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萧何简介)

萧何简介 萧何的简介

1、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

2、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辅佐沛公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楚汉之争时,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士兵、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史称“萧相国”,册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

3、他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主张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辅佐汉惠帝。

4、汉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谥号“文终”。

萧何是怎样一个人

        萧何是沛县丰邑人,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刘邦当皇帝以后,把萧何封为第一位。他担任汉朝两任皇帝的相国,称萧相国。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刘邦的大汉朝。

        刘邦是平民时,俩人就认识。刘邦犯了事儿,萧何就利用自己官吏的权力保护他。刘邦当亭长后,萧何也常帮助他。刘邦出差,别人奉送他三百钱,萧何却给他五百钱。

        刘邦攻入咸阳,别人都抢金银珠宝,唯独萧何找户籍档案,地图等文献资料。项羽进入咸阳,一把火烧了三个月,什么也没留下。刘邦能知晓天下险关要塞,人口多少,各地诸多方面强弱等,全凭萧何得到的档案资料。

        楚汉战争打了四年,刘邦在前线打仗,全凭萧何守卫大本营,并做后勤保障工作。刘邦缺钱给钱,缺粮给粮,缺人给人。让刘邦无后顾之忧。所以刘邦说:“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响,吾不如萧何”。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刘邦对萧何处处不敢心,但每次危机来临时,萧何都能划险为夷。

        在刘邦还没当皇帝的楚汉战争时,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在大后方坐镇,搞后勤。刘邦就经常询问萧何在干什么。显然刘邦对萧何起了疑心。

        有个叫鲍生的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慰问您,这是怀疑您。不如送您的后人及兄弟去前线,这样汉王就放心了。萧何听取了他的计谋,果然刘邦很高兴。

        陈烯造反,刘邦前去征讨。吕后在家中用萧何计谋杀了韩信。刘邦听后升他为相国,增封五千户,并派五百人的卫队保护他。别人都祝贺,只有召平担心。他告诉萧何:“你大祸临头了,皇上在外打仗,您在家守着,反而增加您的封邑,并设卫队。皇上这不是奖赏您,是堤防您。您应该把钱捐给军队,这样皇上才心安”。萧何照做,刘邦很高兴。

        黥布造反,刘邦亲自去平定。也是常问相国在干什么。萧何的一个门客说,您离灭族不远了。您位居丞相,功劳第一,又深得人心,皇上不放心。您何不多买田地,用赊借低价等手段败坏自己的名声,这样皇上心才安。萧何照办,刘邦很高兴。

        萧何为民请愿,让刘邦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被刘邦监禁。幸亏一个侍奉刘邦的小吏说情才放了他。从此他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经过这些厉练,让萧何学会了谨小慎微,。临死时,孝惠帝问他谁能接他的班时,他都没有响确自己的意见,而是把球踢给孝惠帝说:“知臣莫如主”。孝惠帝问他曹参怎么样时,他说:“皇上找到了合适的人选,我死而无憾了”。说话,办事可谓滴水不漏。

          据说,萧何买房置田,必定是偏僻贪瘠的地方,且房屋没有院墙。别人问他为何时,他说:“后代有才,必定学习我的节俭;不才,贫地破屋的,别人也不会惦记”。

        萧何位冠群臣,功高盖主。如果不自我毁誉,小心谨慎,恐怕早就跟韩信一样被刘邦处死了。

       

       

萧何生平简介

萧何(?─前193),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发动起义拥戴刘邦 萧何曾任沛县功曹(县吏员),平日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很有研究,并好结交朋友;与刘邦是贫*之交。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平时不拘小节,经常惹事。萧何就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所以他们两个人的交情很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人聚集商议。观察形势,并和早已起义的刘邦保持着联系。当时的沛县令也想归附陈胜,保住官位,就和萧何、曾参商议。萧何建议赦罪重用刘邦。他们就到芒砀山去找到刘邦。当他们回到沛县后,县令却变卦扣押了萧何。刘邦知道后大怒,带兵打回沛县,杀了县令,救出了萧何,共谋大计。萧何向大家宣布,公推刘邦为县令。因刘邦辞谢,萧何设占问之计,使刘邦无法推辞。当了起义的首领。从此,萧何紧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深谋远虑收存典籍 刘邦率军勇往直前,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婴设计杀了丞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将士们都趁乱抢掠金银财物,连刘邦也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中去东张西望。当他看到秦宫中华丽的装饰,成堆的金银珠宝,还有一群群的美女,也不觉飘飘然起来,甚至贪恋秦宫的富贵而舍不得离开。惟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都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因为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萧何做官多年,他当然知道这些。所以,一入咸阳,他马上进入秦丞相御史府,把律令图书收藏起来,使刘邦对于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都能了若指掌。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克敌致胜,萧何功不可没。

萧何简介

萧何生平介绍

萧何,是汉朝初年丞相。

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首。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

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

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

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

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

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但是他也帮助吕后 ,错杀韩信.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这显然在他光辉的一生中无疑是个败笔~!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其实名人并不比我们的境界高多少,只是做了一些一般人不能做的事罢了,也正因为如此,也就足够了. 萧何之识 识,也就是见识,眼光。有见识,有眼光,也就能品评,会鉴赏。

中国人推崇这种才能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风尘侠妓巨眼识英雄”等等,便是这种传统的典型范例。

魏晋时期一度盛行的所谓“人物品藻”的潮流,不过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流风遗韵罢了。中国古人认为,人生在世,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必须懂得欣赏。

鉴赏,而不是判断;享受,而不是思考——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欣赏的对象包括自然、文物、艺术,也包括各种人物。

而一个豪杰之士,所鉴赏的对象就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凤毛麟角般的天才或英雄。对于这种天才或英雄,不要着眼他的现在,而要展望他的未来;不是盯住他的现实性,而是瞄准他的可能性。

假如一个女子也具有了这种眼光和鉴赏才能,我们就誉之为“女中豪杰”。历史上这种女中豪杰是很多的,比方说卓文君、红拂女、武则天,还有刘邦的妻子吕雉。

说起萧何所赏识的天才或英雄,我们当然首先想起韩信。 韩信墓有一幅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漂母”赐饭,保存了韩信的生命,吕后设计,断送了韩信的生命,所以说“存亡两妇人”。“一知己”就是萧何。

韩信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生死一知己”的意思是一样的。由于萧何的巨眼识才,强力推荐,韩信才得以施展胸中抱负,所以萧何可谓韩信的知己。

“萧何月下追韩信”与“伯牙摔琴谢知音”可以相提并论,都是千古佳话。 鸿门宴之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封地在巴、蜀与汉中地区。

刘邦返回巴蜀时,韩信趁机弃楚归汉,随刘邦前行。刘邦“未之奇也”,没觉得韩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不曾重用韩信,只是“拜以为治粟都尉”。

主管粮草供给的韩信仍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治粟都尉”的职务,使韩信有机会与萧何接触。

几次交谈,“何奇之”,看出韩信乃是军事上的全局之才。当日刘邦返回巴蜀,为了迷惑项羽,采纳张良献策,烧毁栈道。

此举固然迷惑了项羽,却也给刘邦的部下造成错觉。人人以为刘邦胸无大志,欲苟安一隅,终老巴蜀,遂起他去之心,一路上不断有人开小差。

当时仅将军一级的逃亡者就有数十人,然而萧何都没当一回事。听说韩信也挂印而去,萧何顿时大惊失色,也顾不上和刘邦打个招呼,立即策马连夜便追。

这就是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有人报告刘邦,说丞相也逃亡了。

刘邦惊怒交集,如失左右手。过一两日,萧何回来见刘邦。

刘邦又喜又怒,破口大骂:“萧何!连你也背叛我!”萧何说:“我怎么敢背叛大王?我是去追赶逃亡者了。”刘邦问:“都追什么人了?”萧何答:“韩信。”

刘邦勃然大怒:“将军跑了几十个,都没听说你去给我追回来,你说你去追区区一个韩信,谁信哪?这不是在耍我吗!”萧何说:“那些二三流的将军,随便一抓便是一大把,不值得我萧何去追。只有韩信,‘国士无双’。

陛下若要终老汉中,当然无需重用韩信;但陛下若要逐鹿中原,没有韩信万万不可!”一番说辞,打动了刘邦。一番争取,又使刘邦终于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能够施展才华,功成名就,一靠萧何的见识与眼光,二靠萧何的动动嘴皮,发发议论。古人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萧何之赏识韩信,眼光是如此的敏锐,判断是如此的准确,挽留是如此的诚恳,推荐是如此的不遗余力,尽矣,至矣,不可复加矣!作为一个世间“不常有”的“伯乐”,难道竟会逊色于韩信这匹“千里马”? 不过,萧何所识的最大的英雄,不是韩信,而是刘邦。

赏识韩信不难——除了萧何,项羽手下还有一个叫做钟离眜的将军了解韩信的才能,发现刘邦却不容易。西谚有云:仆人眼中无英雄。

英雄的仆人与英雄太接近太熟悉了,觉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明什么?

韩信之所以可以被重用是萧何帮的 他的死是萧何策划的 所以人们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具体如下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人,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他起初并未受到刘邦赏识,只当个小粮官,丞相萧何却很器重他.在汉王赴南郑(汉中)后,未受重用的韩信与汉军中思乡将士一道出走,萧何闻讯,来不及报告刘邦,连忙星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并报告刘邦说,韩信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杰出人才,要想在天下争雄,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了.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被任命为大将.(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进见,刘邦且怒且喜,骂到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说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韩信.刘邦又骂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萧何说:“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为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要陈豨只管起兵,自己定从京城策应.韩信与家臣谋划: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陈豨方面的消息.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并准备杀他.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恐怕韩信的党羽不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有人从皇上那里来,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前来进宫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道:“虽然您有病,还是要勉强朝贺一下.”韩信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并被诛灭三族.韩信临斩时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汉书·韩信传》)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

介绍一下萧何

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县(今属江苏)人。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赞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就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

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

萧何有关介绍

萧何 (?~公元前193) 西汉初年大臣。

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

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同汉高祖起兵,为沛丞。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使汉高祖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汉高祖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说汉高祖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然后还定三秦隐ur争夺天下,鯷ur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中事,他侍从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

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汉高祖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遣关中兵卒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了前线兵员粮饷的供应,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机。因此,汉高祖称帝后,以萧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悉封其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

汉高祖又以原订的三章约法不足以“御奸”,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萧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为《九章律》(见汉律)。

高帝十一年(前196),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 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

他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卒于孝惠二年。 另附: 萧何 姓名字号:萧何 生 卒 年: ?~公元前193年 出 生 地:沛县(今江苏沛县) 职 务:相国 特 长:用人 历史评价 辅佐刘邦开创汉朝400年江山,完成重新统一天下的大业,为西汉第一功臣。

一生成就 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常被乡里人认为是不守本分的人,他游手好闲,贪酒好色,又时常欠债不还,口出大话,甚至违犯法纪。可是,萧何却看出刘邦是个气宇不凡的豪杰,有意地和他结交。

萧何总是想方设法维护刘邦,不让他吃官司。后来,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的小官,萧何又经常指点他,庇护他。

后来,刘邦押送一批刑徒到骊山去服苦役,朋友们照例送点钱,帮他置办行装。大家都送300钱,惟独萧何送来了500钱。

沛县起兵之后,萧何成了刘邦军队的后勤主管,经常坐镇后方,坚守根据地,为前线的队伍供应粮草,补充兵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队伍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刘邦军队进了咸阳之后,诸将领都急于抢掠金帛财宝,而萧何却直接进入秦朝的丞相御史府中,抢先把秦朝的律令、户籍等文书档案收集了起来,这对日后建立全国政权都是必不可少的。 公元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迅速攻占了关中。

当时,关中几经兵燹,残破不堪。萧何又开始协助刘邦收拾残局,稳定关中。

他一方面申明法令,设置县邑,推选三老,教化民众,重新建立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开放秦朝的皇家园林苑囿,交给百姓耕种,还下令减免租税,恢复发展生产。在萧何的努力治理下,关中地区很快稳定下来,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和汉中一起,成了刘邦争夺天下的大后方。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一役全军覆没,退回荥阳。多亏萧何迅速征发老弱以及不到服役年龄的少年,及时前来增援,刘邦才能够重整旗鼓,与项羽在荥阳、成皋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此后,在楚汉长达两年之久的相持中,刘邦几次败北,狼狈逃窜。每次都是萧何从关中征发士卒,运送粮草,才使汉军重新振作起来,逼使楚军始终不能越过荥阳一线,并最终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西汉建立之后,萧何还为巩固汉朝的统治立过一件大功,那就是计诛韩信。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居功至伟,但是在汉朝建立之后,却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

刘邦一直想找机会除掉他。公元前197年,刘邦亲自去征讨叛乱的陈豨,韩信称病,没有跟随刘邦出征,却暗地里和陈豨联络,想起兵谋反。

吕后得到消息后,就找萧何商量。萧何为她献计,假称刘邦从前线派回使节,报告胜利的消息,让群臣都进宫朝贺,好借机杀掉韩信。

吕后依计而行,萧何生怕韩信又称病不来致贺,就亲自去找他说:“你虽然有病,可是这样的大事,你就是强打精神,也应该去祝贺。”韩信听了萧何的话,就进宫去了,结果被吕后命武士斩于长乐宫,韩信三族也被夷灭。

生活速写 公元前206年的一天深夜,汉王刘邦国都南郑的军营。一名军士偷偷溜出营地,看看四下无人,翻身跨上战马,飞驰而去。

过了不一会儿,又有一骑战马,风驰电掣般尾追而去。两匹战马一前一后,跑出几百里去,一直到了寒溪边上。

这时正值暴雨过后,寒溪河水暴涨,无法涉水而过,河边又找不到船只。前面的马匹只得停了下来,后面的人终于追了上来。

两人一番长谈之后,逃跑的军士终于被说服,两人一起踏上了返回南郑的道路。那个逃跑的军士就是后来威震天下的名将韩信,去追他的这人就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萧何。

而这个故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韩信是最关键的人物,刘项的存亡几乎系于韩信一身。

留住了韩信,简直可以说是留住了一半的江山。唐人有诗曰:“不是寒溪一夜涨,那得刘朝四百年。”

似乎留住韩信的功劳应该归给陡涨的寒溪水,可是实际上,留住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首功的,正是慧眼识英雄的萧何。 公元前193年,萧何去世。

他病危之时,汉惠帝亲自前来探望,问他:“相国百年之后,有谁可以替代?”萧何答道:“陛下是了。

简介一下萧何的生平事迹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

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

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补充历史上的汉中曾经发生过许多有巨大影响的事,萧何月下追韩信也许是最早的一个,没有这一事件,楚汉之争的结果也许就会不同,此后的中国历史也就要改写了。萧何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写的推荐书和宝剑,千里迢迢到了南郑,去见汉王刘邦。

在此之前,张良送刘邦到褒中后分手时,曾商量招纳贤才的事,张良对刘邦讲过:“以后若有人来投大王,以臣的手书为凭,封官宜大不宜小。”但到底推荐谁来,张良并没有讲明。

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荐书和宝剑,心里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我不能靠别人的推荐,而要靠自己的本领去取得汉王的重用。因此他把张良的荐书装在身上,拜见汉王时并不交出来。

刘邦接见韩信时,见他身材瘦小,貌不赢人,说他手无扶戟之力,仍然不予重用。韩信每天闲住南郑的驿馆里读书下棋。

虽然见过刘邦,但在刘邦的眼里,几乎没有这件事。丞相萧何心里想,张良走时说有人来投我王,封官宜大不宜小。

但是这么久了,就来了一个韩信,可能就是此人,但却没有什么凭据。于是一有空闲时间,萧何就去陪着韩信下棋、游玩,暗中考察韩信。

韩信却从不提及自己,更不向丞相请求高攀提拔,显得城府很深。萧何经过一段考察,认为韩信智谋高强,胸怀大志,一定就是张良介绍来的贤才。

于是就向汉王推荐,要求重用韩信。汉王碍于萧何的面子,就封韩信做了个“连敖”,即粮仓管理。

韩信千里迢迢来投汉王,仅仅当了个粮仓管理员,心中很是不满,于是就发牢骚。一日,与其他十三人喝醉了酒,酒后失言说:“人言汉王英明!我看他并不英明。”

不料被人听见报告了汉王。汉王就要将这十四个喝醉酒的人一律处死,并派夏侯婴做监斩官。

夏侯婴将这十四人押赴刑场,已经杀了十三人,当要杀韩信时,韩信突然狂呼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么,为何杀壮士?”夏侯婴一听,立令停斩,一看乃是韩信,就跟他谈话,听后对韩信佩服得了不得。夏侯婴就去报告汉王,建议重用韩信。

刘邦听了夏侯婴的建议,就做个顺水人情,免去了韩信的死罪,封韩信为治粟都尉,即粮仓管理官,而不是管理员了。传说韩信当治粟都尉,并不去向汉王汇报情况。

一天,刘邦忽然命人将韩信叫来,问他现有多少粮草,韩信不假思索,一口就答出了东西南北各库的稻谷、大米、小麦、玉米、草料等具体数字。汉王派人翻仓查库,结果数目相符,斤两不差。

刘邦这才知道韩信真的有才,但仍旧相貌取人,加之韩信性情高傲,不善迎奉,依然不予重用。唯独丞相萧何十分留意人才,听得此情,又召见韩信问话,果然发现大有才能。

就对韩信许愿说,要建议汉王任命他做大将。韩信又等多日,仍不见汉王任用,大失所望,就收拾行装,另寻出路。

也不向丞相告辞,便趁一个月夜逃走了。待萧何知道时,如失至宝,立即骑了一匹快马,加鞭急驶,去追韩信。

传说韩信骑马出了南郑城东门,拐了一个弯儿,向北进人了褒谷。因张良返回关中时,已烧毁了褒斜栈道,道路十分难走,许多地方不得不涉水过河。

韩信策马跑着,到了一个地方,忽然被前面一条溪水挡住了去路。这个地方就是今陕西留坝县的马道镇。

这条溪水,今名西沟,原名寒溪,自西向东注入褒水。平时寒溪水浅,行人可以涉水过河。

恰巧这天夜晚,寒溪上游下了一场暴雨,溪中洪水暴涨,韩信到此无法渡过,急得在溪边团团转。这时萧何骑马追赶上来跳下马鞍,双手拉住韩信,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韩都尉怎么不辞而别?你不是胸怀大志,要建功立业吗?今日除了汉王,还有谁能够统一天下?都尉还是跟我一道回去吧!”。

简介一下萧何的生平事迹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