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歌手梅子资料-弘扬光荣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

    八十年代歌手梅子资料-弘扬光荣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

[奋斗百年,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光明日报记者绒毛、胡晓军、金浩、刘华东、周小飞、钟超、张文

人不能没有精神,国家不能没有精神。一个民族只有精神上坚定地站起来,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了鲜明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伟大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维埃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一系列伟大精神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成为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精神之光指引中国共产党跨过千山,创造百年辉煌;跨越时空的精神之光,放射出新时代的光芒。

回首道路,展望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将继承光荣传统,发扬赤子之心,坚定信念,磨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进取。

精神力量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今年5月,闭门修缮的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兴业路76号紧闭的门窗,并没有隔绝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热情。

这里值班的安保人员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今年以来,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来到这里,展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100年前,那群人喊道,“如果我们不说,谁会说呢?我们不做,谁来做?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汇聚于此,点燃黑暗中国的火花,点亮古老民族复兴的希望。

100年后,在这座石库门建筑周围,已经是高楼林立,巍峨耸立。它见证了中国的沧桑,但它承载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永远不会褪色和改变。

百年风雨,激荡着一部悲壮、壮烈、辉煌的史诗。真理的光芒和精神的伟大力量,穿过时间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在孤独的营盘里战斗在战场上的战士,毁家解难的仁人志士,朴实深情的家书……在撰写抗战精神评论的过程中,记者一次次被革命先烈的故事所感染。这些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不屈斗争史,蕴含着一个民族涅槃重生的精神密码。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84周年,位于北京丰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了“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文物特展”。展览共展出500多件精选历史文物和8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参观者络绎不绝。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了。在他们的叹息和泪水中,记者体会到了抗战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主题展览中,有一个特别的展品——志愿军老兵张照堂与火神山医院医护人员互致敬意的照片。2020年初,患有新冠肺炎的张兆堂在火神山医院医护人员的治疗下康复出院。“最可爱的人”和“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互致问候,巨大的精神力量喷薄而出,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用这样的精神力量,穿着单薄的棉衣,背着落后的装备,吃着冰雪炒面,消灭了穿羽绒服,拥有最先进武器,吃着牛肉,喝着咖啡的敌人。

在上甘岭,经过43天的战斗,“联合国军”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投下了5000多枚炸弹,出动了3000多架飞机和近200辆坦克,炸毁了两米的山头,但仍未能越过这两个山头。

“这一战能赢,凭什么?是我们的毅力、决心和必胜的信念!”在展览上,志愿军老兵刘健说,70年后,他的眼神和当年一样坚定。

把人民放在你思想的首位。

天刚蒙蒙亮,湖南汝城县温明瑶族乡沙洲村83岁的村民朱忠雄早早来到祖屋,打扫卫生,收拾东西,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坐在正房的长椅上,他一遍又一遍地为游客讲述发生在这里的“半床被子”的故事。

朱忠雄是故事主人公徐介休的儿子。1934年11月,一支红军部队进驻沙洲村,3名女红军和徐介休老人呆在一起。走的时候,他们把唯一的被子剪了一半,留给老人。之后,老人对大家说:“共产党是什么?共产党就算自己有一床被子,也得给老百姓剪一半。”

“半床被子”的故事背后,是党员干部对人民在此的情感和关怀,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不可改变的情怀。

“瓜脸卷须,连根卷须。老百姓的共产党,共产党的人民。”这首民歌从延安时期就开始在陕北传唱。

1940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国访问,蒋介石准备接待8万元。到达陈嘉庚延安后,毛泽东邀请他共进晚餐。桌子上只有白菜、咸萝卜干和鸡汤。这鸡汤是邻居奶奶得知毛主席有远方来客时特意送来的。后来,陈嘉庚在缅甸仰光的华侨欢迎会上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正是那顿饭,让陈嘉庚看到了国共两党的区别,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一个政党的最高领导人与人民同甘共苦。人民有什么理由不支持,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江山是人民的,人民是江山的。从井冈山时期“不从群众中拿一个地瓜”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发表的“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和感情是一致的。

江西省崇义县乐东乡白茅坪有一棵郁郁葱葱的李子树。它已经在这里等了87年了。每年清明节和冬至,当地村民都会自发来到梅树前扫墓,祭奠长眠于此的一位红军连长。一代又一代,坚持了87年,李子树默默庇护了红军连长87年。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部队到达乐东进行短暂休整。休整期间,红军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号召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白毛坪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演绎了一曲人民群众的深情颂歌。

长征路上,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靠的就是自己旗帜上的“人民”字样。

用真理之光照亮前进的道路

上海兴业路的石库门、嘉兴南湖的红船、井冈山脚下的八角塔、长征路上的泸定桥、延安的宝塔山……这些记录历史瞬间的地理标志,承载着红色的记忆,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精神的火焰,永远向上。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维埃精神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磨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利用好红色资源,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江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决心传承红色基因,团结奋进。

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旧址的一个角落里,在绿草和野花的掩映下,矗立着一块短短的墓碑,上面写着“魂归井冈山,曾治(1911.4-1998.6)”。

下班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后勤保障部工作人员蔡军长来到这里,向学生和游客讲述女共产党员曾治的故事。

革命年代,曾治忍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把襁褓中的孩子托付给别人;建国后,她终于团聚了。她已经是领导干部了,却不爱惜自己,让儿子留在井冈山继续种地。孙子想办一个“农转非”项目,被她断然拒绝;她死后留下遗言“我的一部分骨灰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

蔡骏是曾治的曾孙。“我会继续讲好曾祖母的故事,把井冈山精神分享给更多的人。”面对游客们赞赏的目光,蔡骏动情地说。

精神之光,蜡烛照亮前方的方向。

百年之后,走上一条“赶考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延续红色血脉,永远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

面对新的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将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奋斗态度,不断引领民族复兴之船乘风破浪。

(光明日报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维利、胡晓军、金浩、刘华东、周小飞、钟超、张文)

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7日0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