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三种地貌形态怎么读(黄土地貌的三种形态怎么读)

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

地貌景观主要有黄土塬、黄土墚和黄土峁三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

黄土高原典型地貌

黄土塬是指黄土覆盖的较高而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其周围为沟谷所环蚀,边缘由于受沟谷的向源侵蚀而参差不齐。是中国西北黄土地区的特有地貌。

黄土墚是黄土区长条形的黄土高地,主要是黄土覆盖在梁状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蚀而形成的。

黄土峁是黄土受侵蚀后所呈现出来的驼峰和馒头状的地貌形态,是黄土梁进一步受侵蚀所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流水切割比较强烈的黄土地区。

黄土高原主要特点

1.黄土高原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沟壑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0%。

2.黄土高原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年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

3.黄土高原地下水非常贫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源、保护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4.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黄土高原地形中的“塬,梁,峁”各是指什么

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的地形。

黄土梁: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公里或十几公里,梁顶宽阔略有起伏,宽几十米到几百米,呈鱼脊状往两面沟谷微倾。

黄土峁: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但也有极少数是晚期黄土覆盖在古丘状高地上形成的。

塬、梁、峁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代表了黄土丘陵区流水对黄土的侵蚀强度和 地貌的演化过程。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千米,南北宽750千米,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

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地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式燕山褶皱带、陇西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带等。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黄土地貌主要有哪三种

黄土地貌主要有黄土塬、黄土墚和黄土峁三种。黄土塬是指黄土覆盖的较高而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黄土墚主要是黄土覆盖在梁状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蚀而形成的;黄土峁是黄土受侵蚀后所呈现出来的驼峰和馒头状的地貌形态。

黄土地貌的特点:

1、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至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2、侵蚀方式独特: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

3、沟道流域内多级地形面: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降低60至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至60米为第三级。

黄土高原的地貌

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1,500公尺。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於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泄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馀万吨。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西与青藏高原相毗邻,处于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四周由几条深大断裂带所包围。新生代以来,以断块运动为主,鄂尔多斯台向斜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整体抬升,地形高差变化甚小,古地形条件有利于黄土堆积。所以,现今鄂尔多斯高原东南发育了典型的黄土地层和黄土地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广泛发育有哪三种主要的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包括黄土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按其所分布的位置,又可分为沟谷地貌和沟间地貌。

(一)黄土沟谷地貌

黄土沟谷形态复杂,种类繁多。沟谷形态受沟谷发育时间、所在地面坡度大小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影响。根据沟谷形态,可分以下三类。

1.冲沟 冲沟是黄土高原上分布很普遍的一种地貌,它们大都是晚更新世黄土堆积后侵蚀发展起来的。冲沟形态虽很复杂,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狭窄的V形横断面,沟缘明显,纵剖面倾斜陡急。黄土冲沟发育过程与在其它松散沉积物上发育的冲沟类似,也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和冲沟四个阶段,各阶段地形特点见流水地貌一章。

2.干沟 是发育在早、中更新世黄土中的侵蚀沟谷,以后经晚更新世黄土堆积成洼地,近代流水切割洼地,形成干沟。少数干沟沟底已切入基岩。干沟平时没有水流,仅在雨后有短期流水出现。千沟比冲沟长而宽,纵剖面相对平缓。

3.河沟 河沟是黄土堆积前早已存在的沟谷,黄土堆积复盖谷地成洼地,以后经流水切割,形成河沟。它一般是黄土区现代河流的第一级支沟。河沟沟底发育在基岩上,谷底宽浅,呈屉形,纵剖面平缓。河沟在一年中有较长时期的水流,旱季可能干涸。

冲沟、干沟与河沟的关系是支沟和主沟的关系,冲沟是干沟的支沟,干沟是河沟的支沟。

(二)黄土沟间地貌

我国黄土高原沟谷之间的地貌主要是塬、梁和峁。另外,还有

和坪。这些地貌主要是黄土堆积形成的。由于黄土堆积过程中承袭了下伏各种古地貌的形态,所以,沟间地貌基本反映了下伏埋藏古地貌的特点。

1.黄土塬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或黄土平原被沟谷切割后存留下来的高原面或平原面(图8-16)。塬面平坦、塬坡较陡,周边为沟谷环绕。塬面积较大,一般在100km2以上。侵蚀后呈指状的塬,称为破碎塬。塬是黄土堆积在平坦开阔古地面上形成的。

2.黄土梁 梁是沟谷之间的长条形高地。长度大小不等,最长达几十公里,宽几十米到几百米。具平坦顶面的梁,称为平顶梁;具明显倾斜表面的梁,称为倾斜梁;呈波状起伏的梁,称为起伏梁。黄土梁大多是黄土复盖在梁状古地形上形成的,也有少部分梁是黄土塬侵蚀后形成的。

图8-16 黄土塬

3.黄土峁 峁是圆形、近圆形的黄土丘(图8-17)。峁坡呈凸形坡,坡度20。左右。两个峁之间为下凹的鞍部,称为墕。若干个连接在一起的峁,称为梁峁。梁和峁大片分布的地区,称为黄土丘陵。

图8-17 黄上梁、峁、丘陵、沟谷

4.黄土

。黄土掩埋古河谷而成的长条形凹地,称为

的横剖面宽浅、平坦,宽可达几百米到儿公里,长可达几十公里(图8-18)。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

(三)黄土潜蚀地貌

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和孔隙下渗,带走土粒,形成洞穴,并引起洞穴上部和侧方土体塌落,形成黄土特有的潜蚀地貌。黄土潜蚀地貌有以下几种。

1.黄土碟 黄土碟是一种圆形或椭圆形近似碟状的浅凹地,深数十米,直径十余米。它是地表流水下渗浸湿黄土,溶解了黄土中部分可溶性物质,同时在重力作用下,使黄土逐渐压密,地面发生沉陷形成的。它多出现在平缓的地面上。

2.黄土陷穴 黄土陷穴是指地表水汇集在黄土裂隙中进行潜蚀而形成的洞穴。陷穴可分为竖井状、漏斗状和串珠状陷穴三种。竖井状陷穴呈井状,口径小而深度大,常深达20m以上,主要分布于塬边地带。串珠状陷穴是由几个陷穴串珠状连续分布组成,各陷穴间常有孔道相通。串珠状陷穴常分布在地面坡度大,坡面长的梁峁斜坡上,它为沟谷的进一步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3.黄土桥 两个陷穴间的通道不断扩大,在陷穴间残留的土体就形成黄土桥。

4.黄土柱 地表流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进行冲刷和潜蚀,使其不断扩大而引起黄土局部崩塌,残留的土体形成黄土柱。黄土柱高度一般为几米到几十米。

0

评论0