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美女琪琪抖音 郑州美女抖音主播

河南美女琪琪抖音 郑州美女抖音主播

作者 | 唐云路

你关心吗,这地球上许许多多普通人如何生活?

东北林区,挖木耳的工人吃着热腾腾的铁锅炖豆角排骨,再配上鸡蛋焖子;宜宾山里的年轻小两口请村里的大叔来挖坝子,炖上一锅绿豆汤招待大家;滇西保山的村子里,辞职回乡的姑娘挖出新土豆做上一整桌土豆宴;贵州绥阳,正在“全国户外打野”的乐山小伙趁夜走进稻田,一挖就是十几斤鳝鱼;将近四十度高温的建筑工地上,一群工人唱起最近的流行歌曲……

这些内容,在西瓜视频上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播放量。

视频的主角就是西瓜的创作者们,他们原本都是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并不十分光鲜也讲不出太多大道理。打动了无数用户的,有些是家长里短间透出的生活智慧,有些是多次尝试失败之后的再一次重新开始,有些则是一起变得更好、天涯海角皆为一家的温暖。普通人不那么完美却鲜活的生活,通过一条条 5-10 分钟的短视频,在平台上平行流动、肆意生长。

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的生活是从拍视频开始真正改变的。许多创作者都不是专业的艺人、明星,他们的第一支视频往往从拿起手机记录日常开始。在这里,他们经历了人生中许许多多个第一次。第一次拥有十万粉丝,第一次赚到一万块钱,第一次开始想赚钱之外还想做什么,第一次获得上千个赞,第一次有这么多人留言说:“加油!”

在这里,他们也不仅仅是被看见。通过视频分享生活,他们与全世界的观众沟通,新的人生方向从镜头前延伸,也有许多人在这里发现了更大的梦想。

“粉丝一百万了,我就和你结婚!”

拥有 100 万西瓜视频粉丝的账号“川乡小妹儿”的背后,是一对年轻小情侣小妹儿和小二娃返乡回归田园的故事。

两人的成长经历坎坷,四处打工漂泊,小妹儿去工地上扎过钢筋,还曾跑去新疆卖服装,小妹儿说两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曾经露宿街头。”创业失败、父亲生病,两人在青岛相遇的时候,正是小二娃人生中最低落最辛苦的时候。小妹儿决定跟着小二娃回到家乡生活、创业。

刚回四川老家的时候,因为老屋已经两年没有人住,院子里的草几乎长到了房顶那么高。小妹儿从小吃苦,认定了这是个家,一手一脚开拓出来也不觉得太辛苦:“反正就是我们两个饿不死就干嘛。”

小二娃的姐夫做了许多年短视频,已经小有名气,在宜宾找了一段时间工作以后,两人决定也拍视频,就拍他们在农村的生活,两人说不太清楚理想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是生活的样子随着拍视频的这两年慢慢成型。

没有启动资金,小二娃把经营了好些年的淘宝店铺卖了一万块钱,咬咬牙卖了一台索尼相机。刚开始两人看不懂相机的说明书,既不会拍也不会剪,两人干着家里的活,旁边架着相机在一边拍,“拍了再说”。

第一支发出来的视频,小妹儿都有些不忍心回头看,小二娃钓了一天龙虾,用场院里搭的灶台煮龙虾还给煮糊了。但是视频拍了那么久,小二娃硬着头皮把视频发了出来。

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收获的不是批评,而是越来越多的关心。西瓜视频的粉丝看着两人一点点把家里的老房子修成能住人的样子,什么都自己来,生活忙碌又充实:小妹儿要种菜、养鸡、做饭,小二娃承诺给小妹儿的花园也一点点有了雏形。

小妹儿爱用小伙伴来称呼自己的粉丝,视频里问“你们觉得怎么样?”一般都是真心的发问。小伙伴们常常帮二人的生活出主意,从开荒种地到许多种菜的时令、技巧,小妹儿都是跟评论里留言的叔叔阿姨学的,不会哄女孩子开心的小二娃,也是按照评论里的后援团支的招,学会了怎么对小妹儿好。

现在,小伙伴们都说自己是小妹儿的娘家人、婆家人,最近,小二娃在视频里提出了一个困惑自己很久的问题:“有一天我和小妹儿吵架了怎么办,在这一百万里挑一个去离家出走吗?”

小妹儿根本不怕这种“威胁”,她说:“小伙伴们看着我们从一无所有的状态到现在,就好像是一起改变的过程,有的时候他们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操心。

小伙伴们最关心的是两人什么时候办婚礼,今年四月粉丝量达到 30 万的时候,小妹开玩笑说,粉丝达到 100 万,就嫁给小二娃。没想到的是,这一天居然很快就来了。

曾经,小妹儿的梦想就是有一天不再打工,如今,二人靠着拍视频在没什么年轻人的农村扎下了根,也开始规划起更大的梦想。小妹儿想找法子更好地照顾村里的留守老人,小二娃则想在村子里开食品厂、做电商,给留守的老人们一份工作,既能就近照顾家里的农活,又能有稳定的收入。

“不可能光自己挣钱!”

张雷这一辈子真正开始努力、真正开始顺利,也都是从回老家拍视频开始的。

一年多前,张雷在西瓜视频开通了“林区大雷”的自媒体账号,通过拍摄东北林区普通人家的真实生活、记录林区人的点点滴滴,他不仅带火了家乡,还将家乡的山货卖到全国,带动乡亲们致富。

林区大雷的视频标题都特别直白,比如《大姑用大锅炖鱼,里面有粉条、白菜和把蒿,奶奶最喜欢这样吃》《小伙今天过生日,全家都在忙碌,大姑做了一桌好菜》。他拍大姑麻利地做一日三餐、拍家里的木耳、拍山里捡的小孢子、拍同学家的婚宴、拍邻居家的升学宴,每天 17 点更新一条视频,有啥拍啥。

借着张雷到上海参加西瓜 Play 之夜的机会,我和张雷约了采访,在酒店的大堂碰面之后,张雷将直播的手机交给了同行的大姑,没过多久,就有粉丝循着直播来找大姑。在年轻人这叫“面基”,在大姑这里,就是“咱坐下好好唠唠”。

张雷是黑龙江林口人,从小生长在林区。小时候,张雷是父母眼中的头疼孩子,读完初中之后张雷就去了社会上闯荡,在四处打工的日子里张雷进过工厂、修过电脑、做过剪辑、做过药品销售,还做过段子搬运手。在决定回老家的时候,他 28 岁,在哈尔滨的一家网络公司工作。

只读到初中毕业的张雷,说在拍视频的一年多时间里,就像读了一所社会大学。远方的人也因为张雷的视频了解到张雷一家和林区生活。日子久了,粉丝留言询问视频里的木耳、蜂蜜怎么买,张雷一开始通过微信接单、发货,市场变大之后,张雷成为头条小店的第一批“尝鲜者”,将林口的山货卖给更多的消费者。因为拍视频、卖山货,张雷去年还上了央视。

在那之前,张雷最重要的事还是拍视频,他走到哪儿都想着,今天拍点啥?关注张雷的粉丝大多将张雷当自家的子侄,也总有粉丝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

他是典型的东北人脾气,开心就是开心,生气就是生气,一点也藏不住。在林口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有这么个人。提起将来,张雷说他就想为家乡做点事:“不可能光自己挣钱。” 9 月以后就是山货的旺季,张雷计划着到时候得大干一场。

把家乡的好吃的,都拍一遍

滇西小哥大学读的是警校,毕业以后在成都创业,还曾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市场部工作。

如果没有父亲突如其来一场病,小哥此刻应该还在成都过着白领生活,上班风风火火,周末把同事朋友约到家里,做一桌好菜招待大家。“工作慢慢有起色,我想过些年砸点钱付个首付,再把父母也接到成都来生活,那时候我的人生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那是三年前的一天,小哥正在出差,接到了父亲心梗急诊送医的消息,匆匆交代完手里的工作赶回滇西老家之后,小哥的父亲前前后后住了一个月院才好起来。从小,父亲就是最疼自己的人。“父亲在外面打工,我和妹妹就是村里穿得最好看的小姑娘,到现在,我 90%的首饰都是爸爸买的 。”小哥决定放弃上升期的事业,辞职回家照顾家里。“大不了,我就卖卖家乡的土特产嘛。”

小哥家在云南保山,属于滇西地区,性格带点男孩气的她不喜欢“小姐”“小妹”这样的名字,干脆给自己起了一个 ID 叫“滇西小哥”。很长一段时间里,粉丝都以为视频里的女生是“滇西小哥”的女朋友。

在拍视频的前两年,小哥都是靠工作几年的积蓄支持视频的拍摄,她把云南当地的特产、美食一点点都拍到了视频里。但是在村子里,小哥没有什么说得上话的朋友,也很难和村子里的人解释,她每天忙活着什么。

有一次小哥想拍保山当地特产干栏片的制作,去作坊学了以后觉得不难,实际做起来却失败了无数次。那三天里,左右四邻家家都吃稀豆粉,那是实验失败的副产品,奶奶就拿去分送给邻居。“村子里的人也不知道我在做什么,反正就老做一大锅吃的分给大家吃。”

回到农村生活这几年,小哥收起了职业装、高跟鞋,也不怎么化妆。曾经村子里有小孩无心地说:“你看读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回来挖地?”这让小哥介意了很久,甚至在村子里拍摄都偷偷摸摸背着人。直到今年小哥在西瓜视频上变现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家人开始理解、支持,小哥也开始觉得之前的三年还挺值得。

现在,偶尔去出差,晚上住在酒店,听不到村里的蝉鸣鸡叫,小哥还觉得睡不踏实。她渐渐开始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义。“我觉得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把这里的东西表现出来。”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区,各地食材、习俗都差异巨大。在拍视频这件事上真正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小哥,最近打算走出拍了三年的保山,把云南的其他地方也走一走、拍一拍,分享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

挖黄鳝的孩子

晚上八点半,是“鳝家打野大娃”和父亲两人每天雷打不动开始直播的时间,不论是农田、水库、鱼塘、虾糖、蟹塘,凡是生态资源好的地方,大娃都能凭借一手家传技艺,抓到鳝鱼。在手机上观看大娃的直播,如果不及时清屏,可能都看不清大娃在田野里的动作——打赏的西瓜和评论一直滚动,仿佛正在田埂边紧张盯着鳝鱼洞的大娃,就是自己。

大娃考上乐山师范大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全家的高光时刻。大娃的父亲一直不希望他子承父业。

大娃的父亲靠一手挖鳝鱼的技艺,养活了一家子,父亲每天下田挖鳝鱼,母亲在农贸市场摆摊卖鳝鱼,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大娃父亲对他的期望就是好好读书,将来无论是进厂还是进公司,都不要再重复老一辈的辛苦。大娃自己也想着,上十年、二十年班,在城里买个房子,再买一台五六万的车,生活就很好了。

但大娃从小就喜欢田野,放学回家有大路不走,却喜欢绕路到田埂上踩一路泥巴回家。大学毕业后,大娃接触到了短视频,靠着一手挖鳝秘诀在全网收获数百万粉丝。来西瓜几个月,他就成为了西瓜户外打野第一主播。

一个月几十万的收入,是大娃的爸爸阻止大娃学挖鳝的时候万万没想到的。如今家里已经不靠父亲挖鳝养活,在户外打野真的回归了爱好。大娃也在这个夏天开始了全国巡回挖鳝的旅程。个子小小的他全国跑也不怕,因为到哪里都有关注他、帮助他的“家人”。

大娃和父亲每到一个地方,粉丝都会自发组织起来,提前帮大娃踩点。“比如说粉丝说这个地方有鳝鱼,中午我们就会提一点礼物去拜访农田的主人,很有礼貌的,跟他先打好招呼。”

接下来,大娃还想走出去,一位在美国多年玩户外的创作者已经邀请了大娃许多次。大娃想去北美的大湖,还想去亚马逊的雨林,他说:“就算没有鳝鱼,我还可以抓鱼啊。”这是大娃的梦想。”

大娃的另一个梦想则和钱有关。有一次跟着西瓜平台的公益行动,给孤寡老人捐钱捐物,在那之后,大娃就想着怎么样用自己挣的钱,造福那些孤寡老人。“我们家现在在当地还算不错,我和爸爸就想着怎么能为他们做点事。”

让人快乐也是一种能力

小赵是一名涂料工程师,在河南的一家工厂里做水性涂料研发。虽然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收入却不高。在厂里待了三年,小赵把适龄的女孩子追了一遍,还是单身:“我就想找个女朋友,因为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人家女孩子都不想跟我谈恋爱。”

四个月前,一位拍摄三农视频的朋友告诉小赵只要拍就能挣钱,小赵举着一台手机就开始拍拍自己吃饭,拍拍身边的工友,还有自己加班研发做漆的日常。后来粉丝越积越多,厂里领导找小赵谈话,委婉地说这么拍视频影响不好。

“我就一想,在这里工资又不高,该学的技术我也都学到了,干脆辞职吧。”小赵说。辞职之后,小赵到郑州的大学城盘下了一个店面,准备开小吃店。这几个月里,小赵拍自己吃饭,拍小吃店选址、装修。尽管拍摄设备一直是一台手机,他靠着欢乐的日常攒下了 37 万粉丝,平均下来一个月收入能达到 2万元。

从小,小赵在朋友的眼中就是一个特别快乐的人,没有什么不开心的时候,在小赵的粉丝那里,他的快乐也有一种奇特的感染力:配乐和镜头语言都朴素,小赵拍的日常也简单,但是看了就是很开心。

每次吃饭的时候,小赵就把手机往边上一架,吃完饭看看哪一段能用就剪出来。这次参加西瓜的创作人之夜,小赵带着妈妈第一次坐了飞机,路上新奇的体验,小赵都一一拍了下来,就连接受采访的时候,小赵的妈妈也举着手机,帮儿子“拍些素材”。

挣到钱以后,小赵给妈妈买了很多新衣服,还把支持自己拍视频的女同学琪琪变成了自己的女朋友。“和琪琪怎么相处,我这个人怎么成长,好多都是粉丝教的,比如我以前吃饭的时候爱嗦筷子,然后评论就告诉我这样做是不对的,下次拍视频的时候我就改了。”小赵说,“反正现在慢慢都在变好。”

如同小赵、大娃、小妹儿他们一样,西瓜视频上的创作者大部分都是素人,没有脚本也没有精深的剪辑技巧,他们只是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生活的样子,就开始向手机屏幕那一头的世界,分享自己的日与夜。

隔着一块手机屏幕,真诚与真诚终会相遇。

创作者向世界分享他们的生活,也从关注自己的粉丝那里获得更多生活的灵感。世界之大,通过视频,观众看到了自己未能经历的生活,千万种不同的生活可能因此汇聚在一起。

现在,每天都有超过 1.5 亿人通过西瓜视频看到更多种生活的可能。也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的生活因为拍摄视频而发生改变。就像小妹儿告诉我们的,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但是最近一年多的时间,“是小伙伴们陪着我们一起,慢慢将生活变成更好的样子”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