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歌手菲儿个人资料 著名歌手菲儿唱歌

乞丐歌手菲儿个人资料 著名歌手菲儿唱歌

几年前,我买了上海远东出版社的《洞见远胜创意》,作者是著名广告公司BBDO北美公司的前首席创意官——菲儿·杜森伯里(Phil Dusenberry) 。

如今在我的脑海中,当年为什么会买这本书的动机已难于追忆,或许刚好是从那时起,我对消费者洞察的兴趣正在变浓;而伴随着近几年的工作,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感知也越发明显,则想必是与自己对洞察的认知,比过去稍微有了一点点提升有关。

能从一名文案,一路晋升至BBDO北美公司的首席创意官,菲儿·杜森伯里“讲故事”的能力毋庸置疑。在我看来,与大卫·奥格威那种犀利、隽永的“苏格兰”式幽默迥然,杜森伯里更擅长的是在风趣的表达中穿插借景和比喻。

就像为广告精心准备的“情景图版”(Storyboard),在书中,这些生动的表达常常能体现出作者对广告业的敏锐洞见。例如,在谈到顾客对产品功能的看法时,作者写道:

“我们经常发现商家的研发部告诉我们——‘这是我们最新的奇迹’。然而消费者却打着哈欠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的T恤够白了,我的地板够干净了。这没有重要到影响我的生活。’”

而在另一些时候,作者的比喻似乎又颇能撩动读者的共鸣。比如,在强调广告创作前要多体验客户的产品时他写到:

“我的医药橱里只有吉列的修面产品,我在餐馆只用维萨卡付账。我的手机运营商是辛格勒。我吃的甜食,绝不会是好时的巧克力棒或者雀巢的甘脆朱古力,而是玛氏的士力架或是M&M巧克力……现在你明白了,我们身体里流的血不只是BBDO的红色,而且是BBDO所有客户的颜色。”

总之,在这本书里,杜森伯里以其“可识别,但不可预测”的文案风格,为读者悉心织就了一个属于创意工作者的故事,透过不着痕迹的结构性线索,叙说着他对不同广告课题的敏锐觉察。其案例与观点并举,借景和比喻齐飞的写法,让人感觉精彩得就像是在看美剧《广告狂人》那样。

鉴于本书的论题广阔,因此,我计划用上、下两篇来梳理读后心得,其中上篇将着力探讨“洞见”这个全书核心,而将作者有关“创意”的精彩观点留待下篇解读。

一、为什么洞见远胜创意?

在本书开篇,杜森伯里开门见山地想要在我们脑海中植入这样一个观点——“洞见远胜创意”,这就牵出了一系列基本问题:什么是洞见?什么是创意?为什么洞见远胜创意?

对此作者说道:

“洞见是相对于创意而言的。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创意,尽管也许很重要,但是一毛钱就可以买一大把。在广告公司中更是如此,创意(注意,并非所有的创意都是好主意)是这个王国里的通行货币,甚至收发员也能整出不少创意来,就好像创意是放在PEZ盒子里的糖果似的。

洞见则要稀少得多——因此也更宝贵。在广告业,一个好创意可以带来一条绝妙的广告。但是一个好洞见可以催生一千个创意,一千条广告。”

作者这段话,完全符合我对今天市面上大多数广告的感受,这类创意,大多是以“抖机灵”方式来对客户需求进行肤浅回应,缺乏对广告诉求的质疑、更缺少对客户品牌的理解和洞察,因此并不足以支撑一个长期计划;

有时,甚至连这块“抖机灵”的“遮羞布”也会被广告公司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撤下,而单单剩下了乏味的“聒噪”(2018年世界杯期间的电视广告就是一例)。

现在,对于杜森伯里所说的“洞见”,我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洞察”这个词的名词形态。换句话说,“洞见”是通过消费者“洞察”所获得的深度“见解”,负有完善传播策略并延展创意的使命(这在SDi中体现为“洞察”指导“植入”)。

下面让我们用书中“健力士啤酒”的案例来予以说明。

为了帮助健力士啤酒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形象,BBDO的广告人“潜入”酒吧,对这里的顾客和酒保展开了观察。其中一个发现是——

“这里存在着一个需要120秒才能完成的过程:第一、倒一品脱健力士,正好使黑色的啤酒和白色的泡沫达到平衡;第二,等待着啤酒沫消散。”

广告人意识到,“等待”很可能是健力士啤酒尚未发掘的优点,人们愿意推迟畅饮,仅仅是为了等待杯中酒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对这个消费细节的洞察,让他们构思出了下面这个创意——“好事降临到那些懂得等待的人身上”。

在之后推出的广告中,画面展现了一位来自波利尼西亚(Polynesian)的冲浪者,旁白改编自小说《白鲸》中对亚哈船长不懈搜寻的描写:“他等待,这就是他在做的。我会告诉你,滴答、滴答、滴答……”,与那些等待着啤酒沫消散的顾客一样,通过展现冲浪者耐心地等待着一个完美大浪的精彩瞬间,广告巧妙地赋予了健力士啤酒 “有品味”的新形象。

我想这个案例恰好印证了上文中“不值钱创意”和“洞见”的区别,前者充其量是灵光乍现的“孤本”,甚至会充斥着对顾客人生的虚假刻画,而后者则有能力凭借着对顾客生活的深入体察,催生出1001个贴合品牌的创意。

二、BBDO的「PDS问题侦测研究」

在《洞见远胜创意》里,作者并没有为我们详细讲解获得“洞见”的一系列方法,一如杜森伯里本人的风格,更多是在用“人生感悟”来提炼洞见,并将它们“嫁接”进作品。但这并没有妨碍作者提及了一种BBDO非常推崇的洞察技术,这就是“PDS问题侦测研究”。

“PDS”的全称是“Problem Detection Study”,简单来说,这一方法的核心逻辑其实就是“从用户痛点入手洞察”,以研究“用户碰到的问题”为中心,而不是去询问“你想要怎样的产品”这类问题。

比如,书中举例说,如果我们问消费者对“银行”的期待,他们大多都会提到像“友好服务”这类不疼不痒的话,但如果你问他对银行最大的不满,他或许就会告诉你——

“当我去申请贷款时,他们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个要饭的。”

我最早接触“PDS”是在多年前的一次行业会议上,通过实践我发现,在消费者洞察中运用该方法之所以有效,恰恰是因为人们对“为什么我会选择该品牌”其实并不总是清楚,从根本上,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相反,当谈论到“为什么我会放弃该品牌”时,受访者的表述却要准确得多,而后者往往更有可能引导品牌创新(无论是改进传播,还是优化产品与运营)。

最近两年,在尝试将该技术纳入SDi方法论的实践过程中,我又对PDS的研究范围做了一些拓展,将它从“研究功能痛点”逐渐向“研究消费者的意识形态隐忧”延伸,希望借此引导品牌通过文化创新突围。

比如,了解消费者对当前品类中“主导文化”的反感,就有机会借助新兴亚文化来开发出全新的价值主张。

举例来说,在最近对“口腔护理”品类做市场语境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对“白大褂”意识形态已经感到非常厌腻了。据此,我们所服务的新品牌,就具有了主张另一种亚文化,并借此让消费者获得一种全新心理体验的十足必要。

三、用「你自己」的方式寻找洞见

对于开展用户洞察的方式方法,奥美广告创始人大卫·奥格威曾这样说:

“假如无法负担专业调查服务的费用,就亲自动手。比起没有亲自参与的正规调查,撰稿人与几个家庭主妇的闲聊更有助于文案创作。”

杜森伯里对此持相似观点,他写道:

“你可以仅仅通过在街上听别人说话来进行有效调查。如果你的直觉告诉你,你所听到的是真的,或者如果你一再听到同样的信息,那么你已经是在进行合理的调查了。”

关于这一点,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例子不仅包括一部上映于2000年的老电影,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喜剧《男人百分百》(一个不得志的广告人竟突然拥有了听到女人心声的超能力,这让他几乎能在任何地方“洞察”);更包括BBDO为英国国民健康局(National Health Board),所做的一个针对英国年轻女性的控烟案例。

在该案例中,创意者们在一开始就意识到了消费者对烟草的“文化依赖”,“作为一个曾经每天三包万宝路的烟民”,作者写道,“当我点起一支烟时,我觉得自己就像那个粗犷的万宝路男人,这激发了我作为一个年轻广告人的雄心壮志。”因此,控烟传播很难构建在说明吸烟“不酷”上,就像很难构建在诉求说明“吸烟有害健康”上一样(年轻人总是以为自己“金刚不坏”)。

那么,还会有什么更好的策略呢?BBDO启用了一个让人叫绝的简单调查,他们派出一位年轻女助手,离开了位于马里波恩街的办公室,而来到了一个繁华街区的咖啡店,在那里“偷听”周围年轻姑娘们的谈话。

她在那儿一连坐了5天,把能听到的所有谈话都一一记录下来,从学校、工作、男朋友,到父母、俱乐部和喜欢的歌。这些漫无边际的交谈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浮现出了一个主导性的议题:姑娘们总是在为自己的外表困扰。这些谈话是关于买衣服的(尤其是牛仔裤、内衣和鞋),是关于做头发的,是关于洗发水、润肤乳、粉底、眼线笔、指甲油、假指甲、唇膏、减肥药和整容的……

问题的答案逐渐开始显现——在所有这些女孩心中,几乎没什么比“她看起来如何”更重要的了。

据此,创意者们将几乎所有预算都用在了输出一条简单信息上,那就是“抽烟会毁了你的容貌”,抽烟不仅会让一个女人牙齿变黄,还会使她的肤色暗淡,眼角生纹。这些传达吸烟减少“身体魅力”的广告直击着英国年轻女性们的要害——她们的虚荣心。

四、洞见源于正确地界定问题

当然,我想上边这条指引,并不应该被理解为我们可以“随意洞察”,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相反,对专业方法的掌握可以赋予营销人更多自由,这意味着你逐渐培养起了该在何时运用何种工具的“直觉”,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还是其它。

在我的新书《洞察力》当中,我曾将用户洞察的方法简单归纳为“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三大类,《洞见远胜创意》中的案例以“观察法”居多,而“实验法”的例子则几乎没有。

不过,虽然未对方法展开阐述,但杜森伯里却强调了一个更基础的观点,那就是无论你采用何种方法,关键是要正确地界定问题,这在书中被称为“知道从哪儿移动销售指针”。

比如,在为罐装汤品牌金宝汤开发创意时,作者发现尽管有很多竞争者相继进入,但金宝汤的市场份额仍高达70%,并且没有迹象表明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下降,那是什么导致了平淡的销售成绩呢?

随后他们展开了大规模的顾客跟踪调查——

“当我们打来遍及全美的几百个橱柜,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里面都装着几听金宝汤。这揭示了我们在营销中很少遇见的情况:顾客购买了却不会喝完。他们会储藏灌装汤,然后就把它们给忘了……”

这个调查不仅清楚地解释了消费者为什么没有复购,也即销售乏力的原因,同时也为“移动销量指针”指明了方向——引导顾客的“产品使用”而非“购买行为”,“去拿金宝汤,它就在你的壁柜中。”洞察让创意变得简单!

五、没有“生活”就没有“洞见”

洞见源于对顾客生活的体察,也源于我们自己作为顾客时,对品牌价值的点滴感悟。在书中,杜森伯里用必胜客的案例说明了这一点。

上世纪80年代,BBDO为争取必胜客而发起了洞察(此次行动建立在他们因骄傲自大而有过了一次失败提案的基础之上),痛定思痛,为了重整旗鼓:

“第二天,我们把每一个能抽出时间的人都派了出去,让他们去拜访全国的必胜客门店,去和门店经理、司机、餐厅员工和研发人员聊天。

这其中有很多值得一说的东西,当你把手插进披萨面团里,透过烤箱往就餐区张望,瞥见那些顾客,你会看到他们是谁;他们穿得怎样;是老是少;是微笑还是大笑,还是皮笑肉不笑;他们怎么走进来,走出去时又有何不同……”

简单来说,洞察让广告人获得了并不寻常的洞见——与产品相比,必胜客的“披萨体验”似乎更值得强调。创意者尤其发现了它与其它体验之间的微妙差异——不同于汉堡包或者炸玉米卷,它可以吸引到一群人的注意(请想象你在深夜加班时带着披萨回到公司)——它是一群人共同渡过美好时光的一种方式。

“披萨洞察”为BBDO带来了一系列经典创意,其中很多都巧妙地借用了群体活动。

例如,在一支名叫“右外野”(Right Field)的作品中,广告表现了少年棒球手们受梦想激励,却又稚气未脱,“迷迷糊糊”的烂漫可爱。片中的歌词这样唱到:

“远处

比赛拖拖拉拉

击球手已经丢了两球

跑垒员在跑

然后,忽然所有人都看着我

我一直在走神

怎么回事?

他们指着天上

我也向上看去

一个棒球掉进了我的手套

我打右外野

你知道,这很重要

你得知道怎么接球

你得知道怎么掷球

这就是我打右外野的原因

在蒲公英生长的地方。”

透过这些充满人情味的唱词,“右外野”似乎向营销人展现了用户洞察最值得推崇的一层意义:它通过发掘产品体验之上的品牌情感价值,彻底激活了品牌在顾客生活中的“角色感”,从而与目标消费者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情感联系。

“披萨洞察”之所以珍贵,我想恰恰是因为它不仅揭示了产品对人的现实意义,更发掘了品牌对人的理想意义。这恰好让我想到了可以用书中的另一段话来为本文收尾(它或许非常值得记在你笔记本的扉页上):

“有一次,凯文·罗伯茨(盛世广告公司总裁)做完提案,一位年轻的营销人上前提问:‘您说情感是建立关系的关键,我是从事制砖业的。我怎么能让砖有感情呢?’

‘你不能。’罗伯茨说:‘但你可以谈一谈砖代表了什么:家庭——家人围坐在壁炉前,安全而温暖;成就——房子由砖瓦匠建造,他们的梦想是触摸蓝天。’”

——————————————————

—— 宇见读《洞见远胜创意》上篇 ——

本文来自宇见,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宇见为企业提供基于发现营销理论的消费者洞察、品牌策略咨询、培训和服务。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