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效应和德西效应的区别(罗森塔尔效应和德西效应)

阿伦森效应与德西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简单来说,阿伦森效应就是指当人们在已经受到高回报的前提下,再一次出现低回报的时候,他会产生负面影响。

说起阿伦森效应,就不得不介绍一下阿伦森这个人。埃利奥特·阿伦森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有社会影响,态度改变、认知失调、人际吸引等。阿伦森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批评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他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志愿者分成四组,对不同的组给予不同的评价,然后考察某个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其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其贬损有加;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则先贬后褒。此实验对数人进行之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人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人最具反感。为什么会这样?阿伦森认为这是因为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

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但是如果被褒奖后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相反,先给予批评和否定,使其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和自己的不妥,再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会使对方从挫折中走出来,深怀感恩之心,看到希望,奋起努力。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向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阿伦森效应。

(1)职场生活中的阿伦森效应

我们早些年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些报道,实习生A进入某家公司实习,为了给老板和同事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所以他在实习阶段端茶倒水,做清洁,老板给布置的任务,即使不会做,他也会咬着牙坚持做了下来。但是他过了实习阶段以后,就会陷入一定阶段的放松,这个时候的老板和同事就会对他产生反感情绪,原本实习阶段印象很好的人,可能到了工作阶段就会变得不那么讨人喜欢。

这是因为这位实习生给老板和同事过高的期待,在第一印象已经形成的条件下,以后你的行为都会受到他们眼中的第一印象的审判,当然这并不是说职场过程中不要展示自己,而是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展现身手,不要去做多余的事情。

(2)爱情生活中的阿伦森效应

我相信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失恋的人。我身边有一个同学,他很喜欢某学院的一个女孩子,于是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刚在一起那会,那是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但是两周以后,他分手了。原因是他的热情减少了。

关于这一点,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个“渣男”般的存在,好的爱情是不断的发展的,在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不断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但是他把人追到手以后,除了第一天嘘寒问暖,第二天就开始了散漫态度。

爱情里面,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不要只是因为想谈恋爱就去谈恋爱,爱情应该是单纯的,你喜欢某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于是你开始追求,追到手以后应该去维护,而不是等新鲜感过去。

(3)销售生活中的阿伦森效应

如果你上街买东西,你肯定接受过销售员的轻声细语。

不用怀疑,如果你的朋友圈有微商,或者说有销售的存在,只要你去咨询,他们的言语中肯定会有两个因素:1.产品的好处;2.你使用后的好处,哪怕你用了以后,没有什么感觉,他都能给你夸出一朵花来。

销售员凭借这些拿到了客户,而你在接受赞美后,心理作用上的会让你放松警惕,从而产生“真的是这样”的想法,但是一般人买回家后,产品真的有这么好吗?那还真不见得。

有些不良商家或许只会想:唉,又坑了一个,真爽啊。

甚至会发到朋友圈嘚瑟一番,真的会有吗?真的有,因为那个被坑了还没被屏蔽朋友圈的倒霉蛋就是我,从此之后,我不敢正视微商。

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充满着阿伦森效应,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成年以后的社会生活,这些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既然不可避免,那就去改变自己,去保持理智,去保持初心。

和阿伦森效应互为补充的一个心理学效应是德西效应。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内在动机.也就是说当人们得到的外在奖励过多的时候,这时候的他们会出现一定的松懈,内在动机会下降,丧失了积极性。

如果说阿伦森效应是在强调奖励和赞美,那么德西效应就是在强调奖励和赞美不要太多不然将会反向阻碍发展。

在教育事业中,教师都会利用这两个效应来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但是我个人看来,这种注意尺度的问题,不止于教育,还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爱情,那应该是是一个不断发掘的过程,不要只夸奖,还要发现问题。

阿伦森效应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因为它用好了,那就是正向的作用。

国外一位老人,退休后想图个清净,于是就在湖区买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几周倒还太平。可是不久,有几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追逐打闹、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运用德西效应,刻意将奖励与这件事联系在一起,使他们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对奖励的追求上来)“年轻人当然高兴,既玩了还能得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闹将起来。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年轻人虽然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打闹,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讲“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计划我的开支,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一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从此,老人有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如果阿伦森效应是反向的,那就会出现一些压力和委屈。

比如前面说到的那个实习生。其实生活有必要那么累吗?没必要的,职场中,考验的是能力,或许要学的还有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眼力劲儿,但是你最应该做好的你应该做的本职工作。不要因为别人的负面评价就惊慌失措,即使找到问题改正不就好了嘛;不要因为别人说的好听就得意了,有什么好得意的,反正自己什么样,自己心里最清楚。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合理运用阿伦森效应和德西效应将极大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学会哪几个心理学效应,让你的感情越来越好 ?

学会哪几个心理学效应,让你的感情越来越好 ?

效应一、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我们喜欢对自身称赞、奖赏增加的人或物。例如,一开始谈恋爱的时候,男孩子对你很好,你就会想,他以后会让我越来越行吧。可是这个男生由于工作忙,之后陪你的时间渐渐地减少了,你会伤心欲绝,觉得他是不是不爱了了。实际上客观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仅仅我对逐渐增多和逐渐减少的感觉了天壤之别罢了。因此效应就提醒我们二点:

第一、过了热恋期以后对方没有之前那么激情,不是因为他不爱你,你不要特别敏感,只因为你们都回归了自律的生活情况。第二、你面对他人别一开始就太热情,否则你后边你心态略微冷淡一点,就算你还是是真心的,对方也会觉得你没有诚意。因此记住了没,大家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何不一开始适度友善,之后再增加激情,会让人更爱你哦。

效应二、三明治效应

学好把指责放在夸奖中间,会更能让人接纳。我来举2个事例:比如今天你媳妇一不小心煮菜太咸了,你需要当面说咸,她可能很愤怒,觉得你不高兴,下一次你也就别想她再煮给你吃,那怎么样才能让他不闹脾气,下一次还愿意煮呢?那应该怎么说呢?可以这么说:“今日这个菜真好吃!便是有点咸了,下一次你需要少放点盐,我可以吃一锅。”有没有发现,同是说媳妇今日的菜咸但不同类型的讲话,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包含给你回复可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或者例如发现老公下班回来收了衣服裤子不想叠,尤其敷衍了事的丢沙发上,你需要批评他,怪他邋里邋遢,不收拾房子,还埋怨他怎么能这么懒,不顾及你也非常辛苦什么的,巴拉巴拉说了一堆。那样结果是什么呢?他可能下一次连收都免收,不要说叠了。因此学好社会心理学效应真的很重要,很多姑娘一直埋怨男人爱帮自己做家务活,这里就对你说,为何他不愿意做家务的缘故,由于你说话的方式,他听上去很不舒服。那能怎么讲?我来教大家。此刻可以这么说:“老公你今日下班了把衣服都收好了,你实在太贴心了,便是你丢在沙发上会更容易皱,你要是赶快挂衣柜里,衣服裤子会很齐整呢!”信任我,你这么讲完,你老公明日不但给你收上衣服,还给你叠起来放好。

效应三、南风规律

这一效应许多人该都听过,南风比西北风比杀伤力,看谁可以把路人的身上长大衣脱下。西北风凛冽刺骨,大家把衣服裹更紧了。南风温馨缓缓,大家认为温馨,就把衣服给脱了。最后结果那就是南风取得了胜利。这一心理状态效应便是告诫我们大伙儿,你越让人温馨,他人越容易对自己的打开心扉。

例如两个人在争吵一件事时,你闹脾气,给对方提要求,威协、迫使。这类硬邦邦的冷冰冰的方法你就会发现难以解决困难,关联也会更恶变。唯有你退一步,想要温柔的、善意的看待另一半,另一方也才会跟着你让步,妥协,彼此关联才可以越变越好。就比如说为何有句话叫做“卖萌女人最好命”,是因为忍让好比最温暖的南风,能让对方心旷神怡,当然彼此就更容易沟通交流,好好沟通也就更容易解决困难。

十三种必须掌握的心理效应

01 镜中我效应

镜中我:客观看待自己,而非外界界定。

自利性偏见:好事内在归因,坏事外在归因。

沉锚效应: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最常见案例:加不加鸡蛋?加一个还是加两个鸡蛋?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越容易失去。

库里肖夫效应:人们看到的世界,只是内心世界的一个投射。

02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如果可能犯错就一定会犯错,则需计划周全。

酝酿效应:思想走入死胡同,思考僵化时,可以先放放,再去思考,会有新的灵感。

控制错觉效应:相信直觉,但不过分依赖。

羊群效应:从众和盲从。

巴纳姆效应:看上去和自己相关的信息,笼统模糊的描述,类似正向检验策略。

奥卡姆剃刀原则:砍掉一切繁琐的树枝,例如:少即是多。

03 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坏情绪会传染,但也可以被管理,防止情绪污染。

野马效应:非洲野马被吸血蝙蝠吸血,愤怒狂躁而死。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生活中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行为。

海格力斯效应:无视仇恨,仇恨就会无视你。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才能轻装上阵。

习得性无助: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情。

04 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来源于《圣经》,没有尝试就没有失败,就不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跳蚤效应:来源于,跳蚤本可跳跃1米多,以它的比例来看,相当于人类18层高楼,但被限制在1米内瓶子里,长此以往,无法再跳跃超越一米。不要轻易给自己的人生设定。

洛克定律:合理的目标才是合适的目标。

瓦拉赫效应:扬长避短,适合个人能力管理,而木桶效应,适合团队的管理。

内卷化效应:不思进取,只在原地打转。

青蛙效应:温水煮青蛙。

05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安慰剂效应:心理暗示。

马蝇效应:来源于,马蝇叮咬让马跑的更快,适当的压力也是动力。

布里丹毛驴:毛驴前后都有干草,前前后后,犹豫不决,导致毛驴差点饿死。选择前不犹豫,选择后不后悔。

06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发生在陌生人第一次见面认识。

近因效应:最后印象,一般发生在熟人身上,之前再好,不如最后一次的印象。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爱屋及乌。

刻板印象:以偏概全,以点带面。

虚假同感偏差:换位思考,而非以己度人。

07 自重感效应

自重感效应:让别人觉得自己很重要。

相悦法则:我喜欢你,因为你喜欢我。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给我们带来挫败感的人。例如:打菜阿姨满勺子的菜,抖出一部分。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改宗效应:反驳后被说服,人更喜欢这样的人,让他的自重感加强了。

出丑效应:犯错效应,没有百分百的完人。

08 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米尔格伦实验:所谓良知,底线有多坚固?

破解囚徒效应:引入反复博弈,化被动为主动。

09 互惠法则

互惠法则:接受他人的小恩小惠会让人产生负债感,然后容易答应一些平时你会拒绝的事情。

承诺一致性原则:决定过承诺某件事情后,之后行为不自觉按照承诺进行。

登门槛效应:接受了他人低要求,再提高要求,也会答应。

门面效应:先提高要求,被拒绝,再提低要求,可能会接受。

禁果效应:越禁止,越诱惑。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刺激过多,引起他人心理免疫和逆反。

10 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效应:价格越高,人更容易接受。

吉芬之谜:追涨杀跌,例如股市、楼市、爱尔兰土豆。

消费者剩余:是否超过消费者内心估值,没则剩余。

稀缺效应:物以稀为贵。

折扣效应:被理性驱使的感性消费,提前预支未来消费。

11 路径依赖法则

路径依赖法则:选择最近的便利店,第一份工作很大程度决定了以后的从业方向。

蔡加尼克效应:对未完成的事情关注度最高。

权威效应:权威引起决策的惰性。

古德曼定律:沉默效应。

12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

德西效应:挖掘人内部的动机,而非外部物质奖励。

不值得定律:必须做不如值得做。

雷尼克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

罗森塔尔效应: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破窗效应: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

13 史华兹论断

史华兹论断:幸福与不幸。

贝勃定律:幸福本质上是种敏感度。

狄德罗效应:幸福来自给生活做减法。

鳄鱼效应:关键时刻的取舍之道。

“阿伦森效应”是什么意思?

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在这些方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