准。没有其他了

可惜的是,徐小明版本的配器过于小气。尤其是采用了1983年开始流行的电鼓,用来表现《霍东阁》已趋近代题材的主题歌还可以,套用在民族大义爆棚的《霍元甲》上,实在不妥。

同时徐小明粤剧味道浓郁的唱腔也有问题。壮怀激烈的感觉是有了,却过于奋进,有种陈真的莽撞感,和叶振棠坚毅隐忍,悲愤觉醒的演绎比起来,逊色不少。

可能这也是内地播放时,没有采用徐小明版本最直接的原因。

音乐是有情绪的。

同时期,内地歌手吕念祖和王路明都曾翻唱过这首歌。因为配器太过粗糙,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歌手中华个人资料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叶振棠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和之前叶丽仪的《上海滩》,同为香港EMI(百代)唱片公司出品。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这家成立于1897年的唱片公司,曾是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在中国也有近百年历史,旗下巨星云集。

解放前的周璇、胡蝶、聂耳、冼星海等著名歌星和音乐家均属百代唱片。罗文、陈百强、刘德华、蔡琴、张清芳、伍思凯、那英、郑钧、解晓东等著名歌手也先后同属这家公司。

1980年的《上海滩》已经成为一代绝唱了,没想到次年的《万里长城永不倒》紧随其后,掀起了所有中国人的爱国热情!

叶振棠的这首歌,从听感上直接感觉,伴奏的乐队成员和伴唱加在一起不会少于35人!这还不算多轨录制时的重复人次和后期混编人员。

定音鼓开场后,分别有弦乐团、铜管乐团、电声乐队、民乐手陆续加入其中。吉他、贝斯、架子鼓、钢琴、中小提琴、小号组、长号、圆号组、古筝、竹笛,无所不用其极!男女伴唱歌手如果不是多轨录音的话,也不会少于6人。

要知道,这不是交响乐团,不是现代电声乐团,更不是民乐团。如此庞大的阵容,只是为了一首流行歌曲伴奏啊!

如果不是唱片公司财大气粗,就是香港音乐人太敬业了!

试问当时内地哪家公司能做到这点?

你听一下同时期的内地伴奏,根据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要么是清一色表现恢弘气势的交响乐团,要么是一水的民乐队,再就是三五人的电声乐队。

有一首能把这么多乐器完美融合的作品吗?

上期写的关于孟庭苇的文章中,提到了她翻唱七八十年代经典作品的那张专辑。虽然演唱水准普遍高于原唱,但上华唱片公司的乐队由于大量采用合成器,失去了原作真乐器的质感,很是遗憾。

同感遗憾的还有张国荣在1989年发行的翻唱专辑《SALUTE》。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新艺宝唱片发行

其中有一首我最喜爱的歌曲《这是爱》,翻唱自泰迪罗宾1981年专辑的同名歌曲。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宝丽金唱片发行

就因为哥哥所属新艺宝唱片公司的乐队实力不及宝丽金,尽管哥哥深情浑厚的声线,比泰迪罗宾更适合演绎这首经典作品,但在配器上,那种恋人间充满离别伤感,和对世事无常的情绪表达,仍感欠缺。

如果能把宝丽金的伴奏给张国荣唱,就是锦上添花了。强烈推荐各位分别听一下两个版本!

歌曲有时代性,配器也同样有。

进入新世纪,快节奏的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乐坛风向逐渐向精简发展。

在一切为了经济利益的潮流中,当年那种动辄几十人的大乐队难觅其踪。

技术和设备的日渐先进,可以把整个大乐队浓缩于一张存储卡里。往往三四个人就能顶替几十人的配置。

功臣是那台合成器。但乐坛衰败也是它带来的。

还是这首《万里长城永不倒》。

原唱者叶振棠,在1997年,出了一张什么百分百电视剧经典精选的唱片,把这种投机取巧的短视行为做到极致。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不知那家杂牌唱片公司高层怎么想的,其他个别歌曲还偶尔用到弦乐,但首本名曲的伴奏却全部用一台合成器完成,甚至连“伴唱”都是电子模拟!

整体感觉几乎就是公园里退休老人自娱自乐的产物。

更可怕的是,由于版权限制,现在网络上凡冠以叶振棠演唱的《万里长城永不倒》都是这个版本,导致很多后辈压根不知1981版是多么震撼人心!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评论对这首歌赞赏有加。

说这些后辈可怜过分吗?

这种浮躁之风一直刮到了2012年。《中国好声音》首开先河,使现场乐队有了新的定义。次年开播的《我是歌手》,把更加严苛的大乐队概念做到了极致。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那是人们时隔多年后,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如此正规整齐的乐队阵容!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歌手中华个人资料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香港著名音乐人梁翘柏担任《我是歌手》的监制。这位出生于1963年的音乐才子,20岁时就组建了第一支乐队。成员就包括黄家强,那时梁翘柏担任吉他手。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前排右二为梁翘柏

尽管当时他们是一支以演绎别人作品为主的乐队,并未公开演出过。但那时正是香港乐坛最为辉煌的时期,耳濡目染的梁翘柏从那个时代看到了什么是一个音乐人该做的。这为他多年后成为内地乐坛的金牌监制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从《我是歌手》开始,我们在电视和网络上陆续看到各种制作精良的音乐节目。大量常规和个性乐器同聚一台,令人眼花缭乱。

原来不是没有好乐队,以前只是没钱而已!

大乐队,终于被重视起来。

然而,这种类型的大乐队由于人员众多,开支庞杂,很难大规模流行起来。只能存在于财力雄厚的综艺里,大量音乐人的日常演出和制作依然以MIDI为主。

但至少它给当今乐坛开了一个好头儿。

再回到那首歌。

2015年3月,歌坛老将叶振棠再次发行一张名为《笑傲人生》的翻唱专辑。同样是自己和其他歌手作品的新编版。其中自然少不了他的经典名作《万里长城永不倒》。

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录制这首歌了。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时年71岁的叶振棠,封面看上去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属实有种笑傲人生的豁达。

可惜这次的翻唱,气息越发微弱,唱功已不复当年。

笛子、古筝这回都是真的了,毕竟只要找两个民乐手就可解决。弦乐和铜管乐以及伴唱,采用的是音色更加逼真的合成器。阉割版的编曲,还减掉了重要的架子鼓,以鼓机代替,成品效果跟1981版相比,依然是天地之差!

是他们不想做得更好吗?并不是。原因只有一个:这种伴奏的最大好处就是省钱。

由此可见,如今制约音乐水准的重要一点,并不是人们所诟病的创作源泉枯竭,也不是如今乐坛再没有那种作品大于一切的初心,而是财力!

同样付出劳动,谁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收获,没人在创作初起就抱着敷衍的态度。他们之所以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好旋律,说白了就是囊中羞涩,一心想尽快见到经济效益,导致浮躁心态下难出经典。

问世间有几个能甘于贫穷,安心创作,蛰伏后一飞冲天的创作天才?

没有资金支持,任何音乐梦想都是空谈。因为首先得活着。

今天,一位原创者如果想出新作品,要么自筹资金找乐手录制伴奏,要么全部用合成器代替。在没有公司签约的前提下,只有这两条路可以走。大多数作者因为没钱,只能用MIDI做伴奏。

我们捋捋这条线:

1.任何年代都不缺好歌手,歌手只是作品代言人。只有作品质量过硬,所代言的“产品”才会有市场。

2.发行唱片必须要有钱。没钱,再好的作品也只能压箱底儿。类比如今韩国影坛,就是因为筹措资金非常困难,他们才会精雕细琢,用好每一分钱,影片质量才过硬!

3.七八十年代,凡是发行的唱片,受制于技术,只能被动使用真乐器,但听感甚佳。

4.合成器盛行的九十年代,好多歌曲看似跟风赶潮流,背后主因就是为节省开销,砍掉大量乐团成员,只保留几大基本乐器。同样因为技术限制,个人创作者很难自己做出歌曲伴奏,只有唱片公司一条渠道。能被发行的作品都是经过公司筛选,质量有保证。这就是九十年代好歌依然不少,配器却赶不上八十年代的主因。很多那时的作品如果用大乐队重新配器,好听程度会呈几何级增长!

5.进入新世纪,网络时代开启,MIDI音乐制作成熟,创作宣传成本急剧下降。海量个人创作者可以自己制作伴奏、自己录制演唱,通过网络,向世界展示个人作品。质量鱼龙混杂、参差不齐。这就是我们听到的网络歌曲大多很难听的主因。

以上就是为什么现今歌曲总也比不上老歌好听的决定性因素:钱。

一切都跟“钱”字挂钩。

没有钱,生存都成为问题,自然很难创作出佳作;没有钱,就用不起真正的大乐队。当粗糙简陋的电子乐成为主流,人类对音乐的基本审美缺失,新一辈懵懂无知,老一辈随波逐流,那些曾经的时代经典逐渐被淹没。

至于如今用流量来评判音乐的行径,只能靠经济领域的大神来分析一下了。

幸好还有一些执着的音乐爱好者,始终坚守老歌这片阵地!他们利用网络的便利,不遗余力地艰难推广着那些经典歌曲!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坚守还能延续多久呢?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关注:恋歌bar,每期带给您不一样的回忆和观点。

歌手中华个人资料歌手中华个人资料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