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香墨菲薛定谔(薛定谔的墨菲定律)

什么是“墨菲法则”、“薛定谔猫猜想”

“墨菲法则”、“派金森定理”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它源于1949年,一名叫墨菲的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发现: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均可能着地。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麻烦)。换一种说法:如果某件事有可能变坏的话,这种可能就会成为现实。这就是墨菲法则。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的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

墨菲特定律中是否有一句:你第一眼喜欢的人,一般都不会喜欢你

墨菲定律讲的是只要有这个错误存在,

就一定会犯这个错误

没有你第一眼喜欢的人,

一般都不会喜欢你

刘学州自杀的16个定理

出生时 就被亲生 父母贩卖 ,四岁时 养父母去世 ……

十几岁光阴, 一生坎坷,饱受欺凌 。

不用去追求细节,就知道刘学州这短暂一辈子,是如何走过来的。

他最后说: 生时亦轻 , 还时亦净 。

来到这个世界被轻贱,离开这个世界时很安静。

谁是刽子手?

亲人、欺凌者、媒体报道、网络暴民、还是失序的 社会 ?谁造成了 雪崩 ,从没有人 认罪 。

刘学州: 我走了,全世界开始爱我,这是一个多么虚伪的世界 。

下面这 16条定律 ,一起来看清这深入骨髓的冷酷和荒谬。

01

鳄鱼法则

Alligator Principle

鳄鱼法则 ,又叫鳄鱼效应,是 经济学交易技术法则之一 。 该法则是指:

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越挣扎,被咬住得就越多。

在互联网的 舆论世界 中,施加网暴的人,就是一只只鳄鱼,一旦你被他们咬住,你越是同他们辩论,受到的伤害越大。此时最应该做的不是争辩,而应该是 果断放弃争论,及时退出 。

02

二八定律

Pareto Principle

在任何一个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只占约20%,其余80%都是次要的,因此称 二八定律 。 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也是如此。理性的网民只占少数, 嗓门大、情绪化 的则永远占大多数。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里,生前的刘学州,再怎样为自身辩解,也抵挡不住 “大多数”的声音 。

03

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对某个事物做出 判断 时,总是先入为主,思维被 第一信息 或 第一印象 所左右。 第一信息 ,就像是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的思想牢牢地固定在某处,从而导致人在做决策或判断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 过多的重视。

当人们看到媒体发布的新闻后,就先入为主地认为,刘学州是在利用网友的善良 博取同情心 ,于是立即到刘学州微博下 谩骂 ,而非慢下来,对新闻信息本身再 多加思考 。

04

七秒记忆

7 seconds of memory

在现代 社会 中,互联网能储存海量数据,然而人们却越来越擅长遗忘,乃至只剩下 “七秒记忆” 。 七秒记忆虽然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但互联网越来越 “健忘” ,却是不争的事实。经历网暴的不只有刘学州,主播 “罗小猫猫子” 、女护士 “菲妥妥-穆修修” ……,相似的事件,比比皆是。 但人们擅长遗忘,过了今天,明天依旧如此。刘学州不是第一个经历网暴的人,也不会是 最后一个 。

05

黑羊效应

Black Sheep Effect

所谓黑羊效应,指的是一群 “好人” 欺负一个 “好人” ,其他“好人”却 坐视不管 的诡谲现象。 在匿名的互联网中,许多人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扯着自以为正义的大旗,合力去 “谴责” 乃至用 言语伤害 某个孤立个体。刘学州就是整个网暴事件中被孤立的个体。

而不想成为加害者或受害者的人,也就是众多早期了解该事件的人,则宁愿选择 冷眼旁观 ,也不愿采取实际行动制止这种加害行为。到最后,近乎所有人都成了 “坏人” 。

06

混沌理论

Chaos Theory

一个系统中,在初始条件下,哪怕微小的变化都能带动整个系统巨大的 连锁反应 ,这就是混沌效应。

出生那一刻就被亲生父母贩卖,四岁养父母不幸离世,在学校被歧视和侵犯,与双亲相认后又被拉黑……

在出生那一刻被遗弃,是刘学州人生的 起始点 ,也是其整个一生 悲剧的开始 。

07

摩斯科定理

Mosco Theorem

该定理是指,你得到的 第一个回答 ,不一定是 最好的回答。 这是因为,当你询问人们问题时,他们的 第一反应 往往 不假思考 或者 随意应付 ,只有 继续追问 下去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当刘学州自杀离世后,人们便纷纷指责 网暴者 ,但仅仅指责网暴者,是否就是解决网暴问题的最好回答?如果不进行更多的 反思与追问 ,那么谴责网暴者这种行为,是不是 悲剧的延伸 ?

08

酒与污水定律

Wineand Sewage Law

如果把 一匙酒 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 一桶污水 ;如果把 一匙污水 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 一桶污水。 也就是说,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 那一勺污水 。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互联网环境也是如此。对于网暴的受害者来说,网暴的可怕之处,不仅仅在于网暴者 数量众多 ,更在于网暴 行为本身 。有时即使网暴者只发表一句诋毁的言论,也足以给被网暴者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 “心机婊”、“快去死”、“娘炮” 这样的词,对于刘学州来说,就是那难以承受的一匙又一匙的污水。

09

冰山理论

Iceberg Theory

一个支持决策的 信息系统 ,是建立在大量信息数据的 正确采集 和加工上的基础上的,尽管人们在前台看到的内容并不多,但在看不到的后台,庞大得多的系统正在运行着。 就好比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它的 百分之一 ,水下的部分却足以击沉无数次泰坦尼克号。

很多人对刘学州的 自杀行为 表现出震惊,殊不知支持这一决策的背后, 童年的遭遇、父母的恶意、网上的谩骂 等已经成为庞大的系统,导向了他的最终决策。

10

沉默的螺旋

The Spiral Of Silence

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 赞同 的观点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那么人们将会下意识的“笃定”自己的观点是 “正确的” ;反之,如果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并未得到 广泛支持 ,那么人们就会选择 保持沉默 。 互联网传播中,理性的大多数,常常也是 沉默的大多数。

刘学州自杀前,其微博和私信充斥着大量指责和谩骂他的言论,这造成一些 善意者 的沉默。而沉默螺旋效具有双向性,沉默方愈发沉默的同时,表达方越激进。直到刘学州自杀, 螺旋才被打破。

11

达克效应

Dunning-Kruger Effect

达克效应,全称为 邓宁-克鲁格效应。 达克效应指一种完成特定领域的任务时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作出不准确的评价的现象。在完成某种特定领域的任务时,能力低者会 高估自己的能力 ,甚至显著 超过平均水平 ,能力高者则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在刘学州事件中,低能力者高估自己的能力, 谩骂指责、指手画脚 ;高能力者却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保持沉默。

12

墨菲定律

Murphy\’s Law

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 导致灾难 ,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面对善意和恶意,一部分网友选择了 恶意 ;面对自杀还是坚持,刘学州选择了 自杀 。

如果你担心 某种情况 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当刘学州面对 层层恶意 的时候,有些网友担心刘学州自杀,这件事最终还是真的发生了。

13

薛定谔的网民

Schrödinger’s Cat

在封闭的 量子系统 中,薛定谔的猫可以同时“既是死的又是活的”。 在互联网平台之上,同一个人,可以同时 “既是施暴者,又是鸣冤者” 。

先前对刘学州进行网暴的人,和现在正在对“网暴者”进行网暴的人,其实是 同一个群体 。

14

成像规律

Convex lens imaging

成像规律,是指如果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

我们的认知结构、呈现新闻事件的文字,都是一个个凸透镜。人们常常以为眼睛所看到的就是 事件本身 ,然而,实际上看到的只是凸透镜的成像。 只有认识到 “凸透镜” 的存在,依靠理智 克服自我认知结构 和新闻报道带来的 偏见 ,才能不断接近真相,避免网暴的悲剧一再发生。

15

熵增定理

The Law Of Entropy Generation

在孤立的系统内,分子总会从原本来集中、有序的排列状态逐渐趋向 分散、混乱 的无序状态。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自发过程中,熵总会增加,这就是所谓的 “熵增原理” 。 薛定谔说,只有通过 外力的干预 ,才能逆转这种现象。 微博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 社交平台 ,其舆论整体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在刘学州被网暴的整个事件中,网暴行为一开始因为无外力干预, 迅速扩散 。

如果一开始就有相应法律和执行机构,能采取更多 “熵减”行动 ,比如说,对网暴言行进行管控,那么这个系统的“熵”就不会增加到 临界点 。或者强制要求微博这类平台进行 相应调整 ,以预防网暴行为发生。 那么,整个事件,也就许不一定是如今这样悲剧的结局。

16

海恩法则

Heinrich′s Law

有 无数的错误 我们都没看到。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 29次轻微事故 和 300起未遂先兆 ,以及 1000起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强调,事故的发生是各种小隐患积累的结果,也就是说,每一次严重事故发生之前,都有 1329次小隐患 ,每一次隐患都是一次 修正的机会 。

出生被遗弃、四岁时养父母又遭遇事故身亡、在学校又被歧视和侵犯……,这些都是刘学州自杀背后的“隐患”,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在当初就得以避免或修正,那么刘学州也不至于 走向自杀 。 在刘学州悲剧的一生中,太多人错过了太多次修正的机会,背后暗藏了 社会 的失序 。

16个冰冷的定理后面,是众声喧哗折射出来的人性。

刘学州之死,不仅因为 墨菲定律 的概率, 孤立系统 的熵减, 达克效应 的愚蠢;还因为 沉默螺旋 的冷漠、 七秒记忆 的轻侮、 海恩法则 的推动。

“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从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也带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刘学州的遗书带着一份宁静的诗意。

然而,这宁静的诗意后面却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在《坟》中的话:“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这个浑浊的世界,不配拥有这么清澈的灵魂。

墨菲定律

唯物主义说万物都由原子组成,且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则。

而若知晓某种物质某个时刻的状态,又知道其遵循的运动规则,就能预测其以后的状态了。换句话说,物质以后的状态早已被其之前的状态决定了。于是就有了决定论。

那么问题来了。

按决定论的思路,所有以后发生的事情都已被决定,都是百分之百发生。也即是说,一个人抛硬币的结果早已被决定,是一个100%确定的结果,没有其他情况。要么是正面,要么是反面。

但是!按概率论的思路,抛硬币的结果并不确定,两种情况都有50%可能。可能是正面,可能是反面。

两者从字面上看,好像是有点不可描述的矛盾。不得不说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慢慢品尝回味。

这种矛盾的感觉让我想到了薛定谔的猫。薛定谔方程在量子界中的地位相当于牛顿定律在经典物理学中的地位。否定任何一方都会毁掉科学的半壁江山,但两者似乎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薛定谔将这种矛盾形象化到了一只可怕的猫上,一只即死又活、不死不活的猫。

假想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箱子中,放射性物质单位时间内若衰变就会触发毒气装置,猫会死掉。反之放射性物质若没有衰变,毒气装置没有被触发,猫会活着。

放射性物质单位时间内50%会衰变,50%不会衰变。只有被观测时才能确定是否衰变,得到一个唯一结果。而在被观测前,其被认为是一种即衰变又不衰变的叠加状态、即是波又是粒子的叠加状态。而这只可怜的猫的死活状态又受放射性物质的状态影响,于是也成了即死又活的荒诞状态。这个装置就相当于连接了微观与宏观,将微观的混沌推理到宏观的荒谬。这也难怪霍金听说这只猫后说:“我去拿枪来把猫打死!”

微观与宏观这些年各行其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但那只生死不明的猫一直如噩梦一般让物理学家们不得安宁。

于是有人提出了多世界诠释。放射性物质即衰变了又没衰变。而当我们的观测参与其中时,其分裂成了两个平行空间。在一个平行空间里物质没有衰变,猫是活的。另一个平行空间里物质衰变,猫是死的。所以我们只能观测到一个结果,要么猫死了,要么猫活着。如此一来就调和了微观与宏观的矛盾。这就难怪有人说:\”在科学史上,多世界诠释无疑是目前所提出的最大胆、最野心勃勃的理论。\”

虽然讲了薛定谔的猫,但我并不打算用多世界诠释来调和决定论与概率论的矛盾。毕竟概率论也没有要求物质一定要处于某种叠加状态。

其实决定论和概率论都是自成一系的科学,两者都没有错。只是决定论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待结果,概率论是从统计的角度看待结果。

同样抛出一个硬币。在你眼里是一个概率问题,因为你并不十分清楚发生了什么。但在一台精密电脑面前,硬币受力、角度、质地、引力、风向等等都能掌握,这就是一个决定论的问题了。

比如一头母牛产子,是会产出公幼崽,还是母幼崽呢?从概率论的角度来看,只需要统计之前同种母牛的产子情况,就可能得出“50%可能产下公幼崽,50%可能产下母幼崽”。而从决定论的角度来看,需要掌握母牛受精时的全过程,就要么得出“产下公幼崽”,要么得出“产下母幼崽”。

统计工作有人手,有时间,花点体力就差不多能够解决了。但是要掌握受精全过程谈何容易,这涉及众多科学领域,甚至未知的领域,还要收集各种信息,知晓各种影响。

也即是说想从决定论角度看待结果,就与科技水平息息相关。当我们科技水平不够时,也只有从概率论的角度来看待结果。

以前的农场主只能从概率论的角度分析可能结果,产下幼崽时确定唯一结果。

而后来,农场主只需要去照个B超,保证无外力影响下,根据B超结果就能在产下幼崽前得到生产后的唯一结果了;但B超的结果仍是一个概率问题。

再往后,科技水平再高点,根据XY染色体的受精结果就能确定B超的结果和生产后的结果了。但受精结果仍是一个概率问题。

甚至在理想科技水平下,公牛看见母牛的第一眼就能确定其后代性别的唯一结果了。但公牛会不会看见母牛又是一个概率问题。

不难发现,决定论每前进一步,概率论就后退一步。也不难发现在绝对的科技水平面前,就不存在概率问题了。但其实科学领域中未知远远大于已知。用概率论解决问题仍是我们重要倚仗。

与其说决定论与概率论相互矛盾,我更愿意说它们相互扶持。概率论为决定论指引方向,决定论使概率论更精确。它们就像一对好兄弟,他们永远站在科学的最前沿,哥哥概率论牵着弟弟决定论,一前一后闯荡在知识宇宙里。

墨菲定律,坏的情况早晚会发生。其实我更喜欢用数学公式来解释这个定律:

∑=np,只要p不等于0,n逐渐增大,∑早晚大于或等于1。熬成鸡汤就是:即使希望渺茫,但只要有希望,不断坚持,不断尝试,就会成功。熬成良药就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从宇宙一开始,决定论就能确定人类会在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上如何存在。而概率论虽然做不到决定论那么详细,但概率论也能确定人类的存在。只因为宇宙足够大。我们不需要决定论的精密推算,也能肯定存在外星物种,因为宇宙足够大。所以其实概率论也可以讲因果,并非只有决定论讲因果。

在n无限大时,概率论似乎有了决定论的性质。明明每次抛硬币的结果间并无联系,最后统计结果却出现近似一半正面一半反面。也即在n足够大时,单次结果的概率能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结果出现的次数。

一个原子核单位时间内是否衰变被视为一次概率事件。而若有足够多的原子核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确定单位时间内会有一半原子核衰变。而要精确到哪一个原子核会衰变,那就是决定论的事情了。但很显然我们的科技水平还没有到那个地步,去弄明白到底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原子核的衰变。但这并不代表我就一直认为原子核的衰变是一个概率问题,是一个随机事件,而放弃探索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了。

相反,从决定论的角度来说。我们只能说这些影响因素几乎对称,而使最终结果趋近于衰变一半,不衰变一半。如果我们弄不清某一时刻是决定衰变的因素强,还是决定不衰变的因素强,那我们最终感受到的就是结果的随机性了。

所以与其让我相信量子处于叠加状态;猫咪不死不活;然后随着我们的观测,世界被分裂成了两个世界;我是造物主,看一眼就能创造出无数个世界。

我更愿意相信量子处于一种单一状态,受一些未知因素影响,使其具有了另外的表现,而让我们误以为了它们还具备另外的状态。

谁说会表现得像衍射的就是一定波。无数速度相似、有质量梯度的小行星掠过地球。也会在地球后面排排站出“谱”来吧,这是衍射,这是波吗?某些表象是一样,本质就是一样吗?

我在干嘛?我又不是搞物理的……

“薛定谔的猫”是一条物理定律,都有哪些类似这样名字和含义相去甚远的定律?

“薛定谔的猫”听起来莫名其妙,其实却是一条物理定义,有着和名字完全不符合的含义。而像这样“名不副实”的定义还有很多。

墨菲定律相信大家都听过,听起来很像是一个心理学家或者物理学家的名字,很严谨的样子。事实上它所表达的却是生活中让人无可奈可哭笑不得的小事,比如久等公交车不到,你走了它却到了。很像是一个笑话。

高尔夫落点定律,听起来像是关于数学函数抛物线之类的定律,它应该有着严密科学的计算公式,就像是所有的数学定律一样,然而事实上它所表达的含义很简单又很无厘头:高尔夫落下之前你不知道它会掉到哪里,但是高尔夫落地之后你可以用无数个理由去证明他的落地点有多么的科学。简单的说就是事后诸葛亮。

还有毛球定律,听起来很可爱,是数学上的一个定律。他的定义就是大概就是永远不可能抚平一个毛球,而具体内容十分的让人头疼,数学不好的人看起来会感觉到一头雾水。数学是一门冰冷无情的学科,然而这个定义无比的温暖可爱。

类似于这样神奇有趣的定律还有很多,科学是很有意思的,只是入门的路枯燥乏味,但是有这些神奇的定律定律相伴就会好的多,事实上更多的定律我还没有找出来,但是它并不缺少,只等着某个学习到枯燥乏味的时候出来逗你一下。

为什么说墨菲定律是个伪定律?

实验开始时有人进行三遍检查记录数据怎么还可能会出错,而墨菲的上司斯塔普认为,实验成功的核心原因就是这个玩笑。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斯塔普把这句话称为“墨菲定律”,并表述为:“如果一件事有可能出错,它就一定会出错。”从此,墨菲定律 迅速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地。墨菲定律是说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为什么说墨菲定律是伪定律?

导致怕什么来什么就是定律了?“来什么”是“怕”导致的吗?然而事实情况并不是那样,你担心什么就来什么这并不是什么定律导致的,要想想你为什么担心?我们以考试为例,你担心数学试卷发下来都是自己不会做的,结果发现来发现都是自己不会做的。那是因为你没学好数学你才会担心,学的不好,试卷发下来自然有很多自己不会做的,这是个必然事件,你越是担心说明你学的越是不好,你不会做的概率就越大!于是你坚信是墨菲定律在作怪。

其实墨菲定律的原理只是在于人对自己的失去过于关注,你对成功事情的关注远小于对失败事情的关注。比如,公司员工ABC上班,谈论今天老板要不要来查岗,第一天没有来,第二天也没有来,第三天来了,看见C在玩手机,被批了,过了一个星期,又看见C在玩手机,又被批了。然后C就会说,“每次我玩手机的时候就会被抓。”大家都说是墨菲定律,其实C几乎天天玩手机,被抓是迟早的事,只是C记住了被老板批的时候,把这个事放大让大家知道,仔细算下来,C没有被发现的次数更多,只是C没有讲出来,大家都美欧留意到而已。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