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歌手廖佳琳 廖佳琳最火的一首歌

香港老歌手廖佳琳 廖佳琳最火的一首歌

作者:费小丑 编辑:吴立湘

本文首发:娱乐资本论(yulezibenlun)

你们这几天听了乡村版《rolling in the deep》没,绝对洗脑神曲。这首歌诞生于有汪涵参加的叫《十三亿分贝》的方言音乐网综节目中,联想到之前的成都话rap《老子今天不上班》、民谣歌手尧十三贵州话《寡妇王二孃》、还有谭维维的华阴老腔,方言音乐为何每每都能用浓浓的乡土气息打动我们。

廖佳琳演唱《rolling in the deep》

这些歌曲的走红,并不是出于偶然,因为中国人在欣赏音乐时,有着强大的乡土习惯。方言音乐如果包装成文化产品,这种中国民族气质的流行音乐将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拥有巨大潜在需求的细分市场。

请戳下面视频开始洗脑~

魔性翻唱 学都学不会

这首土洋结合的湖南乡村花鼓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反正小娱(ID:yulezibenlun)也就听了几百遍吧,听到失眠。据说这首歌单在某音乐类公众平台上,一天的阅读量就突破了30万+。

这首歌实在太过魔性,一般人估计想学都学不会,小娱听了这么久,还是如同歌里唱的,“你看我这个歌至今冇学得会呀。”

廖佳琳

演唱这首歌的人叫廖佳琳,92年的(虽然在节目中看起来蛮老的),是专业科班出身,毕业于国内九大音乐学院之一的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专业是估计很多人听都没听过的“假声男高音”。

听廖佳琳自己说,这首改编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可不是现场即兴唱出来的,而是他三年前一个晚上灵感乍现鼓捣出来的。他回忆,那天电脑里刚好放了阿黛尔的这首歌,用长沙话跟老妈打完电话后,他忍不住哼着几句花鼓戏,突然发现跟传来的阿黛尔的歌声在旋律上竟然神同步,于是他忍不住在唱吧上录了一个改编版的雏形。“就是语言上一瞬间发生的碰撞。”歌词里加入的“呷槟榔花、我宁乡来扎猪”等等方言都是临时为了押韵的突然奇想。“哈哈哈,其实我英语口语没有那么差啦”。

廖佳琳

在改编过程中,他说,在旋律和歌词上都没有做大的改动,只是在花式上有意地融入了花鼓戏和方言这些乡村化的元素。“因为害怕太土太难听,我录完听都不敢听。”不过他在学院的老师一直提倡跨界组合,鼓励音乐实验。

说到这首歌为何有花鼓戏的戏曲元素,这个摩羯座小伙子立马正经脸,“花鼓戏我是从小听着长大的,这是老祖宗留下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它。”

廖佳琳甚至认为,这种音乐和戏曲的结合可以作为一种中国元素音乐的方向,他拿他学过的西方音乐来举例,“你看美国音乐当中会有乡村音乐、西部歌曲,意大利歌剧中也有方言,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把它发扬光大?你看这首歌,传统的方言戏曲和流行联姻,最后成了大家都喜欢的神曲。”他觉得,音乐既要有严肃的作品,但也要有这种茶余饭后乐呵的东西。

方言音乐该怎么玩

廖佳琳这首翻唱版本的《rolling in the deep》是在参加爱奇艺一个叫《十三亿分贝》的网综节目上演唱后走红的。

《十三亿分贝》是参与过《快乐男声》、《花儿朵朵》等湖南卫视音乐选秀节目的马力从东家出来后制作的一档网播综艺节目,接档《奇葩说》第三季,于7月独家在爱奇艺上线。

廖佳琳《十三亿分贝》上演唱《rolling in the deep》

这档节目号称是国内首档方言音乐综艺节目,玩转音乐和方言的化学反应。“行内的人,都觉得我们这个创意很有意思。”这档节目请来了对方言特别有情怀的汪涵,马力承认,当初想到方言音乐这个概念,跟汪涵有挺大的关系,汪涵是湖南人,在语言方面有天赋,而他之前接触过的节目,也都离不开音乐。

通过小学同学推荐给导演组的廖佳琳翻唱的《rolling in the deep》是这个节目生产的第一首走红的歌曲。“超出预期百分之两百。”节目艺人统筹梁竹子接受采访时依然沉浸在惊喜中,而《十三亿分贝》的制片人马力虽然感到意外,但表示并不惊讶。

“其实我们的节目有很多这种风格的歌曲。”马力说,节目开始有一个重庆姑娘也唱了阿黛尔的这首歌,但可能在二度创作上欠缺些,没有廖佳琳这么丰满,所以并没有在网络上走红,“廖佳琳这种既懂音乐又会玩的可遇不可求。”马力说,廖佳琳是一个创作力很旺盛的科班音乐人,接下来的节目中,他还将玩得更嗨,带来改编的一个混搭了《卖报歌》、《第五元素》等歌曲的方言演绎作品。

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看了几期《十三亿分贝》,听马力说,节目采用的是半开放的编剧模式,现场会有简单的台本,但会给选手留下很大的即兴空间,但娱乐资本论感觉,正因为节目形式太自由,汪涵、大张伟、撒贝宁(不知道一个音乐节目,他来干嘛)有点找不到北了,尤其是在直播镜头下,更是一个个表情懵逼。黄绮珊更是被一个朋友吐槽,“太无聊了,毫无综艺细胞”。

《十三亿分贝》

《十三亿分贝》方言音乐的设定,听起来是一个很有情怀的尝试,“我们最初设想观众听到方言会产生“亲切感”,勾起他们的思乡情,而且方言也是自带幽默感的。”该节目的艺人统筹梁竹子说,《13亿分贝》的初衷就是挖掘纯粹、有网络独特性、曲风多样、方言种类又丰富的作品。廖佳琳也特别认同这个节目的定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哪个地方的人,都有会自己的方言。”即使是他这种学习西方美声唱法唱着歌剧的人,骨子里依然是一个长沙人,说着一口长沙话。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除了这首歌曲,节目中并没有产生更多能够传播开来的爆款。

“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梁竹子说。目前来看,《13亿分贝》的第一季虽然点击率最高的第一期拥有3260多万的播放量,跟《奇葩说》在数据上不会相差很远,但依然留下了很多遗憾,梁竹子说,“我们觉得它可以更好,现在太小心翼翼了,形式上应该更自由的”。梁竹子透露,同时他们对政治也要有所考量,毕竟是在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大方针下做节目,所以不能过分强调方言,而要强调做的是方言音乐。

节目组确实太谨慎了,廖佳琳的这首歌一开始因为不符合节目组对方言音乐的定义差点被撤掉,“我们原本想的很保守,可能想要的就是四川话的rap、上海话的摇滚、或者陕西话的民谣等等这种狭隘定义的“2.0”版本的方言音乐。”但廖佳琳这首歌刷新了他们的想象力,也超越了他们的预料,“阿黛尔、花鼓戏”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东西竟然还能混搭,一下子在玩法上打开了局面,“提供了很多经验和启发。”

乐评人邓柯一直在关注这档节目,他发现呈现出来的节目,最直观的感觉就是 Hip-hop 作品非常多。“因为 Hip-hop 是诸多流行音乐风格里最容易突出方言特色的。”

他觉得,作为聚焦于新领域的音乐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为了推广「方言演唱」这一概念,在节目中着重强化了综艺感,而在音乐价值上有所妥协。“我感觉《十三亿分贝》还没有摸到方言演唱的真正内涵。”他说,“文本很方言,但音乐很流行,文字和音乐背后的文化特质并不匹配。方言歌曲不应该等于流行歌曲的方言重填词。”

方言流行音乐有可能形成细分市场

老锣是创作出《忐忑》这种神曲的作曲家,《忐忑》中融入了多种戏曲音色。他是怎么看待这首同样是戏曲风格的神曲呢?早在采访前,龚琳娜已经给他听过这首歌了,也在朋友圈感受到这首歌的热度。

4:07 龚玲娜《忐忑》 来自娱乐资本论

老锣估计从廖佳琳身上看到了老婆龚琳娜的影子,尤其是演唱时丰富的喜感表情,“很棒,点赞!”。他说,自己一直鼓励身边的中国音乐家做这种把民族本土的传统元素跟当代创新融合的尝试。

龚玲娜演唱《忐忑》

这样的作品为什么会火起来,老锣认为,这首歌跟大部分现在流行环境可以听到的歌曲很不一样的,因为它用了中国元素,“其实中国人对本土的东西会有心理上很深的共鸣。”他举例道,这跟去年年底谭维维跟华阴老腔的合作走红,是同样的原因,“大家都寻求一种文化的认同,但现在大部分中国流行音乐跟中国文化没什么关系。”他甚至认为,中国的流行音乐大部分都没有特色,“从一个国际角度看,这些歌曲就是模仿秀。”

谭维维跟华阴老腔合作演唱

老锣很看好这种融入了中国元素的作品,“这样的音乐应该是有市场的”,他甚至把这首歌跟自己的《忐忑》作比,他们都是在中国文化扎根得很深,但是又有创新,“我想中国人现在想听到的是这样的音乐。”

邓柯也赞同这一观点,“方言音乐,其实本质就是民族音乐。而在创作方言歌曲时对传统音乐元素的流行化提炼,基本就可以等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流行化提炼,而提炼出来的结果,就是真正带有中国民族气质的流行音乐。”

邓柯说,除了已经自成体系的粤语歌以外,其他地区的方言音乐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加工,如果包装成文化产品,将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拥有巨大潜在需求的细分市场。

乐评人流水纪对方言音乐的未来也表示乐观,“你看吉克隽逸的少数民族音乐《不要怕》,大张伟的京味音乐等也是成功的案例。”他说,这次这首《rolling in the deep》是方言和英语的混搭,证明方言音乐的玩法可以很丰富,“十三亿分贝已经提供了方言音乐选秀的平台了,也算是形成了一个进步。”流水纪补充道,方言音乐其实不算新东西,台湾的金曲奖也有最佳原住民语专辑奖,其中演唱台语的歌后江蕙还掀起过很大的流行风潮。

吉克隽逸演唱《不要怕》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