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简介及生平事迹(余光中的生平资料)

余光中的资料 余光中简介

1、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2、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3、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其生前的最后一首长诗为《卢舍那》。

4、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

余光中的生平简介

生平: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文章: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经历:余光中生于中国江苏南京,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但是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曾自言:\”大陆(中国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诗人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结婚61年,两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补。作家张晓风曾形容,余光中是众人汲饮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护井的人。

拓展资料:

荣誉:1998年,70岁,广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擘–余光中\”影集。获颁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华民国\”斐陶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传播奖章\”。散文集《日不落家》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七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

余光中生平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余光中,生于1928年,是现代诗人、散文家。福建省永春县人,生于南京。9岁时抗战爆发,随父母辗转上海、重庆等地。

1947年读完中学,考上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后到金陵大学学外文,第二年又转厦门大学外文系,三年级时经香港到台湾,进台湾大学继续读外文。毕业后当过军队翻译官。

1956年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任教。此后三度赴美学习及任教。返台后于1974年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1985年返台。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外文研究所所长。

1948年开始写新诗。1952年出版处女作诗集《舟子的悲歌》。此后陆续出版了《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余光中诗选》等14本诗集同时写出了《左手的缨思》、《焚鹤人》、《青春边秽》、《听听那冷雨》等7部散文集。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数量极多,但内容复杂,良莠兼具,艺术上多变。早期主张西化,反对乡土文学及大众化,为台湾现代派著名诗人;步入中年时怀念祖国大陆,写下了不少怀乡诗,其中尤以短诗《乡愁》最脍炙人口。80年代回归传统,文学观念有了根本变化。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