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薄一波是将军嘛的信息

一通石碑引出的故事

在垣曲县博物馆院内看到一通石碑,回来揣摩照片,忽然想:碑主是谁?于是试着查资料,果真有此人:鲁英麟,字锐峰。他是干什么的呢?继而再查,果然,他有故事。

他叫鲁英麟,字锐锋,又作鲁应麐—《郑维山回忆录》和《杨成武回忆录》里都以“鲁英麐”称呼他。他就是山西垣曲县古城人,1894年出生。祖父为清末武举,父经商,家境贫困。幼读私塾数年,即在县城洪兴源粮店当学徒。

后来于山西陆军小学、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1918年,鲁英麟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步科第五期学习。期间,赵承绶组织有作为的学员组成“十三太保”效忠于山西阎锡山,他们是: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李生达、李服膺、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陈长捷。

1918年9月鲁英麟军校毕业后派任山西陆军第4混成旅(旅长赵戴文)第8团(团长丰羽鹏)少尉见习官。12月调升步兵第9团(学兵团,兼团长商震)干部训练第1队(队长陈应禧)中尉队附。1919年6月升任第9团(学兵团,团长荣鸿胪)第2营(营长侯守常)第6连上尉连长。1921年6月调升第8团(团长丰羽鹏)少校团附。1925年1月升任第8旅(旅长丰羽鹏)第15团(团长关福安)中校团附。鲁英麟于1926年12月升任第8师(师长关福安)第43团上校团长。

1925年12月6日,军阀樊钟秀从河北邢台入晋占据辽县(今左权),由于事先得到情报,阎锡山预为布置——以蔡荣寿旅两个步兵团及一个手掷弹营,在东阳关、峻极关、娘子关一带防守。樊军来势凶猛,晋军大败而退。樊军乘胜直下辽县。阎锡山急调驻潞安第六团荣鸿儒全部,由南北去增援辽县;另派商震率第二旅王嗣昌部第三团李培基全部、第四团侯守常部两个营,以及第三旅李维新的第五团文海部及炮兵一营、手掷弹一营驰援辽县。李旅在辽县外围阻樊军其前进,接着樊主力在辽县北与商部激烈战斗。此时,第六旅杨爱源部亦由寿阳调驻榆次,第四团王靖国营由榆次向八伏岭前进堵截,傅作义率第八团由原平驰往辽县袭击樊军后方。晋军几乎全体总动员对付樊钟秀,樊军孤军深入,不得撤出山西。有资料说,此役鲁英麟时任晋绥军上校团长,奉命率部攻打樊钟秀,立有大功,受到阎锡山的表彰,辽县人民因此为其树“鲁公义行碑”,迄今仍在。

问题来了,他于1926年12月升任第8关福安师第43团上校团长,可是上面所列战况,就是不见他的部队在此战役中的战迹,以及他立有何种功劳啊——还得继续寻觅。

另有资料:1926年,阎锡山联合直、奉,在晋北战役中击败冯玉祥国民军,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绥远。至此,阎锡山的军队俗称“晋绥军”,其中又分为五台、定襄派系(阎锡山),崞县派系(徐永昌),晋南派系(傅作义)等三个小派系。

1927年9月鲁英麟所部改称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阎锡山)第8师第43团,仍任上校团长,师长为关福安。

1928年2月第8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第8师,师长由关福安兼,鲁升任少将副师长。9月11日第8师缩编为第3集团军暂编第9师第17旅,改任少将旅长,师长为关福安,辖三个团。10月2日所部改称第40师第118旅,仍任少将旅长,师长为关福安,辖三个团。

1930年3月所部扩编为第3方面军(总司令阎锡山)第20师升任少将师长,辖三个团;后任晋绥军杨爱源部第44师师长,参加了阎、冯倒蒋战争(又称中原战争)。

垣曲县的“义行碑”树立于1931年,由于是叠刻在别的碑上,现在碑文漫漶不清。隐约能看到叙述他好善,团部“图书琴棋位置井然,有儒将风流雅歌投壶之趣”“口口之乱,声势浩大,偏处扰害屠民,一夕数惊,城几不保”,“君时任团长,奉命口口痛剿,次第肃清乃还”,大约是抗击樊钟秀等事宜,“功浩厥成者此君之功”。鲁英麟升职为师长,权重一时,垣曲出了高官,显然是件大事,理当树碑立传,荣耀故里。当地于前几年辽县之战结束时没有及时宣传鲁英麟,过了几年却以“义行”的名义树起碑碣,显得有点突兀,就是不算恭维升迁,也还有点欲盖弥彰之意。

1931年5月鲁英麟调任正太护路军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兼军官教导队队长,司令为孙楚。由于作战有功,1934年9月被阎锡山派鲁英麟同李铭鼎(垣曲人)、楚溪春等高级将领前往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深造。1935年11月19日兼任晋绥军事整理委员会督练员。1936年8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

1937年8月陆大毕业后派任太原绥靖公署高级参谋、山西全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司令,代司令为赵戴文;及军法副监等职。1938年1月调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少将纵队长,政委为薄一波。

1938年6月调任第2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副参谋长,司令长官为阎锡山。

在阎锡山发动“围剿”抗日决死队的“晋西南事变”前,鲁英麟投奔傅作义,1939年1月调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少将高级参谋,副司令为长官傅作义。3月升任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部中将参谋长。鲁英麟与傅作义是同期,又是结拜兄弟,傅作义对他可谓器重有加。鲁与傅策划,冒零下40度严寒,长途跋涉150余公里奇袭包头市,激战三昼夜,歼日伪军两个团。

1940年2月,日军进犯绥西河套区,并侵占五原。鲁英麟协同傅作义指挥部队,激战两昼夜,歼日军300余人,并击毙日军师团长水川宜夫中将,全国各报纸称为“五原大捷”。

1945年5月24日鲁英麟在绥远陕坝调任第35军(辖第101师、新编第31师、新编第32师)中将军长。日本投降后,曾与晋察地区的八路军作战,一度攻占张家口。1946年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7月9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1948年1月10日获颁四等宝鼎勋章。

1948年1月,晋察冀野战军攻击保定,傅作义让鲁英麟带领35军军部率101师和李铭鼎32师出击,师长李铭鼎与鲁英麟同为老乡,私交甚好。双方战至拒马河地区,傅作义特意让鲁英麟小心,李铭鼎坚持要拿下庄疃,鲁英麟外号“鲁蘑菇”,决断力差,此时在河的另一边优柔寡断。1月12日黄昏我军进攻,河那边新32师师部和两个团被全歼,李铭鼎本人在战斗中被击毙。与此同时,河这边35军军部也受到解放军的猛攻,鲁英麟一面组织部队反击,一面赶紧骑马绕道突出重围,跑到高碑店火车站。这一战,还丢失了几门美国炮,鲁英麟感到非常失落,精神近乎崩溃,即使在抗日战争中,他也没有打过这么窝囊的仗。当天鲁英麟一连几次打电话给傅作义,傅作义不予理睬。鲁英麟不吃不喝,拿着枪在房间里如痴如狂,副官守候了一夜。两天后,部下防守松懈,鲁英麟举枪自戕身亡,时年53岁。这时傅作义的电话也来了。傅作义痛哭了几次,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3月26日追赠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现在,在台湾忠烈祠里还有鲁英麐将军的灵位。

这就是一通石碑引出的故事。

谁知道山西尽有哪些名人?以 我家乡的名人 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在山西,有许多名人。

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毕士安、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重尔(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前 636年至前 628年在位。献公妃狐姬(戎族)所生,因遭骊姬之乱,流亡在外十九年,后由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被立为晋君。他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协力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又号召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带之乱,迎襄王复位,树立了政治威信。后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与楚军接战,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旋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主盟诸候,周天子亦奉如参加,策命他为“伯候”(霸主)。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惠文王时,将兵破齐,拜为上卿。后多次击败齐、魏,歼敌立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候。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战,他统帅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前251年,他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晚年悒郁不得志,愤而奔魏。后又离魏适楚,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惠文王时,奉使报秦,当庭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前 279年,秦、赵会于渑池,他随侍孝成王,面斥强秦,不辱国体。以功任上卿,居廉颇之上。由于他善自谦抑,相忍为国,使廉颇受到感动,负荆请罪,遂成刎颈之交。

赵盾,春秋时期晋国正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前 621年在晋国执政,节俭奉公,注意整饬政纪,大得民和,又以车八百平周乱,立匡王。前607年,晋灵公图谋杀他,他避难出走,未及越境,灵公被杀。他回朝迎立成公,继续执政。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前607年,赵盾族弟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他认为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少时贫困,乞食于齐,一度以养牛谋生,后为虞大夫。晋献公灭虞,把他虏去,作陪嫁的媵臣,押送往秦。中途逸去,又为楚人所执。秦穆公以五张黑牡羊皮把他赎回,故号“五羊大夫”。时年七十余,曾向秦穆公推荐老友蹇叔,共襄国政。

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前 627年,奉秦穆公命,与西乞术、白乙丙(皆蹇叔子)将兵袭郑、灭滑(今河南偃师东南),归途过崤山(今河南渑池东)时,遭晋军伏击,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穆公仍不咎既往,复职如故,而礼待盖厚。他悉心雪耻,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

豫让,春秋末晋知氏家臣。先事范氏、中行氏,继归知伯,颇受尊宠。后韩、赵、魏三家灭知氏,尽分其地。他改变名姓,漆身吞炭,伺机谋刺赵襄子,为主报仇。襄子过桥。他伏桥下欲刺襄子,因马惊,遂被索捕。他直陈动机不讳,并请襄子解衣,拔剑击衣雪恨,然后自伏剑而死。

荀况(约前 313一前 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在稷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国考察,晤见范睢;后至赵国,与孝成王议兵。晚年,应楚春申君召,受任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令,著书终老。其学术原于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当时进步的思想学说。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上,提出“方贵于知”的观点,强调必待“天官”普遍接触事物,才能做到“征知”、“解蔽“,正确发挥“天君”之作用;在“正名”论上提出“制名以制实”的观点,强调“名”必待“约定俗成”,需经社会实践的检验。对人性问题,认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材朴”的“本始”表现即是“恶”。要改“恶”从“善”,必有待于“化性起伪”。他特别强调“礼”的“化性”作用,以为“礼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礼至法”,纳法入儒,实现“王道”才有保证。《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为后人附托。

李牧(?一前 228),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悼襄王时,将兵驻守北边,抵御匈奴,打败东胡(今内蒙南部一带)、林胡(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积有战功,甚得军心。前 233年,秦攻赤丽、宜安他奋起反击,在肥大败泰军。下一年,秦军越太行山,攻番吾(今河北平山东),又被他击败。统一战争中,秦灭韩后,转而攻赵,他和司马尚率兵堵击,相持一年。秦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他造反,被杀。三个月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纪信(?——公元前 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在项羽围困荥阳城时,代刘邦舍身赴难,使刘邦解脱重围,转败为胜。

郅都,西汉河东大阳(今平陆县)人。汉文帝时,他是皇帝的侍从官,汉景帝时被提升为皇帝侍卫的统领。他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严峻,以敢于直谏著称。

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本是平阳公主家中歌妓,前 128年生戾太子,遂被立为皇后。征和三年(前90),因“巫蛊”之祸,戾太子起兵失败后自杀,她不能自明被赐死。

卫青(?——前 106),西汉名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初为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候。元狩二年(前 127),率军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元狩四年(前 119),又与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击败匈奴主力。他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安定了北方诸郡。

霍去病(前 140——前 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卫青之甥,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元狩二年(前 121),两次率兵击败匈奴,斩获四万余人,控制河西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四年,又和卫青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病故时,年仅二十四岁。

霍光(?——前68),西汉政治家。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为骠骑将军霍去病弟。武帝时,住奉车都尉。与桑弘羊等同受遗诏,立昭帝为嗣,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封博陆侯。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废,又迎立宣帝。前后执政凡二十年。始元六年(前81年),他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中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之盐铁官营会议。今存《盐铁论》一书,系与会者桓宽的当场记录。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武帝末,以良家子升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后失官。年三十余,乃学《春秋》,明习兵法,经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宣帝时,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曾出使大宛,率兵击破莎车,代为右将军典属国。后以军功为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执法严明,治理社会秩序而著称。

张敞(?——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以治赋有方,善理社会秩序而闻名。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婕妤是西汉时女官(嫔妃)名。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学,善词赋,成帝初即位,入选后宫,始为少使,后立为婕妤。不久因赵飞燕得宠,惧祸自求供养太后,成帝许其入长信宫侍奉。著有《自悼赋》、《捣素赋》和《怨歌赋》等,抒发宫中苦闷之情。

郭泰( 128—— 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家世贫贱,少好学,善论谈,博通古籍。尝游洛阳,为河南尹李膺赏识,遂相友善。在就为太学生所敬仰,一度名震京师。后归故里,官府征召,不就。党锢之祸起,他闭门教授,弟子数千。建宁二年,卒于家,四方之士千余人会葬,志同者共刻石立碑,蔡邕为之撰文。

王允(137——192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少有大志,勤于习诵经诗,朝夕不忘驰射。年十九,为郡吏,曾捕杀宦官党羽。灵帝时,任豫州刺史,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灵帝死,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与之谋事,任从事中中郎,转河南尹。献帝即位,任太仆,迁尚书令、司徒。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不久,为卓部将李榷、郭汜所杀。

貂蝉,东汉并州郡(今忻州)人,十五岁被选入宫,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毛)冠。汉末被王允收为义女,用连环计使吕布、董卓反目,后归吕布。后传说被关羽所杀,又说为曹操所杀。

吕布(?——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将”。初从并州刺史丁原。董卓入京师。欲杀原,并其兵众,他为董卓收买后杀原归卓,被任命为骑都尉。后又与王允合谋杀卓,受任为奋威将军,封温候,割据徐州,建安三年,为曹操所杀。其故事流传民间,成为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者之典型。

关羽(?—— 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亡命奔涿郡,时刘备在乡里招合徒众,他与张飞往投,誓共生死。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东征,击败刘备,他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候。后仍投刘备,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为汉中王,任他为前将军,率众围攻曹仁于樊城,降于禁,杀庞德,北方震动,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因骄傲轻敌,后备空虚,兵败被杀。

张辽(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少为郡吏。东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过人,如为从事。旋而降曹操,为其五大名将之一。任中郎将,赐爵关内候。因数有战功,迁裨将军,从攻袁尚兄弟,和乌桓。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攻合肥,他率死士八百余人,奋勇突击,大破吴军,拜征东将军。后率军攻吴,死于军中。

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曹操翦除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将之一。

贾逵(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东汉、三国之际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忠于曹魏。

贾充(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曹魏后期,任司马氏属下右长史,指使成济杀魏帝曹髦,参与军国机密。晋初历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太尉等职。泰始四年(268)主持删革刑书,制定《晋律》。其女贾南凤为太子司马衷妃,另一女为齐王司马攸妃,故深受宠信。他竭力反对伐吴,司马炎仍诏为大都督,被迫受任。

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襄汾)人,贾充之女,性妒悍而多权诈。惠帝即位后,欲专朝政,密诏楚王玮等进京,杀辅政大臣杨骏及汝南王亮、卫灌等,株连数千人,又以矫诏擅杀之罪杀楚王玮,挑起宗室内部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她用张华、裴顾等人掌政数年,后为赵王司马伦所杀。

刘渊(?—— 310年),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兴(今忻州市)匈奴贵族,少时常住洛阳,与名儒官僚交游。父豹死,袭匈奴左部帅,任建威将军、匈奴五大部大都督。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欲发五部众为援,派他返回并州。元熙元年( 304),于离石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即汉王位,出击并州各地,并王弥、石勒等部,赶走并州刺史司马腾。五年,称帝改元,建都平阳(今临汾),向晋都洛阳发动进攻,不久病死。

孙盛,生卒年不详。太原中都(今平遥)人。东晋无神论者,曾驳斥佛教“神不灭”的思想。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博学才高,诗赋都很有名,曾注释《尔雅》、《方言》、《楚辞》等,是东晋有名的训诂学家和重要文学家。

温峤(288——329),东晋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初从刘琨讨石勒,为其谋主。司马睿也镇江左,他奉琨命南下劝进,被留用,参与机密,甚受倚重。

石勒(274——333),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党武乡(分榆社县北)人,羯族,父祖均为部落小帅。少时耕田行贩,生计穷困,为并州刺史司马腾掠卖至山东茬平为奴,后与牧马帅汲桑起兵反晋。桑被杀,他投奔刘渊,为安东大将军,转战冀、并、幽地区,并王弥、王浚等部众,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光初二年(319),北据襄国(今河北邢台)称赵王,建国初期,竭力提高羯人地位,同时重用汉族人张宾为辅佐,恢复租调剥削,典定九流,崇儒学,兴佛教,借以稳定后赵政权。太和二年(329)攻灭前赵,控制中原大部,次年称帝,不久病死。

更多的在这里:

长治名人有哪些?

王常月、法显大师、冯奉世、李业兴、尧雄、苗晋卿、李继隆等。

1、王常月,王常月是道教里“全真教”派的支派“龙门”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全真教在13世纪左右曾一度非常兴盛,其中一位很有名望的人物丘处机创立了龙门派,使这一派在元朝广泛流传。但是丘处机死后,道藏被毁,大批道家经典彻底失传,北方以这一派为代表的道教就开始衰落了。直到17世纪,王常月重新改革了这一派别,又使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兴旺。

2、冯奉世平定莎车,讨平羌乱,为汉朝边疆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3、法显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在399年,法显65岁的高龄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

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4、尧雄(499年—542年),字休武,上党郡长子县(今山西省长治市)人。北魏到东魏名将。

尧雄骁勇善战,轻财重气。门荫入仕,授宣威将军、给事中、持节慰劳北道地区。从平刘灵助叛乱,授镇东将军,燕州刺史。归降大行台高欢,拜车骑大将军、瀛州刺史。

东魏建立后,授大都督。联合司空高昂大败贺拔胜,授豫州刺史。多次击退南梁和西魏的进攻,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城平县公。

5、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省壶关县)人。唐朝宰相。

苗晋卿出身儒学世家,善于写作文章。进士及第,历任修武县尉、奉先县尉、万年县尉、侍御史、兵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等职。一度因铨选官员失职而被外放为安康、魏郡等地太守,随后苗晋卿被调回朝中任工部、刑部尚书。

安史之乱爆发后,因不肯出镇陕州,被勒令致仕。不久设法投奔在凤翔即位的唐肃宗,初授左相,后拜侍中,进封韩国公,并开创宰相奏对延英殿的先例。广德元年(763年),以太保致仕。

李湘:我军牺牲在朝鲜最高将领,妻子多年后对此事却一直有个心结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将星涌动,中国军史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解放军海陆空三军首次授勋在此隆重举行。半生的戎马生涯,光荣与梦想、铁血与荣耀,都汇聚成一条传承十年、百年、甚至千年的军旅血脉纽带,继续见证新中国的灿烂与辉煌。

在这个举国欢庆,众将云集的时刻,却有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极为优秀的高级指挥员再也无法前来,他就是李湘。因为美帝国主义的丧心病狂, 导致67军军长李湘在3年前的7月8日永远地倒在了朝鲜战场,他是志愿军当年牺牲在朝鲜的最高将领,也成为了出征朝鲜27个军中唯一未能授勋的军长,李湘军长当年才38岁,悲呼、憾哉!

在授勋现场却有两位将军的身影极为地引入注目,一位是在朝鲜战争担任 志愿军67军政委的旷伏兆,他被授予开国中将;另一位则是朝鲜战争担任志愿军第67军副军长兼199师师长的李水清,他则被授予开国少将。

如果李湘军长能站在这里该有多好,多圆满,我相信这也是这两位将军心中之所想,当年在朝鲜战场三位将军相互携手、同心协力率领67军在朝鲜战场立下了赫赫战功,现如今要论功行赏之时却少了最重要的一军之长,将军们心里膈得慌,特别是李水清少将,他对当年李湘军长的死一直耿耿于怀。

李水清少将大家都应该不陌生, 他带领的199师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在当年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199师走在最前面被誉为“开国大典第一师” ,而在朝鲜战场199师更是让美军闻风丧胆,而1952年的7月199师在朝鲜战场又有了新的发现。

据李水清少将回忆: 1952年7月,199师的战士在前线的阵地发现了怪事,连忙报告师长李水清前来查看!

接到报告的李水清恰逢跟军长李湘汇报军情就顺便把这个蹊跷的事情告诉了李湘,李湘觉得可疑,于是决定前去查看。就这样,两人在发现怪事的阵地查看了遍,是十几个美军军机投下的空壳炸弹,里面空空如也,什么也没发现。

最后俩人坐在空壳弹旁对是否对这件事情上报军委展开了讨论,最后决定还是上报,看其他兄弟部队的情报串联起来能否发现什么线索,后来调查发现这些空壳炸弹极有可能是“细菌武器”,里面隐藏了大量带有鼠疫、或者霍乱的昆虫来感染志愿军。

对于战事的不顺,美军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中朝联军实施了“细菌战”,虽然美国政府从来没承认过,但 战后统计,仅在执行投放含有细菌的空壳炸弹此项任务被中朝联军击落活捉的美军飞行员就达到了25人 ,要知道当年二战的希特勒已经够残暴了,但他也没用过细菌武器。

李水清少将还回忆,当时在空壳炸弹旁,李湘军长的脸上已经长有红色的疖(jie)子,已经破了,也没太当回事,后来军长回去的第二天脸就肿了,没过多久就传来军长牺牲的消息。

刚听到这个消息,李水清以为听错了,军长那么年轻怎么可能就这样走了,几十年的枪林弹雨都闯过来了,怎么可能栽在几只小虫子上。几十年过去了,李水清对于当年跟军长坐在空壳炸弹旁讨论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我那时候就应该提醒下军长脸上的疖子……说到这里李水清将军深深的叹了口气。

后来李水清将军还说:

“其实我是过了很久才知道,军长是遭受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和脑水肿牺牲的,因为形势,对外严格保密,不能助长敌人的威风。”

李湘军长的牺牲,对于家庭的影响也非常之大。李湘牺牲时夫人安淑静才25岁,她由美满的四口之家转眼就成了寡妇,还拖家带口,就算这样后来她也没有再嫁只是默默地独自拉扯大跟李湘的一双儿女,还收养了8位烈士的遗孤,并含辛茹苦的把他们都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我们回顾李湘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短暂的一生,他没能等到1955年授勋但是在朝鲜却名声赫赫,短短几十年春秋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真正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以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重新缅怀一下李湘军长传奇的一生。

李湘原名李秀里,1914年出生于江西永新,是全国第二多的将军县,67军政委旷伏兆也是永新县人跟李湘是老乡。李湘自幼贫困,父亲在他8岁那年去世,9岁开始帮地主放牛,后来被逼得走投无路在15岁拜别慈母投身革命,在红9师做了一名勤务员、1931年1月后转红9师25团司号员,同年4月加入共青团、9月转为党员。

他先后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到五次反“围剿”战斗,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在此期间李湘多次重伤,但他凭着极大的毅力挺了过来,一次是在红军突破湘江之时,湘江战斗之惨烈实乃红军战史罕见,当时的李湘腿部负重伤不能行走,为了不影响行军,军队高层给重伤员发了10银元,劝他们在老乡家中好好休养。

李湘在老乡家里只休息了三天,就用剩下的银元雇了担架追赶部队去了,因为他知道,一旦脱离了部队,这辈子就别想回到部队这个大家庭,所以他下定决心就是死也要死在行军途中,后来经过几天的追赶,终于是回到了部队的怀抱。

后在1935年3月21日红军四渡赤水时,李湘双手再次负伤,影响行动,部队首长再次劝说养好伤再行动,但李湘以双腿健全为由拒绝掉队,首长见他意志坚定,安排了担架,但李湘以医疗资源紧缺为由拒绝了,后来他以惊人的毅力,不坐担架跟随着部队继续行军作战。

由于长征途中英勇的表现,李湘担任连政治指导员,他先后经过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大小数十次战斗,后来李湘被调任红一军团骑兵团党总支书记并率部参与了直罗镇战斗。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李湘率部前往抗日前线,后历任营长、副团长兼参谋长、团长、分区司令员等职。在8年抗战期间,他一直战斗在最前线,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值得称道的是著名的平型关战役, 李湘也是率部参与并与其他兄弟部队伏击了日本以“钢军”著称的板垣师团,此战我军歼灭敌军3000余人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

此后李湘还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还率部1500人与猛扑我平西根据地的30000敌军展开了猫抓老鼠的 游戏 ,他指挥所部避敌锋芒,转移到外线作战,与敌周旋,进行游击活动,使敌扑空,在敌军被我拖得精疲力尽时,他选择敌弱点部位进行反击,取得了辉煌战果,此战后李湘得到嘉奖被誉为:

解放战争后,战功赫赫的李湘他先后担任19兵团64军191师师长、华北军政大学高干队队长等职务。他率部在华北战场 先后参加了石家庄、清风店、正太清仓、平津等重大战役、 这支部队能攻善战,英勇杀敌,屡立战功。

而在 1947年2月7日,李湘找到了自己相伴一生的革命伴侣,与当时在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工作的安淑静结婚了。婚后第二天,李湘便神秘兮兮地把安淑静带到定县城郊的一片新坟前。

安淑静回忆称:

婚后第三天,李湘就带领部队投入了保北战役,而这一分手就是半年,革命年代的爱情总是无比的奢侈,这些先辈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舍小家为大家,让人肃然起敬,他们真的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8月,李湘任第67军副军长, 11月又被任命为67军代军长兼唐(山)、秦(皇岛)警备区司令员,成为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 本以为太平日子就要来临,但好景不长,朝鲜战争爆发,战火也很快烧到了鸭绿江,对我东北隐有入侵之势, 李湘奉命亲率67军赶赴朝鲜作战,而在出发前李湘才抽出时间匆忙地告别了夫人和幼女,让人没想到这一别竟然是沧海桑田、阴阳两隔。

1951年6月,67军在20兵团序列属于第三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司令员是昔日长征开路先锋团指挥官杨成武。而秉承着战时少牺牲,李湘在接到奔赴朝鲜命令的2个月前,就带着参谋和警卫员和电台,进入朝鲜。

他在志愿军总部接受任务后,夜以继日地研究敌我态势和吸取兄弟部队的作战经验,一步一步的丈量朝鲜的战略要地,熟悉制定接防地区的作战计划。1 951年8月31日,67军李湘部正式接防金城以南地区沿三八线27公里的正面防务。

此时的美军夏季攻势已经是强弩之末,在东线,范弗里特又自作聪明地搞了一个新战术“坦克劈入战”,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字面意思,用坦克的优势来打开我军的防线。

大批的“联合国军”精锐步兵在美军的280余辆坦克的掩护下,冲向了刚刚接防的67军阵地。伴随着陆地上的坦克,每天美军的空中支援都会在67军阵地俯冲射击、轰炸,阵地还面临着每天数十万发炮弹的摧残。

在李湘的沉着指挥下,白天防守、晚上出击,还组织反坦克队手持我军兵工厂最新研制的无坐力炮进行反击,往往一发炮弹角度打得好就能摧毁一辆美军坦克,就算没能击毁,我军炮兵的榴弹炮、迫击炮也会进行残血收割,说来讽刺,我军的无坐力炮就是当时二次战役40军缴获的美军“巴祖卡”火箭筒仿制而来,也算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十天的血战之后, 美军坦克被我军击毁39辆,连带着伴随进攻的“联合国军”23000余步兵精锐在十天时间里,被我军击毙1.7万余人,其中有1万人在3天内被击杀,创造了志愿军单天击杀敌人的最高记录 ,连38军“万岁军”都自叹不如。

1951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我军三天歼敌一万七千” ,全国人民举国欢庆,而 此战李湘的指挥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高度认可,朝鲜金日成则给李湘颁发了朝鲜的至高荣誉 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来表示敬意。

在后来的金城南阻击战中,李湘没日没夜地蹲守在作战指挥室,以致嗓子失音,体重锐减了十几斤。但是李湘还是在战役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写出了 《目前防御作战中的几个战术问题》的军事著作,得到了彭总的高度评价,并由志愿军总部转发全军,成为志愿军战史的重要文献。

1952年春,得到新任务的67军奉命在剑布里东构筑防御工事,以应对“联合国军”发动的“春季攻势”,没想到李湘此时却病倒了。

其实李湘自入朝之后身体就不好,作为一军之长,始终装着的是四万将士的身家性命,稍有闪失,便会一劫不复,所以对自己的身体只有硬扛着。

在之前,汉江大桥被炸,导致志愿军补给困难,李湘又带头节衣缩食,导致元气大伤,后来指挥没日没夜让身体更加雪上加霜免疫力下降,后来美军丧心病狂地使用了“细菌武器”,元气大伤的李湘不慎感染,而此时的李湘对于即将到来的美军“春季攻势”是忧心忡忡,对这次远超1951年“秋季攻势”规模的战役,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其实,如果此时的李湘能正视自己的病情,立刻马上治疗,也许还有转机。但他太敬业了,完全不顾自己的病躯,一面组织防疫,一面深入前沿阵地勘察地形,制定作战计划,不久他就发起了高烧,脸部也肿胀起来,67军政委旷伏兆不止一次的提醒李湘马上进行治疗,都被他以形势严峻为由推脱了。

很快,在高强度的指挥岗位,李湘的病情迅速恶化, 他的病情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虽经医生用了浑身解数,终但已无力回天,于1952年7月8日与世长辞,年仅38岁。李湘从发病到去世,前后只有7天时间。

李湘牺牲时正值暑期,遗体暂埋在军部附近的青山下。1952年12月10日,李湘的灵柩由朝鲜运回祖国,12月11日举行了隆重的迎灵仪式和公祭大会,随后被安葬于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在石家庄迎灵仪式和公祭大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挥笔写下:

华北军区政治委员薄一波:

华北局书记刘澜涛:

李湘军长牺牲的消息也惊动了朝鲜,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内,至今留有李湘的衣冠冢,供朝鲜人民世代凭吊。

35年后,60岁的的李湘夫人安淑静跟随访问团访问朝鲜,第一次来到了丈夫战斗过的地方。得知消息的金日成特意派遣朝鲜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一的朴成哲对安淑静转达了慰问之情:

其实,李湘军长牺牲后,鉴于当时的形势,我国各方的媒体给一致认定其为病故,免得助长敌军气焰。而这也成为了夫人安淑静这几十年来最大的心结,所以她不止一次要求公开丈夫李湘牺牲的真相,而近年来,随着朝鲜战争的日益透明、解密,李湘军长的事迹也终于大白于天下,各方媒体也把病故改为牺牲。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虽然都是死但概念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石家庄烈士陵园将李湘的墓碑“病故”改为了“牺牲”,这无疑是对李湘军长军旅生涯公正的评判,而夫人安淑静则非常高兴:

2009年,82岁的李湘夫人安淑静在女儿李广利的陪同下前往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为李湘扫墓,据李湘女儿回忆:

安淑静泪眼婆娑地抚摸着墓碑:

人生苦短,岁月匆匆,李湘军长虽然已去,但精神长存!李湘军长虽然离开我们已经70多年了,但他的事迹我们永不会忘,会一直的流传下去,军长虽远去,但他的一生注定不是平凡的一生,必将辉同日月,光照千秋,永载史册!

-完-

谨以此文纪念为中朝人民鞠躬尽瘁的李湘军长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