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蚱蜢三季原文(孔子说蚱蜢三季原文及翻译)

一个与孔子有关的故事(一年是三季,还是四季

一个与孔子有关的故事(一年是三季,还是四季)

说的是某日,有个人到来到孔子教学的地方。只见一个年轻人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他便上前问道:“你是孔子的学生吗?”

年轻人骄傲地答道:“是的。有何见教?”

“听说孔子是名师,那么你一定也是高徒吧?”

“惭愧。”

“那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不知可否?”

“然。”

“不过,我有个条件。如果你说得对,我向你磕三个响头;如果你说得不对,你应向我磕三个响头。”

年轻人暗想,踢馆的来了。为了老师的名誉,他很爽快地答道:“好。”

“其实,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年轻人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正在争论间,孔子从院内出来,年轻人好像遇到救星一般,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评。心想,看你这人怎么下台?

不料,孔子对他的学生说道:“一年的确只有三季,你输了。给人家磕响头去吧。”

来人拍掌大笑道:“快磕三个响头来!”

年轻人蒙了。但老师都这么说了,就是输了。不得已,只好上前向来人磕了三个响头。来人见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年轻人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老师!”

“平时说你愚钝你不服气。我现在教导你:这个人一身绿衣。和你争论时又一口咬定一年只有三季。他分明是个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说完,留下一脸茫然的小弟子挥袖而去。

哲理故事:三季人,让人多活几年。

这个哲理故事的原文是: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译文:

早晨,子贡在门口打扫院子。这是有人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回答说:“我不是孔子,你找我们老师想请教什么呢?”

那人回答说“我想请教有关时间的问题?”

子贡回答说“这个问题我知道,我可以给你解答”

那人又说:“那你说一年有几季?”

“当然是四季。”子贡笑着回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那人也毫不示弱。

然后就争论了起来,一直争到中午也没停止。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子里走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判。

孔子不语,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那人听罢,大笑而去。

等那人走后,子贡连忙问孔子:“这与您所教的不同啊,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那一年到底应该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更加不解。孔子接着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刚才那个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和这样的人就是争论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如果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的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说完,子贡立马就明白了。

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哲理就是: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三季人

孔子讲的三季人是什么意思

三季人,即指代无知的人,有时用于贬义。

三季人出自《孔子》子贡问时,2009年,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系列节目中说“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我会生气,现在我不会了,我心里这样想,三季人,我就没事了。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三季人,你就心平气和了。

故事

有一天,子贡在院子里打扫卫生,有一个客人来到问他是不是孔子,子贡说找我师父有什么事,客人说:“问时。”子贡听他这么说,心中想时间季节我知道啊,于是就说这个我知道。然后客人就问他一年有几个季节,子贡感觉这个问题问的很搞笑,回答他说四季,客人却说是三季。

他们两人争论了白天也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这个时候孔子听到他们的争论声就走了出来,子贡问孔子一年有几个季节,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仔细的观察了一下这个客人,然后回答说三个季节。客人听到孔子这么回答很开心的辞别了孔子。

客人走后子贡疑惑地问孔子一年不是四季吗?孔子回答他说是四季。孔子说我刚才观察了刚才那个人的衣服肌肤都是绿色的,他其实是一只蚱蜢。春天出生到了秋季就死亡了,根本就见不到冬天。你和他争论四季,是说不清楚的。

-三季人

三季人的故事 三季人的故事原文及翻译

1、原文: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2、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面容苍老,它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蚱蜢,冻死在那个不存在的冬天

引子:有人拜访子贡

问:一年有几季?

子贡说:春夏秋冬,四季。

那人说:错,只有春夏秋三季。

两人争论不下,去问孔子。

孔子观察来人后说:是的,只有三季。

来人满意离开。子贡不解。

孔子说:来人一身绿衣,分明是田间蚱蜢。蚱蜢春生、夏长、秋亡,一生只有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

在他的思维里,完全没有“冬天”这个概念,你和他争论三天三夜,都不会有结果的。

孔子说的田间蚱蜢,后来被称为“三季人”,也就是没有全局之眼的人。

要有全局的眼光,就像下围棋,不能只盯着着手的那个点、那个边角去死磕,应跳出局部,放眼整个棋盘,也许放弃那个边角你就能赢得整个棋局。

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之间的战役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全局眼光,下属都建议张士诚势力较弱应该先打张士诚,但朱元璋独排众议先打陈友谅,最后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再回头一举击败张士诚,统一天下。

下属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张士诚容易打,却没想到陈友谅是很有谋略的人,你若打张士诚他必在后面夹击,使你腹背受敌,而张士诚却是无谋无全局眼光之人,见利而忘义,你打陈友谅他肯定会袖手旁观,他想不到打完陈友谅后下一个要灭的就是他。

所以,那些有全局眼光的人就是看得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人,我们要培养自己看见表面事物背后的东西的人!

我个人觉得也是要警醒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有全局观,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春天不播种,夏天不浇水施肥,秋天自然没有收获,冬天只能饿死。

少年的时候不学习,

青年的时候不存钱,

老年的时候只能顾影自怜!无依无靠!孤独终老!

永远不要指望任何一个人来给你安逸的生活,也不要让自己的快乐交给别人来施舍。

毕竟让你过得快乐,不是别人的义务和责任。

生而为人,我们最怕失去的不是钱财,而是希望!

我们指责所有外在的人、事、物,其实回头都可以看到:是我们自己内在的问题,而不是对方。然而这“回眸一看”是最难的。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这句话就跟一句咒语一样,让人望了会感觉悚然一惊,但是转念一想也真是这样,凡是你抗拒的,你有一种负面的能量,而这种负面的能量是可以吸引它再往你身边靠拢的。所以什么能量吸什么东西还是有道理的。

《一年有三季》的故事出自哪一部史书?

出自《三季人》

孔子的家乡曲阜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夏虫不可语冰,意思是说没有见过冬天的夏虫永远无法理解“冰”是个什么东西,也就是指“认识的局限性”。其实我们从这里也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每当翘首长空,仰望浩瀚无边的未知宇宙,是不是会感到我们自己也多少有点象“目光短浅”的夏日小虫呢。但是,只要我们懂得自身的局限,经常保持一种宽容、谦卑的态度,我们就可以不断突破自己,实现认识和生命的升华。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