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女民歌手个人资料 王馨现任丈夫是谁

王馨女民歌手个人资料 王馨现任丈夫是谁

文丨柠一

编辑丨娱阿姨

众所周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也是如此。

一般的电视节目,要经历开始,发展,达到巅峰,逐渐没落等几个阶段。

但是,对于那些陪伴了自己成长的电视节目来说,即使停播,也会留在记忆中让人印象深刻。

《曲苑杂坛》正是这样一档节目。

虽然已经停播了11年,但是它给观众带来的欢乐和感动,又让人时常怀念。

11年过去,节目创始人汪文华究竟过得如何了?

当年节目停播,真如观众猜测的那样,跟姜昆有关吗?

1

1956年,汪文华出生在河北保定。

虽然家庭条件很普通,但汪文华生性乐观,整天都是笑嘻嘻的。

小时候条件艰苦,村里的学生需要到几公里之外的乡上去上学, 而且父母很忙, 没有时间送她。

只能让汪文华一个人走着去。

汪文华却不觉得辛苦,每天都背着书包,一边踢着石子一边唱着歌蹦蹦跳跳地去学校。

路上碰到了大人,汪文华还会专门停下来给他们打招呼。

大人看着其他愁眉苦脸的孩子,再看看笑嘻嘻的汪文华,觉得新奇,就逗她:“文华,长大后想做什么呀?”

汪文华笑道:“我想每天都能上台唱歌。”

她的回答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根本没有人当真。

他们不知道的是,汪文华真的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16岁那年,汪文华考入了武汉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成了一名话剧演员。

当时的领导觉得比起做演员,做个报幕员更适合她,于是就让她负责团里的报幕工作。

做了一段时间的报幕员后,汪文华不满足于现状, 期待着更大的舞台。

于是她又考入了国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在这里,一待就是八年。

汪文华比较幸运,没多久,就认识了自己的恩师袁阔成。

袁阔成是评书界的泰斗,他收汪文华为徒后, 全心全意地教她评书。

可汪文华学了一段时间就厌倦了, 她觉得评书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没有帮助。

恩师袁阔成知道她的想法后,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丫头啊,可不要小看评书这门艺术,你要是学会学精了, 以后有大用哩!”

听了师父的教导,汪文华决定放下浮躁,认真钻研评书。

钻研得越多,她就对传统文化越喜爱,但是传统文化的宣传一直跟不上,导致年轻人对其有很多误解。

汪文华非常心痛,并在心里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弘扬传统文化。

没想到这一天很快就来了。

2

由于她表现优异,被央视看中,把她调来做了一名主持人。

可是刚来的第一天,汪文华就遇到了难题。

领导要求她做一个既要让观众喜欢、看得懂,又要能够弘扬传统文化, 同时还要兼顾美感,不能太低俗的节目。

听到这个要求,汪文华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吗?

回去之后,她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的计划书, 把自己想弘扬的相声, 评书等传统文化全都包含在内。

结果领导看了之后说了一句:“这也太老套了吧, 相声这些, 观众在哪里都能听。”

汪文华只得回去重新想办法。

过了几天,她拿着改好的节目计划找到领导,当然还是以传统文化为主。

这次领导没有反对,只是说道:“这档节目全权交给你负责, 但是台里实在抽不出太多的人手来帮你。”

汪文华听明白了,领导的意思就是说,节目要想成功,所有活都得她干。

眼看着梦想即将实现,汪文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她给这档节目取名叫《曲苑杂坛》,融合了相声,评书,小品,说唱艺术等一系列艺术形式。

从策划, 到脚本,主持,都是汪文华一手包办。

经过了两年的努力,节目渐渐有了起色。

由于老少皆宜,节目收视率节节上升,很快就变成了央视的王牌节目。

很多文艺工作者都以能登上《曲苑杂坛》为荣。

因为大家潜意识里觉得, 能登上这么火的节目,要么就是最火的,要么就是最有实力的。

著名的《洛桑学艺》也是靠着《曲苑杂坛》才为观众所熟知。

但也因为节目越来越火,引出了一些事端,而这件事,也被观众认为是导致《曲苑杂坛》停播的原因。

3

《曲苑杂坛》海纳百川,但最主要的还是以传统的文化为主。

当时,好多相声界的大师都参加过节目了,唯独姜昆因为工作繁忙还没来得及被邀请。

后来,姜昆和汪文华在另一档节目中相遇,姜昆开玩笑地说:“小汪啊,你看我什么时候能上你的节目?”

汪文华没听出来这是开玩笑,认真地回答:“那要经过领导们讨论决定。”

结果没过多久,在某期节目开播之前,汪文华忙着其他工作,没有心思管这一期的《曲苑杂坛》。

姜昆正好参加了这一期节目。

这件事被报道之后,很多人都觉得姜昆是通过其他方式上的节目,而没有跟汪文华商量。

此事发酵的越来越快,甚至有人说,姜昆曾经公开批评过《曲苑杂坛》。

事实上, 这完全是子虚乌有。

虽然从那以后,这档节目又接着办了六年,但最终还是在2011年停播了。

节目停播后,很多人又把这段往事翻出来,认为两件事之间有联系。

但汪文华曾经澄清过:“节目停播完全是因为后来又加了魔术之类的表演,很多老观众觉得节目变味,跟其他因素没有关系。”

但是,《曲苑杂坛》停播后,汪文华的确离开了央视,直到现在,也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许多老观众忍不住会问,这些年,汪文华过得还好吗?

4

早在1984年,汪文华就认识了丈夫王建宁,第二年十月份,两人就领证结婚了。

婚后没多久,汪文华怀孕了。

但丈夫的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照顾她,只能请别人帮忙。

但汪文华母亲在她三岁时就因病瘫痪在床, 自己都需要人照顾,更不要说照顾怀孕的女儿了。

两人只好向公公婆婆求助。

开口之前,汪文华有些担心,因为公公婆婆都是大连人,两人在大连有一栋别墅,退休之后,两位老人每天都是睡到自然醒,然后相约去海边散散步,傍晚的时候去遛遛狗,非常惬意。

汪文华担心公公婆婆不愿意来北京。

没想到她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公公婆婆就满口答应。

汪文华非常开心,她对婆婆说:“那好,过几天我们回大连接您二老。”

结果第二天,汪文华还在睡觉,就听见有人在敲门。

她打开门一看,居然是提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赶来的公公婆婆。

汪文华赶紧请两位老人进门,给他们倒了杯热茶,这才开始问他们究竟出了什么事?

其实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公公婆婆觉得让他们回去一趟太麻烦,又觉得儿媳妇怀着身孕,他们能早来就早来。

这才连夜坐火车赶了过来。

汪文华听了非常感动,发誓要把公公婆婆当亲生父母一样看待。

虽说公公婆婆来北京就是为照顾她的,但汪文华根本舍不得公公婆婆干太多的活。

怀孕前几个月,汪文华什么都抢着干,公公婆婆根本没有插手家务的机会。

婆婆忍不住对汪文华说:“文华呀,我们来就是伺候你的, 你这也不让我们干,那也不让我们干,我们老两口心不安哪。”

汪文华则安慰他们说:“爸,妈,我孝顺你们是应该的, 你们可千万别觉得难为情。”

说是这么说,但婆婆也不忍心她太累,每次都抢在她前面把能干的都干了。

除此之外,婆婆还有一个“大招”。

每次婆婆要干个什么活被汪文华抢了去的时候,婆婆都会苦着一张脸对她说:“我跟你爸在这里什么都帮不了你,还得连累你伺候我们,要不我们还是回大连去吧。”

汪文华一听就急了:“这可不行。”

婆婆看她急了,就赶紧提要求:“那你不能太累,哪有孕妇干这么多活的?”

汪文华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不过这种当,她也乐意上。

再加上当时,她已经到了孕晚期,确实什么活也干不了,只能让公公婆婆干。

婆婆反而特别高兴。

汪文华没有食欲,婆婆就每天变着花样做饭,一周都不带重样的。

在公公婆婆的照顾下,汪文华的女儿王馨出生了。

本来公公婆婆伺候完月子就要回老家, 但却被汪文华以孩子太小,自己工作太忙, 照顾不过来为由将他们留下了。

女儿两岁的时候,丈夫王建宁决定去日本留学。

当时,公公婆婆都劝儿子放弃这个想法, 毕竟已经当爸爸了,孩子还那么小,要是他去留学了,家里所有的重担都得落在儿媳汪文华身上。

一时之间,丈夫也很为难。

还是汪文华站出来支持丈夫,她告诉公公婆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丈夫一定要抓住,自己可以顾全家里。

有了妻子的支持,王建宁放心地去了日本。

那几年也正好是汪文华工作最忙的几年,但她并没有抱怨,不仅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工作也有条不紊地推进。

而公公婆婆怕她累着,在家不让她干一点儿活。

汪文华心里过意不去,常常带着公公婆婆出去游玩。

几年下来,逛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景点。

她还经常教育女儿,一定要孝顺爷爷奶奶,女儿从小的在她的耳濡目染之下, 早就把孝顺爷爷奶奶刻在了脑海里。

女儿上幼儿园时,有一天吃中午饭时,老师给了每个学生一只鸡腿。

女儿想带回来跟爷爷奶奶一起分享,但老师不让外带,女儿只好把鸡腿藏在袖子里。

汪文华下班回到家, 就看到院子里挂着女儿的衣服,但袖口处一片黄色,火一下子就上来了。

她刚想教训女儿,却被婆婆拦住了,等婆婆说完缘由,汪文华才发现自己差点冤枉女儿。

同时又对女儿孝顺的做法感到非常欣慰,因此她不仅没有教训女儿,还夸奖了她。

丈夫王建宁的博士生涯结束后,直接留在了日本工作。

两人分隔两地,三四个月才能见上一面。

每次到见面前夕,汪文华总会把家里收拾好,把接下来一周要用的蔬菜和水果分类整理好,等公公婆婆要用的时候直接拿出来就好。

有一次,汪文华去日本跟丈夫见面,回家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

女儿上学去了,公公婆婆也不在家, 她找遍了家里的各个房间,才在一张桌子上发现公公婆婆留的纸条。

原来, 他们觉得孩子已经长大了,不需要人照顾了,而他们呆在北京,不仅帮不上汪文华的忙, 还要汪文华帮忙照顾他们,他们过意不去,就悄悄地回老家了。

看着歪歪扭扭的字迹,汪文华忍不住泪流满面。

让人没想到的是,公公婆婆虽然回到了老家, 也有儿子和女儿的照顾,但他们却不适应了。

只在家待了三天,公公就闹着要回北京,婆婆也想念儿媳和孙女。

但他们又害怕再去北京增加儿媳妇的负担,只能憋在心里,没想到居然病倒了。

在医院里,公公还一直念叨自己想回北京。

汪文华听说后心疼不已,连夜把两位老人接到北京。

这次,汪文华对公公婆婆比以前更贴心,每天都带他们出门散步。

有时候碰见熟人,总会跟婆婆打招呼:“又跟闺女出来啦?”

每当这时,婆婆总会自豪地高声纠正:“这不是我闺女,这是我儿媳妇,比闺女还亲哪。”

汪文华和公公婆婆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17年。

这17年,虽然没有丈夫从中斡旋,但汪文华和公婆相处的却异常和谐。

每次有人问她婆媳相处之道时,汪文华总是笑着说:“其实什么诀窍都没有,就是真诚,你对他们好,他们自然也会对你好。”

但生老病死谁也逃不过,在相处了17年之后,公公婆婆先后去世。临终前还要把汪文华叫到病床前再看最后一眼。

这样的汪文华,值得人尊敬。

1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